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砥砺奋进的五年·为了总书记的嘱托】 “四个百万亩”守护“鱼米之乡
2017-10-18 17:24:00  来源:新华报业网-新华日报  
1
听新闻

  新华报业网讯 金秋十月,太仓璜泾镇雅丰农场,一望无际的稻田成为喜人的风景,沉甸甸的稻穗在风中摇曳。再过半个月左右,远近闻名的“璜泾大米”即将上市。

  这个时节,在“鱼米之乡”苏州大地,“喜看稻菽千重浪”的场景几乎随处可见。这是苏州自2012年实施“四个百万亩”(优质水稻、高效园艺、特色水产、生态林地各100万亩)工程以来的喜人景象。

  图片来源于网络

  2012年底,苏州出台《关于进一步保护和发展农业“四个百万亩”的实施意见》,强调“守住方寸田留予子孙耕”,因为水稻是保障“鱼米之乡”生态安全的最后一道底线。几个月后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对苏州的做法给予高度肯定。“苏州‘四个百万亩’工程提出要保护老百姓的庄稼地,水稻田就是湿地,种水稻本身也是一方美景。”他嘱咐苏州领导,“要坚持不懈抓下去,让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贡献。”

  党的十九大代表、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周乃翔说,2013年全国两会上自己作为江苏团代表亲耳聆听总书记的深情嘱托,深感责任重大,两会归来后就一着不让狠抓落实。几年来,苏州人牢记总书记嘱托,以铁的决心推动“四个百万亩”上图落地,目前落地面积已达414.17万亩,其中水稻面积从实施保护前的逐年下降转变为稳定在111万亩以上,水稻田已成为苏州面积最大的“城市之肾”。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人口多、经济总量大,与环境容量小、生态敏感性强的矛盾日益突出,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有人说,如果耕地都变成了工厂开发区,如果失去“鱼米之乡”,苏州还能是“人间天堂”吗?

  必须守住耕地“红线”!苏州决策层清醒认识到,宁可牺牲GDP,也不能毁了“鱼米之乡”这块“金字招牌”。必须加大生态修复和环境再造工作力度,下决心把“四个百万亩”工程以法律形式落实下来!

  带着总书记的嘱托,苏州组织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展开大讨论,迅速凝聚起加快推动这一“世纪性工程”的高度共识:“四个百万亩”对苏州的经济总量可能没有多少贡献,但它承载了农业的生态功能,积蓄着苏州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蕴含着农民的致富希望,这是大账、长远账、综合账!

  周乃翔说,“四个百万亩”是苏州优化生态环境的重要资源、彰显鱼米之乡特色的重要载体和苏州和谐绿色发展的重要保障,是苏州必须全力以赴完成好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面对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各级政府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必须责无旁贷地扛起主体责任。必须以钉钉子的精神善作善成、抓好落实!”

  一份“铁”的规划,引领苏州沿着绿色生态“航标”砥砺前行。苏州专门成立包括市农委、国土、规划、统计等多个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工作小组,强化统筹、加快推进。按照前3年耕地统计数据以及实有人口数、安全口粮要求在几个板块的不同情况,把“水稻、水产、园艺、林地”四大项任务作为硬性指标分配落实,确保“四个百万亩”上得了图、落得了地。

  2013年9月,苏州市委、市政府专门召开全市落实“四个百万亩”工作推进会,明确要求410万亩生态空间在当年10月前全部完成上图落地。全市所有板块“一把手”在会上发言表态,坚决贯彻执行。2015年10月,苏州推出《关于加强“四个百万亩”用地长效管理的实施意见》,对“四个百万亩”进行调整补划和数据库更新,明确优先确保“四个百万亩”用地数量和质量,确保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

  图片来源于网络

  规划好,还要落实好;落实好,必须保障好。苏州为“四个百万亩”提供的保障是,率先实施生态补偿机制,让“守望者”得益。

  “现在‘不卖地’比‘卖地’还赚钱!今年政府补贴镇里1亿元,对大家触动很大。”吴中区金庭镇张家湾村支书徐龙指着太湖西山岛西侧的一块临湖地对记者说,今年村里把2012年就完成征收工作的50亩地放到区里进行土地指标平衡,放弃拍卖用作生态用地,为此拿到1亿元的生态补偿金。

  “生态补偿,为的就是让‘不开发者’不吃亏,使保护者真正得益。”苏州市委农办主任张伟说,“四个百万亩”保障了生态发展空间,也限制了开发建设,特别是涉及一些镇、村为保护生态环境,产业发展受到限制,在经济利益上作出不少牺牲。“必须对这些生态保护最直接、最主要的责任主体进行补偿,激发广大农村基层干部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主动性。”

  早在2010年,苏州就建立耕地保护专项资金,按每亩不低于400元标准予以补偿,并明确水源地、生态湿地、连片水稻田的补偿资金要拨付到村。2013年3月,苏州对生态补偿政策进行首次调整和完善,优化生态补偿结构,特别是对列为“四个百万亩”的水稻田进行全覆盖生态补偿。2014年5月,苏州市人大制定颁布《苏州市生态补偿条例》,成为全国首部关于生态补偿的地方性法规。

  初步解决生态补偿“有没有”之后,苏州又盯上“好不好、够不够”。去年,推出《关于调整生态补偿政策的意见的通知》,对补偿标准进行第二次提标扩面,水稻田补偿标准在原有基础上增加20元/亩,提高到420元/亩,水源地村和湿地村补偿最高分别可达160万元和110万元。政策调整后,市级财政生态补偿投入突破1亿元,同比增长22%。

  据统计,自2013年至2016年,苏州生态补偿投入资金累计超过36亿元,补偿范围不仅实现水稻田的全覆盖,而且惠及165个湿地村、64个水源地村、8.97万亩风景名胜区,真正实现“谁保护、谁受益”“谁改善、谁得益”“谁贡献大、谁多得益”。

  在开发受限程度最大的环湖地区,沿太湖、阳澄湖135个水源地村、生态湿地村每年接受生态保护补偿金1.34亿元,平均每个村增加可支配收入99万元。不少受补助村一举摘掉了薄弱村“穷帽子”,也为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社会公益事业、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积蓄了更多财力。

  “四个百万亩”的形成,给苏州“鱼米之乡”还带来一个意外惊喜:乡村特色旅游蓬勃发展!目前,苏州已形成环太湖、江海文化、江南水乡古镇古村三大乡村旅游集聚区,建成30个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47个省级乡村旅游区(点),规模型乡村旅游项目更是超过100个。作为全国首批地级国家生态市,苏州国家级和省级生态村已达10个和654个,全市共创建51个现代农业园区,建成6个国家级湿地公园,陆地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9.6%。一幅崭新的“美丽江南”画卷在苏州8657平方公里土地上铺展开来。

  苏州市代市长李亚平说,苏州将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坚决按照中央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和江苏省委对苏州“突出城乡建设,打造人间新天堂”的最新要求,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发展的关系,持续创新“四个百万亩”生态保护实践,努力建设富裕文明的美丽宜居名城。

  实习生 高子媛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潘朝晖

标签:
责编:王迅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