中国江苏网>江苏 > 淮安 > 关注淮安 > 正文

0

32岁的他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

来源:中国江苏网   2017-05-31 10:45:00

  恢复高考40周年系列报道

  线索提交方式:

  1.微信留言:关注微信公众号“淮海晚报”(微信号:jshhwb),在微信后台留言即可,请一并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

  2.拨打记者电话13852336113。

  “我一生的命运都因为那次考试改变了!”谈到1978年的那场高考,淮阴师范学院退休教师夏士朋动情地说。

  准考证都有了,高考却没了

  中国江苏网5月31日讯 夏士朋是标准的“老三届”,1966年从清江中学高中毕业,他原本计划参加高考,“当时体检、准考证什么都弄好了,就差考试了,可是临考前一个月,学校突然接到通知说高考延期半年,之后全国都乱了,高考就再也没人提起。”

  夏士朋祖籍淮阴区棉花庄,家里世代务农,他自小成绩优异,初中毕业后,他没有像其他人那样,考个中专出来找工作,而考上了当时录取率不高的清江中学,只为能圆大学梦。高中时,夏士朋的成绩依旧名列前茅,原本大学志在必得,但天不遂人愿,文革的到来,让他与梦想越走越远。

  无法参加高考,夏士朋只得回乡务农,从窗明几净的课堂,到条件艰苦的田间地头,落差可想而知,“我有一堂叔,和我是同届的,他成绩也很好,后来就心心念念想着上大学,最后神经都不正常了。”幸好,乐观的夏士朋没有钻牛角尖。为了生计,他除了种地外,还去城里打工,“我做过瓦工,后来实在太累了,又学做油漆工,当时因为没有城里户口,做工时还经常被执法部门抓,说我们是私自回流城市……”回忆起那段日子,夏士朋说,真的是苦不堪言,看不到一点希望,“除了苦,还是苦!”

  12年后再自学,圆了大学梦

  就这样,苦闷的生活一直持续了12年。1978年,夏士朋去县教育局局长家里做油漆工,对方听说他是高中毕业,并且成绩不错,当即把高考恢复的消息告诉他,并鼓励他参加高考。“小夏,你要考上了,学成回来,我们教育局第一个要你!”“都荒废这么多年了,书也没有,怎么考啊?”“没事,教育局书多的是,你借去看就行,考上了你就不是农民了,就能当干部!”夏士朋回忆说,当时自己尝尽了生活的苦,当听到有希望能上大学,并获得城市户口,原本平静的心又开始急剧跳动起来。

  此后的一个多月里,夏士朋白天做工,晚上就抱着课本复习。由于底子好,在当年的高考中,总分500分,他考了接近400分,其中物理更是考了90多分,顺利通过了国家线。夏士朋至今记得考上的场景,“当时没有电话查分,村广播站公布成绩过350分以上的考生姓名,并通知体检。我们村的人听到我名字后,就来问我怎么回事。我当时还在做工,听到消息后,心里止不住狂喜,平复下来后才告诉对方我参加了高考。”夏士朋说,那一刻自己才真正领会范进中举时的心情,“感觉整个世界都亮了起来!”

  没有那次高考,走不出农村

  最终,32岁的夏士朋被淮阴师范学院化学系录取,“当时我是班级里年龄最大的学生,其中最小的只有十七八岁。”虽然年纪大,但夏士朋对知识的渴求可一点不比年轻人差,“因为吃的苦太多了,就越知道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我们那时真的是天天泡图书馆学习,就想多学知识,报效祖国,从没像现在的一些大学生,到了大学就放松下来。”

  大学毕业后的夏士朋最终没有到教育局工作,而是留校任教,并直到近几年才退休。在教学岗位上的几十年间,他不仅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还在科研上建树颇丰,有多项科技发明被我市化工企业采用,本人也多次获奖。

  回首过往,夏士朋说,自己的三个兄弟姐妹现今依然在农村,如果不是高考,可能自己也会和他们一样,一辈子种地为生,是高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给了自己为国家做更大贡献的机会,“我也希望现在的年轻人,能珍惜大学时光,学好知识,报效祖国。”

关于版权: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及时删除或者提供合理报酬。
联系电话:025-84737000,联系邮箱:jubao@jschina.com.cn。

标签:

责任编辑:胡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