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淮安 > 关注淮安 > 正文

0

涟水特色农业占据半壁江山

来源:中国江苏网   2017-04-10 15:20:00

  中国江苏网讯 “我们专门引进的新品种‘绿龙’,这个品种的芦笋嫩茎肥大,不生病,亩产达到2000公斤以上。”涟水县红窑镇汉唐芦笋种植合作社负责人胡敏爽近日告诉记者。据了解,涟水县已成功培育5个芦笋种植合作社,种植面积近5000亩,成为全省最大的设施化芦笋种植基地。

  “特色发展是加快农业转型、促进农民增收、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举措,确保下好下准下活特色农业这盘棋。”涟水县委书记王向红说。

  培育自主品牌,提升质量效益

  记者在大东镇中达康农富硒米展示中心看到,精美包装的产品琳琅满目。负责人陈达康介绍,基地从山东引进最新的富硒米生产技术,产品在上海、北京等城市售价可达28元/斤,受到大众消费群的青睐。

  近年来,涟水县实施特色农业“科技+品牌”战略,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用最新、最尖的科研成果丰富品牌内涵。今年为进一步鼓励企业技术引新和品牌培育力度,该县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对新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市知名商标的,分别按件一次性奖励30万元、6万元、1万元;新获得省、市名牌产品的,分别按件一次性奖励6万元、1万元,对与国内外大院名校、科研院所签订项目合作协议,以其研发经费的30%予以支持。目前,全县已有近90%特色农业项目主体与高校院所“攀亲联姻”,60%持有自主品牌。

  苏美食品积极放大“苏美”中国驰名商标品牌效应,相继开发出大米、面粉、白酒等新产品,延伸了产业链,2016年销售额逆势而进,产值近3亿元。

  破解要素制约,优化载体平台

  涟水县加大资金保障力度,通过整村推进,土地置换等方式,破解要素制约,以国家、省、市、县级现代农业园区“四级联创”为统领,建成县级农业园区26个,在实现乡镇农业园区全覆盖基础上,因地制宜,逐步将园区空间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使之成为承接资本、特色产业转移集聚的高地。

  前不久,记者来到现代农业园区江海鲜花种植合作社,基地内的优香、白扇等菊花品种要装运销往日本、韩国等国家。据了解,这些花种通过园区电商平台“网线”销到国外的利润要比国内高到近40%。“我们以争创国家级为目标,不断完善园区内的道路、桥涵等基础设施。”园区负责人介绍。

  昨日,从该县相关部门获悉,沿黄河故道的生态旅游大道前期规划设计、土地征收等工作都已完成,4月中旬即将开建,项目全长58公里,总投资2.6亿元。该项目的实施,将串联起沿线的保滩万亩花卉园、涟城千亩水产园、徐集葛根产业园、南集现代农业产业园、石湖林果中药园,极大提升黄河故道特色农业的集约化、内涵化发展水平。

  构筑利益联盟,降低发展风险

  朱码镇红星村为“十二五”期间省定经济薄弱村,全村60户建档立卡低收入户通过加入村集体领办的民梦山羊养殖合作社,全部实现了脱贫目标。“技术、饲料都是合作社出,羊大了,合作社就全收去了,没有风险,还要比市场价高出5角钱一斤,”脱贫户桂强喜笑颜开。

  发展特色农业,利益与风险共存。涟水县充分发挥龙头大户的吸纳辐射作用,大力倡导200亩至500亩的适度规模经营模式,建立大户与散户利益联结制度,抱团闯市场,实现土地、资金、劳力等生产要素健康流动,最大限度降低了发展风险。“我有成熟的销路和技术,社员们只要按照我的指导,不偷懒,一个大棚一年1万多块是肯定的,”保滩镇厉渡村食用菌种植合作社薛保同说。目前,涟水县已累计培育专业合作社2130个,其中市级以上示范社90个、家庭农场520家,新型农业经营面积达到24万亩,规模经营比重达到68.16%,为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特色农业亮点纷呈,不仅使涟水县农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也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去年,该县优质稻米种植达40万亩,特色水产养殖8万亩,设施园艺面积约22万亩,全年特色农业产值35亿元,约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50%。

标签:

责任编辑:李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