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淮安 > 关注淮安 > 正文

0

原来你是这样有内涵的“南门小街”

来源:中国江苏网   2017-04-13 10:13:00

  近日,本报刊登了《南门小街,流动的是摊贩还是情怀》、《南门小街,慢时光老味道》两篇报道,并在淮海晚报官方微信(jshhwb)上以《南门小街,老清江浦味道最后的根据地,请容我一直爱它》和《网友热议“与南门小街的那段时光”,有没有句句戳心》为题进行了发布后,让南门小街重新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一条老街见证一段历史,承载了几代人的共同记忆。近百年来,围绕“食与吃”,南门小街与淮安市民结下了深厚的缘分。时光冲刷下的南门小街,到今天仍然藏着许多故事。文史专家杨义春、84岁的老淮安人赵萍、82岁的老人张望东和“新淮安人”程先生,向记者讲述了他们眼中的“南门小街”。  

  在南门小街中段,有一处朝西的房屋,门口蹲踞两座石狮。推开两扇黑铁皮木门,84岁的老人赵萍和家人从解放前开始就住在这里了,还曾经营了一家酒庄。

  “解放前,每天上午是南门小街内最繁荣的时候。”据赵萍回忆,那时,淮安的粮食交易地点有四处——石塔桥、闸口、水渡口和南门小街,其中,来自黄集、范集等地农民就在南门小街交易。那时,农民自己没有量斗,再加上不少市民只认粮行不认散户,所以他们就得把粮食拿到粮行卖,一单买卖成功了,粮行从中收取手续费。有钱的粮行还会购买农民的粮食屯粮,等到青黄不接的时候,再以高价卖出。每天早晨,粮行拿掉门窗上的木头,把收粮食的空匾摆放在门口,就相当于营业了。

  “我父亲就是凭借着附近的粮食资源,开起了酒厂。他自己不会酿酒,便雇了一个酿酒师傅。每天早上带着酿酒师傅,在小街的南边走到北边,挨家挨户寻找适合酿酒的高粱。”赵萍说,当时人们都穷,小街内的人经济条件稍好点。她家因为做酿酒生意,生活自然富裕些,她还有一个哥哥和姐姐,就靠酒坊养活了一家五口人,“还送了我去上学堂,这在南门小街同龄人中是唯一的。”赵萍说。

  解放后,粮行慢慢萧条,酒厂也开不起来了,之后,南门小街安静了一段时间。如今,赵萍的孙媳妇在此经营着一家儿童服装生意。

  ◎粮食交易的小街

  南门小街靠南边的巷子内,住着82岁的老人张望东。自打出生起,他就没有离开过南门小街,在他眼里,南门小街虽称“小”,但其实“名不副实”。

  张望东告诉记者,解放前的街道本就不多,在当时,淮安城里城外再没有比南门小街更宽的街道了。之所以东大街、西大街称“大”,南门小街称“小”,可能与其地理中心位置和生活富裕程度有关。

  南门小街虽“小”,但“五脏俱全”。

  张望东说,当时的南门小街除了30多家粮行外,还有10多家饭店。普通的饭店里大多卖油条、烧饼,类似现在的早饭店;而档次高的饭店,街上也有两三家,称为“馆子”,可以点菜,“有时候家中亲戚朋友来了,父亲就会带去下‘馆子’。”

  在张望东的记忆中,当时的南门小街上,还有两家打铁的,一家茶室,一家做豆腐,三家酿酒的,“两家铁匠是兄弟俩,姓孙,会做一些农具;茶室的老板姓钟;做豆腐的人家姓魏;三家酿酒的分布在小街的南侧、中间和北侧,南侧酿酒的姓孙,中间和北侧酿酒的都姓赵”。

  张望东告诉记者,他小时候印象最深的是街上一家做“炕饼”的店,“炕饼又大又圆,直径约有1尺,炕出来后,靠锅的一面黄澄澄的很脆,背锅的一面却十分柔软。小时候,父亲经常带我去买,我总是喜欢吃脆的一面,而父亲总是以牙口不好为由吃软的那面。后来,当我自己有了孩子,我慢慢理解了父亲的做法。”张望东说。

  ◎“五脏俱全”的小街

  据淮安文史专家杨义春介绍,南门小街原为老清江浦城南门外的一道小街,原来的南门虽然消失,但小街仍在,街名也沿用至今。

  据介绍,民国时期,这条街上不到百户人家,就开有32家粮行,其中以吴姓、刘姓、乐姓三家粮行最为出名。解放前,南门小街街两边大竹匾一溜儿排开,麦子、小米各种粮食堆如小丘,街上牵驴拽马,车来车往,人来人往,异常热闹。

  杨义春说,此处成为粮行聚集地,与清江浦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

  清江浦地处黄、淮、运交汇处,自古为南北交通要道。据考证,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清江浦就建有全国最大的储粮中转库——常盈仓,年储粮达百余万石,“居天下强半”。常盈仓在桂花庵以西(今淮阴发电厂南大门外),从南门小街到常盈仓仅约一公里远,“所以众多粮行集聚于此自是情理之中”。

  ◎交通要道的小街

  ◎承前启后的小街

  1952年,国家出台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之后,私人粮行不再允许存在,南门小街逐渐萧条,仅剩几家杂货店,面临转型。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南门小街因其地理位置较佳,又逐渐恢复其昔日的荣光,演变成淮安各种名小吃聚集的街市。

  如今,不足500米的南门小街上,美食、理发、服装、杂货应有尽有,一些老居民搬走后,也将房子租出去做了门面。而在小街内错综复杂的巷子深处,还有不少老居民仍留守于此,张望东就是其中一位。

  “我儿子女儿都在别的地方买了新房,喊我们搬过去住。但我们舍不得小街。推开窗,就能亲手浇到院子里的花草,踏出家门,就是热闹的集市和老熟人。”张望东觉得,小街让他感到熟悉和安心。

  与张望东等老淮安不同的是,八零后程先生是安徽人,八年前认识了现在的妻子后,便在淮安定居下来,如今就住在距离南门小街不远的港口路上。程先生说,他们一家的吃喝几乎都在南门小街上解决,甚至连理发都习惯了去小街上理。

  程先生的妻子是淮安人,“她第一次带我来逛南门小街,买了油端子和馓子给我吃,从此我便爱上了这里。”程先生说,他对南门小街充满了感恩。“八年前,我一个外乡人刚来淮安,平时自己吃的都是一些简单的饭菜,那次在这条小街里真正吃出了‘淮安’的味道,后来我就经常来,有时候是跟家人一起,有时候就自己。经过这里的时候,也不是要买什么,就喜欢在这里转转,特别是到了夏天傍晚时分,小街上的小吃琳琅满目,悠闲舒适的居民三三两两地站在门口聊天,感觉到了满满的烟火气息,这让我感觉像回了家一样。”

  淮海晚报记者郭婧杨春阳

  微粉互动区

  ※回忆类※

  @那些年已成追忆:老街、旧巷其实就是满满的回忆和家乡的味道。

  @A~余生多多指教:我爱南门小街。因为我毕业于新民路小学。南门小街不只是一条街,而是见证我童年、友谊的地方!

  @蓑笠翁:原来就是南门外不起眼的普通小街,改革开放后逐渐成了美食街。日益兴旺,影响广泛!起码在几代人头脑里留下了深刻记忆。

  @夜太阳:一条500米的街市,每家门面都是微型的,可是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应有尽有。没有政府推动,也没有什么人刻意去规划设计,可是500米长的小街每天都那么热闹,生命力就这么旺盛!

  @王亦工:太多的记忆,还有炸撒子的,袁家冷菜,以前北路头还有个做糕的。不知道小街什么时候改造,改造后还会如此热闹吗?市井文化,小吃文化,怀旧文化都在这里了。

  @芦苇:所有关于童年的记忆都在那里……因为爷爷家就在南门小街,八十年代在人民小学上学,每天几次步行穿过小街回爷爷家吃午饭,春日午饭后跟着爷爷练毛笔字,临街的门开着,小街的时光宁静而缓慢,夏日晚上左邻右舍都在街边乘凉,躺在竹躺椅上摇着蒲扇聊着天……如今爷爷奶奶都已过世多年,那段日子却一直留在我记忆里。犹记得小街靠北头有一家院子里有棵高大的枣树,门口两个大水缸,做饭时间会有很多人去淘米……

  @雨过天会晴:小编还记得当初很轰动的玉米面窝窝头吗?里面包的是小白菜和粉丝,也是谷记包子铺做的,还上过淮海晚报,可惜现在不做了。

  ※建言类※

  @淡如水:这样有留念的地方,越来越少了,希望加以改造保留。

  @紫陌:有些城市的老房子不仅承载着老百姓的许多记忆,也承载着这个城市的人文历史!所以政府拆迁不能一拆了之,而是有保留的修缮,让这个城市更加完美,更加成熟。

  @江寒水秋:现有建筑确实影响城市形象。建议有关部门高端设计,就地将其改造为明清风格建筑的美食一条街,仍为南门小街,所有小吃保留!

  @知秋:媒体搭台寻找挖掘厚重城市文化,重拾市民对古老淮安名城的传承。建议能开展淮安人说淮安事活动,让更多的草根说记忆事,如寻找淮安民间工匠等故事,让民间手艺不断层,让文明古城焕然一新。

  @麦里:淮安要打造成旅游目的地,就要有南门小街这样的小街,老清江浦味道这样的味道,才能吸引游客,留住游客,以致于万千游客流连忘返!留住南门小街吧!留住老清江浦味道吧!

标签:

责任编辑:李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