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药费=保费?“药转保”走到头了!
2022-08-19 10:21:00  来源:常州日报  
1
听新闻

本报记者 孙婕

表面卖保险实则卖药?短期健康险中一类涉及“药转保”的业务被监管叫停。

8月9日,记者从业内获悉,银保监会财产险监管部门发布《关于部分财险公司短期健康保险业务中存在问题及相关风险的通报》,直指部分险企与互联网医院、健康科技等平台合作开展的特定药品团体医疗险业务中,存在异化保险业务、风控缺失的问题。对此,要求各财险公司立即进行排查,并将自查结果于8月19日前报送监管部门。

又一款“伪保险”揭开真面目

何为“药转保”?它是保险产品吗?

在监管部门的通报中,把“药转保”定义为:“采用一种特定药品团体医疗保险方式承保客户因已确诊疾病发生的后期药品治疗费用。”

在实际业务承保中,财险公司通过将特定药品团体医疗保险等待期设置为0天、将保险责任终止条件设置为给付一次等方式迎合业务模式需求。

资深业内人士郭昌告诉记者,这个业务可以说是被包装的“伪保险”,以“保险”之名,行“卖药”之实。保险公司扮演的是“支付通道”的角色,就是通过保险理赔完成药费支付,医药、医疗器械企业则通过引入保险支付功能,增加销量,笼络住客源。

创新路走歪了

近年来,随着商业健康险的快速发展、保险产品从支付端向服务端的广泛延伸,“医+药+险”的闭环模式是险企创新的主流方向,各大保险公司纷纷选择与第三方平台、医药企业展开合作,为用户打通健康管理、用药服务链条,并以此增强自己的市场竞争力。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药转保”主要是针对一些罹患特定疾病、需要服用某类特药的消费者,通过投保这类医疗保险产品,消费者可以在实际购药中享受一定的优惠。实际操作中,消费者享受的优惠并非来自药店药品降价,本质是保险公司主动补贴,补贴的钱一部分给消费者用以购药,一部分以技术服务费的形式给了第三方平台。对保险公司来说,获得的是保费的规模以及漂亮的数据,还有一定比例的亏损。

郭昌说:“当药品费用由保险公司支付时,患者买药也会变得随意,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终消费者还得为保费的上涨‘买单’。”

“本是服务患病人群的良性探索,在保险与医药产业链加速融合的过程中,部分产品服务形态却打着创新的旗号,将保险产品‘异化’、脱离保险精算法则,进而埋下风控漏洞。”保险经纪人谈宝贤说,说到底,还是创新路走歪了,为了漂亮的数字,丢了西瓜捡了芝麻。

特药需求如何解决

据了解,监管部门要求各公司自查整改,并于8月19日前报送自查整改报告。不过,对消费者来说,更为急切的诉求是特定药品的负担如何解决。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平均每天有1万多人被诊断为新发癌症,0—74岁累积发病率达21.58%。对癌症患者来说,医保目录外的用药是一块心病。其实,将特定药品与保险结合,寿险公司走得更稳当。

2018年,泰康人寿率先探索这一领域,推出特定癌症药品保险,市场接受度很高。目前市场上已有20多家寿险公司推出了特药险。“寿险公司的特药险并不直接提供费用补偿,而是将其转化为药品服务,包括提供药品本身,以及用药指导、用药跟踪和药品配送等。”郭昌说。

如今,多个省市推出的惠民保险,也增加了特药内容。如“常州惠民保2022”中包含了医保目录外14种特药。年度免赔额方面,非既往症为0元;既往症为5万元。保险金额:罕见病4种药保额20万元,另外10种药保额50万元;“10+4”的药品之间保额不累计。赔付比例方面,非既往症赔付比例80%,既往症赔付比例40%。

面对消费者的特药诉求,监管部门要求财产险公司围绕保险保障本源开展产品创新工作,结合不同被保险人的风险特点,持续优化保险产品、体现风险保障责任,满足不同人群在药品和健康管理服务等方面的需求,依法合规开展短期健康险业务。

标签:
责编:贾晓君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