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湖“检察蓝信封”呵护留守儿童有话敢讲
中国江苏网3月14日淮安讯 用笔尖表达爱,用书信感受一颗成长中的心,用检察关护陪伴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一个检察蓝信封架起了检察官和留守儿童之间的一座爱的桥梁;一个检察蓝信封蕴育了“全国青少年维权岗“这块金光闪闪的金字招牌。
“检察蓝信封”行动应运而生
追溯“检察蓝信封”的由来,还得从2014年9月4日说起,该院未检部门受理一起夜闯宿舍,强制猥亵农村住校女生的案件,11位只有十二、三岁的女孩成为本案的共同受害者,她们都是该县一所寄宿中学的初一新生。其中4人拒绝接受警察询问,6人哭泣着提到恐惧,9人没有告诉自己的父母。如何让亲情缺失下的农村留守儿童得以心理疏导和健康成长跟踪?这起案件的发生,给该院办案检察官出了一个不小的难题。怎样保护这些女孩?让这些孩子在蓝天的呵护下尽显烂漫童真。 办案的女检察官思索了好长一段时间。决定写一封信给这些孩子,用信架起她们之间的桥梁,长期保持书信来往,倾听你的诉求,陪伴一同成长。为了让孩子收到信时,不会因为上面印有“检察院”的字样而心存不安,特意设计了与检察制服同色的“检察蓝信封”,鼓励青年干警利用自己的法律职责和文化素养,结对关爱留守儿童,集情感倾诉、心理疏导、成长跟踪、法律保护、社会关爱为一体的“检察蓝信封”,由此“检察蓝信封”行动应运而生。
“检察蓝信封”行动形式多样
该院为了是“检察蓝信封”行动多样化,采取一对一书信交流。一对一书信建立在一种隐蔽-宽松-聆听-疏导的深层交流,给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打开一扇心窗。书信目的是提高未检人的青少年心理研究与关护能力,从内心疏导一位孩子的健康成长,伴随他们走过一生,其书信也是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的个性档案。除了每月收发“一对一”书信外,该院定期选择农村中小学开展“面对面”的校园体验活动,通过检察官与农村留守儿童的互动交流,走进农村校园,走进留守孩子内心,铺筑全县留守儿童维权自护心路,让他们在关爱活动中健康成长,享受法治安全的成长蓝天。
“检察蓝信封”行动丰富多彩
为了照顾好这些留守儿童,该院对全县留守儿童进行了全面调查,调查发现全县共有24所农村中小学,其中双亲或单亲外出务工,留在原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的未成年人占70%。他们有与同龄人相同的心思和敏感,却有和同龄人不同的童年成长经历;内向、孤僻、缺乏自信、情绪不稳定、逆反心理、缺乏活力等性格标签在他们身上打上了烙印;亲情缺“慰”、生活缺“助”、心理缺“疏”、学习缺“导”、安全缺“护”已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共性特点。该院选择了8所农村中小学签检察署“检察蓝信封”行动共建协议,挂置检察蓝信箱,发放印有“小荷未检”标识的“检察蓝信封”2000多封。家住陈桥镇留守学生小陈琳,她是一位刑事案件被害人的留守子女,她和5岁的妹妹与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她与该院干警结对,接受“检察蓝信封基金”的生活资助, “检察官当起了 “检察官爸妈”。 “小荷未检”,“小荷姐姐”每天通过微信、QQ、电子信箱接受青少年维权咨询。“小荷姐姐说法”、“小荷法律词典”、“小荷图书馆”构建而成的青少年维权网络,让孩子们触手可及。班子成员每年结对一位贫困学子,10年接力,共有38位孩子通过资助走进大学校门。该院还组织开展“检察官爸妈陪我过中秋”、“农忙时节过周末”等活动记录了这份工作的细腻、温暖、关爱。
“检察蓝信封”行动成绩斐然
“检察蓝信封”活动开展以来在全省率先进行“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庭审展示”、出台“在校生假日诉讼办案机制”、建立“合适成年人名库”,推出的“三维关护”案后帮教、“1+2”结对关爱、引入心理咨询师案中谈话等等机制,诸如此类的都在青少年维权道路上镌刻下的司法痕迹。截至目前,该院19名青年干警已与全县11个乡镇的22名留守儿童建立了书信对接,活动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相关信息先后被省、市、县等多家媒体报道,不少爱心人士也开始关注留守儿童这一弱势群体,自发与他们建立起互助关系。该院已经发出“检察蓝信封”2000余封。2016年由中央综治办、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共青团中央等十二家部委组成的全国创建“青少年维权岗”活动领导小组,授予该院全国 “青少年维权岗”荣誉称号,是全市检察系统唯一一家被正式授予“青少年维权岗”称号的基层检察院。(严广雨顾善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