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方斌斌
省生态环境厅应对气候变化处副调研员纪玲玲
省工程咨询中心低碳处处长杨新宇
省生态环境厅应对气候变化处处长王华
省信息中心政务信息处处长赖力
省政府办公厅新闻协调处处长魏赟: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省政府新闻发布会。
今天,是第7个“全国低碳日”。经省政府领导批准,今天我们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省生态环保厅等方面负责人发布《2017-2018年江苏省低碳发展报告》,介绍我省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举措,以及今年的相关工作,并回答记者朋友们感兴趣的问题。
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省生态环境厅方斌斌副厅长,应对气候变化处王华处长、纪玲玲副调研员,省信息中心政务信息处赖力处长,省工程咨询中心低碳处杨新宇处长。我是省政府办公厅新闻协调处魏赟,受省政府徐莹副秘书长委托,主持本场新闻发布会。
首先,请省生态环境厅方斌斌副厅长发布新闻。
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方斌斌: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是第7个“全国低碳日”,主题为“低碳行动 保卫蓝天”。为宣传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低碳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培育绿色低碳发展意识,充分展示我省各地应对气候变化、推动低碳发展的积极行动和成功经验,今天,我们在这里发布2017-2018年江苏省低碳发展报告。首先,对各位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江苏生态环境工作的关心、理解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近年来,江苏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统筹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综合性举措,着力夯实低碳发展工作基础,低碳发展取得积极成效。2017年、2018年,全省单位GDP能耗较上一年分别下降5.54%、6.18%,超额完成年度下降3.7%的目标;“十三五”以来累计降低15.5%,超额完成考核目标要求。2017年、2018年,全省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下降5.3%、6%,超额完成年度下降4.5%的目标和“十三五”时序进度任务,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一、着力推进经济低碳发展
(一)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一是服务业已成为低碳经济的重要增长极。2017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0.3%,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分别增长14.6%和13.5%。2018年,全省实现服务业增加值47205.2亿元,同比增长7.9%,高出GDP增速1.2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1.0%,比2017年提高0.7个百分点,服务业占比超过第二产业占比6.5个百分点。二是大力淘汰低端产能。2017年,压减钢铁产能634万吨、煤炭产能18万吨、水泥产能510万吨、平板玻璃产能330万重量箱,“地条钢”全面取缔,淘汰煤电落后产能83.375万千瓦;2018年,压减钢铁产能80万吨、水泥产能210万吨、平板玻璃产能660万重量箱;关闭高耗能高污染及“散乱污”企业3600多家;关停低端落后化工企业1200家以上。
(二)加快发展清洁能源
一是可再生能源发展提速。2017、2018年,全省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分别为7.9%、8.4%,比上年分别提高0.5、0.3个百分点,消纳可再生能源电力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分别为14.7%、14.4%。二是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2017年,全省10万千瓦及以上燃煤机组全部达到超低排放,煤电行业淘汰落后产能85.6万千瓦,煤炭消费总量比2016年减少1000万吨以上。2018年,累计关停落后煤电产能48.8万千瓦,完成煤电机组节能改造400万千瓦,全省煤炭消费总量比2016年减少1800万吨以上。三是积极扩大天然气利用。2017年天然气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比2016年提高1.6个百分点;2018年天然气消费量达到270亿立方米,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10.2%,比2017年提高1.3个百分点。
(三)加快推进绿色制造
一是行业能效水平不断提升。2017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0.68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7.66%,完成降低3.9%的年度目标。2018年,922家企业通过能效评价或认证,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比上年下降7.3%。二是以点带面提升绿色制造水平。2017年、2018年,全省累计创建国家绿色工厂97家、绿色园区9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4家,数量居全国第一。
(四)推动发展低碳农业
一是化肥减量增效成效显著。2017年全省化肥使用总量303.85万吨(折纯),单位播种面积化肥使用强度26.65公斤/亩,较2016年分别削减2.77%、1.81%。2018年全省化肥使用总量(折纯)292.91万吨,较2017年削减2.35%。二是推动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2017年、2018年分别建设省级绿色防控示范区169个、175个;2018年全省绿色防控产品使用占比达78%,全省农药用量约为69545吨(商品量),农药使用量实现负增长。三是推进秸秆综合利用。2017年、2018年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92%、93%,稻麦秸秆机械化还田面积达到4200万亩。
(五)稳步增加森林碳汇
2017年,全省植树造林54.5万亩,新建“三化”示范村和绿化示范村651个,新栽珍贵用材树木3151万株,全省林木覆盖率提高到22.9%。2018年,全省新增1个国家森林城市,新建1个国家森林公园和2个省级森林公园;新增成片造林53.4万亩,比计划任务翻一番;完成抚育森林106万亩,超计划任务6%;林木覆盖率增至23.2%。
二、稳步推进城镇低碳发展
(一)有序推进建筑低碳化建设
一是发展绿色建筑。2017年,全省累计绿色建筑标识项目数量1985个,建筑面积2.05亿平方米,约占全国的20%。2018年,全省新增绿色建筑标识项目783项、建筑面积8197万平方米,城镇新建民用建筑65%节能标准全面执行,新增节能建筑面积超过1亿平方米。二是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2017年,完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227万平方米、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483万平方米。2018年,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990万平方米,全省累计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规模总量达5347万平方米,占城镇建筑总量的1.6%。三是推进商业和公共建筑低碳化运行管理。到2018年底,全省13个设区市均已建成市级公共建筑节能监管平台,累计有1642栋建筑实施建筑能耗分项计量和实时监测,覆盖面积达3369万平方米;累计建筑能效测评标识项目达2113项目。
(二)发展低碳交通运输体系
一是落实交通运输二氧化碳控排目标。2017年,实现年二氧化碳减排能力239.17万吨。与2015年相比,公路客运、公路货运单位运输周转量以及港口生产单位吞吐量二氧化碳排放分别下降12.7%、19.5%、7.2%,水路货运单位运输周转量二氧化碳排放上升控制在5.3%。2018年,实际实现年二氧化碳减排能力293.99万吨,其中排放占比较大的公路货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21.3万吨,下降15.9%。二是推广道路运输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2017年底全省新能源汽车保有量10.05万辆,比2016年增加4.83万辆;道路运输领域共有新能源车辆和天然气车辆2.4万辆、7.4万辆,分别同比增长41.18%、0.96%。2018年,全省道路运输领域共有纯电动等各类新能源车4.8万多辆,同比增长100%。
(三)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一是推进“优选公交 绿色出行”活动。全省城市轨道交通总里程达584公里,居全国第四;全省镇村公交开通率达72.4%;公共自行车、共享单车快速发展。二是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低碳化处理能力不断提升。2017年,全省新增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6900吨/日;新增餐厨废弃物处理能力640吨/日,累计处理能力1900吨/日;新增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能力145万吨/年。2018年新增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8200吨/日,一般工业固废资源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
三、地方低碳试点创新发展
南京市一是着力提升南京市公共交通保障能力。2017年,南京市公共交通日均运送乘客约530万人次,公交专用车道设置比率达15.6%;2018年,全市公共交通日均运送乘客约531.4万人次,公交专用车道设置比率达16%,公交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63%。二是在国内首推“全民低碳出行、共创绿色南京”活动。依托“我的南京”APP,推出了南京全民低碳出行公共服务平台,组织了低碳出行主题活动,并开发了绿色支付、绿色商城等,通过整合市民步行、公共自行车、地铁、公交车等绿色出行数据,实行碳积分奖励。目前,低碳出行公共服务平台每天点击量约200万次,总参与人数达到80万人以上。推进公交清洁能源化体系建设,强制淘汰所有排放国Ⅲ标准以下公交车,“十三五”以来新购新能源公交车辆4000多辆,清洁能源车辆已占运营公交车辆超80%;徐州市在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固体废弃物和资源化利用等专项领域工作成效显著,2019年被生态环境部确定为“无废城市”试点。
无锡市成立无锡众惠绿色发展促进中心,开发绿账户平台,引导银行、地铁集团、水电气公司、旅游景点、商户等探索绿色低碳发展新模式。
苏州市以点带面,全面推进低碳工作。2017年,苏州工业园区全社会综合能源消费总量582.8万吨标煤,单位GDP强度同比下降约2.1%,清洁能源使用率约占77%。建立了低碳能源公共服务平台、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智慧用电管理平台,服务园区低碳发展;同时成立了绿创空间等新兴低碳环保产业载体。
镇江市持之以恒推进低碳城市试点工作,推动制度、路径和,技术创新,连续三届举办国际低碳(镇江)大会,促进国际先进低碳理念和技术的分享与合作,共签约智能制造、太阳能电池、高效光伏组件等64个低碳产业项目,已落地丹阳智能制造、句容CIGS柔膜太阳能电池、丹徒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园等34个项目。以“镇江实践”丰富了全球气候治理“中国方案”,荣获“2018中欧绿色和智慧城市奖”低碳先行奖。
2017年、2018年通过大家共同努力,有力促进了全省高质量发展实现良好开局。但是也要十分清醒地认识到,我省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能源、环境问题依然突出。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加大政策创新,增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环境污染防治的协同,推动全省生态文明迈上新台阶,引领全省高质量发展。
今年,是应对气候变化职能由省发展改革委转到生态环境厅的第一年,我们将做好下面六方面的工作。一是发挥省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完善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及支撑体系。二是做好全省纳入碳排放交易市场的重点排放单位2016-2018年度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报告、监测计划制定和核查、复查工作,以及配额分配工作。三是依据《江苏省“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做好国家对我省碳强度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估考核工作,开展对设区市人民政府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责任考核。四是持续推进国家低碳试点城市(苏州、淮安、镇江、南京、常州)试点示范工作,组织开展2016、2018年度省级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等工作。五是开展我省碳排放峰值目标和路线图研究、“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目标和任务的前期研究、碳排放降低和大气环境治理协同作用、统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能源消费等研究。六是加强国际合作和舆论宣传。
我先简要介绍这些情况,详情请参阅《2017-2018年江苏省低碳发展报告(简本)》。
最后,对各新闻媒体长期以来对江苏生态环境工作的大力支持,再次表示衷心感谢!
记者提问:什么是低碳?我们应该提倡怎样的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方斌斌:
低碳,是指较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其目的主要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特别是二氧化碳,从而减缓生态环境恶化。
低碳生活方面,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具体来说,在生活中应该注意节能,减少资源浪费等。比如,减少办公设备待机能耗和一次性办公品的消耗,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或者是步行上下班,垃圾分类回收等。
低碳生产方面,我省通过制定约束政策和激励政策,提高企业节能改造、污染治理等低碳生产意愿。除此之外, 还通过营造有利于低碳发展的外部环境,积极推动产业、能源、消费领域的绿色低碳转型。
省生态环境厅应对气候变化处副调研员纪玲玲回答了记者提问。
记者提问:刚才提到国家下达我省“十三五”碳排放强度下降目标为20.5%,我省采取哪些措施确保完成目标任务?现在完成情况如何?
省工程咨询中心低碳处处长杨新宇回答了记者提问。
记者提问:国家主席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会议上提出“将于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作为经济大省,江苏是如何从省级层面设计碳排放峰值目标和实现路径的?
省生态环境厅应对气候变化处处长王华回答了记者提问。
记者提问:江苏作为经济大省,如何能有效减排同时保证经济增长,新的增长点在哪?
省信息中心政务信息处处长赖力回答了记者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