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常州,3位“地球工人”的精彩人生
2022-04-22 10:30:00  来源:常州晚报  
1
听新闻

余涛在查勘现场

厨余化为肥料,浇灌了田地。吴新颖在看蔬菜的长势。

徐鑫伟收集洗菜水浇花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每一个公民守护地球家园必须恪守的生态文明理念。我市自觉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市民数不胜数:有的是将低碳环保深植入血脉的普通市民,有的是为守护绿水青山跋山涉水的执法者,有的是努力推广生机种植的青年企业家。

4月22日,第53个世界地球日。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我市的3位环保达人,是怎样从“我”做起、爱护地球的。

跋山涉水,

只为一江清水

今年35岁的余涛,是常州市武进生态环境局城区所所长。作为骨干力量,他多次被生态环境部抽调,参与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改善监督帮扶。

从去年8月底开始,按照江苏省生态环境厅生态环境执法监督局要求,他辗转在泰州、盐城、连云港、宿迁、徐州等地参与各项专项帮扶,至9月底才回到常州。去年10月8日,他又马不停蹄地赶赴云南省昭通市,参加了赤水河流域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帮扶行动。

虽说已多次参加全国范围内的帮扶行动,但进入昭通的镇雄山区后,余涛还是被眼前“十里崎岖半里平,一峰才送一峰迎”的地形震惊了。这里海拔低至267米,高至4000米,开车时忽上忽下,多数来自平原地区的组员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高原反应。忍着晕眩恶心,他和组员协同属地生态环境部门查处了多件大案要案。

去年10月22日,大雨过后的山区仍是细雨绵绵。当天,余涛一组的任务是摸排一任务点位。汽车在山道上艰难行驶,坐在前排的余涛仔细观察着周边情况。他隐约看到对面山头出现了几个铁质混凝土搅拌罐。余涛的第一反应是:混凝土搅拌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废水,搅拌站建在山顶,废水往哪儿排?这不对劲!余涛当即决定改变路线,前往这个混凝土搅拌站。到达现场后,他们迅速进入厂区排查,很快顺着地势在最低处发现了一处依山壁设置的废水收集池。

“这是我们单位的废水收集池,废水都是收集回用的,绝对不外排。”企业负责人还在狡辩。但余涛不相信。他通过观察得出一个结论:这家企业没有雨污分流,雨水、场地冲洗水、车辆清洗水都是顺地势流到这个收集池的,这池子容积并不大,肯定会外排。但执法必须找到证据。余涛沿着池子找,没有发现明显的排污口,于是攀着山壁,往池内排查。攀行两米多后,他听到了明显的水流声,循声望去,发现池底石板处有明显异常。余涛打开石板,见池内废水正通过排放口排入山体溶洞。他立即拍照取证。

当地生态环境部门随后跟进采样监测,确认排放水中pH值为10.77,超过国家排放标准。后来,当地生态环境部门对这家单位超标排放水污染物行为进行了追踪查处,移交公安机关进一步处理。

余涛告诉记者,山壁湿滑狭窄,他取证时还不小心滑入了集水池内,浑身都湿透了,幸好手机捞出擦干后还能正常使用,保存了证据。他说,守护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就是他的职责,无论是跋山涉水还是吃苦受累,都不算什么。

物尽其用,将厨余化作春泥

“厨余垃圾也可以变废为宝,反哺生态农业。”素杺社的理事长、今年45岁的吴新颖一见到记者,就打开了话匣子。

她是农民的女儿,对农民和土地有着深深的感情。这些年来,化肥农药过量使用,导致土壤板结、酸化,作物重金属超标,造成农业面源污染。吴新颖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在她看来,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提高化肥利用率,使土壤更健康,实现土壤-作物-人体健康的良性循环。一个念头在她脑海里徘徊不去:厨余垃圾里有机物丰富,有很大的回收再利用价值,能不能将它们变废为宝呢?她与华东理工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的相关专家形成技术研发团队,致力于将有机废弃物转化为环境友好型肥料。

2018年11月,素杺社成立,“厨余化春泥”项目先后在上海、常州等多地铺开。吴新颖向记者介绍,目前,我市的长兴好日子、都市雅居、嘉宏盛世等多个小区都有了新型智能垃圾箱。居民每次投放厨余垃圾,还能获得相应积分,可兑换由厨余垃圾制作的肥料培养出的有机大米和植物。几年下来,变废为宝、物尽其用的观念也深深扎根在小区居民的心中。

2020年,吴新颖还做了一整年的公益教师。那年“厨余化春泥”项目在上海四团镇全区覆盖,建成了22个“厨余化春泥”课堂。吴新颖作为项目负责人,理所当然当了老师。

课堂上,她手把手地教学生怎么让湿垃圾变成有机肥原料。63岁的村民宋文才,用她教的办法发酵出了不少有机肥。用这些有机肥浇灌出的玉米颗粒饱满结实,咬一口清甜软糯。因为吃口好,收购价比普通玉米高出3倍多。付出获得丰硕回报后,宋文才连声向吴新颖道谢。学生中还有很多10岁上下的小朋友。看着吃剩的果皮、拣下来的烂菜叶等经过化学作用,一天天变成深褐色的液体,最终变成厨房清洗剂,孩子大呼惊奇。环保理念也就这么不经意地种进了孩子们的心里。

吴新颖说,这些年,她的大部分精力都花在推动垃圾资源化、推广生机种植上。今后也仍将在这条道路上继续前行。

81岁老人,将“低碳”深植血脉

生活中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出门要么步行,要么骑自行车;不仅在家建造了一个温馨的绿化园,还将精心培植的花木赠与邻居……81岁的徐鑫伟不经意间,就身体力行地将“低碳”植入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勤俭节约、物尽其用,是他一生秉持的理念。

爱护地球,选择绿色、环保的出行方式很重要。毋庸置疑,自行车是最环保的交通工具。徐鑫伟有一辆陪伴了他30多年的“凤凰”牌自行车。还没退休时,他一直骑着“凤凰”上下班,来回一个半小时。就这么风雨无阻地“锻炼”,练就了一副硬朗的好身板。如今,他每天都要拎满满几大桶水,依旧脸不红气不喘。

为了节水节电,徐鑫伟可谓煞费苦心:洗衣服、洗澡、洗菜时流出的清水接在桶里,用来拖地、冲马桶或浇花;室内光线充足时就不开灯,离开室内时一定随手关灯;家用电器不用时将插头拔掉;夏天温度超过36℃时,卧室才会使用空调,设置温度为29℃;做饭时大火从不超过锅底,以免浪费煤气,烧煮前先擦干锅外的水滴……

家住一楼的徐鑫伟还将自己的小院打造成了一个小小的“桃源”。昙花、丁香、海棠、吊兰、君子兰、玫瑰、月季、芍药……他的院子里种了20多种花草,一到春季,花儿们争芳斗艳,令人心旷神怡。花草繁殖后,他就送给左邻右舍,以花为媒,既促进邻里和谐,也为扮靓环境出了一份力。

徐鑫伟每天都会在小区里散步,看到白色泡沫箱、快餐盒、废弃烟头、零食包装袋就会随手捡起,放进垃圾箱。在自身做好垃圾分类的同时,他还经常向其他业主宣传绿色环保的理念。他觉得,保护地球并不是要做多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每个人从生活小细节做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节约利用资源,就能为保护地球贡献一份力量。

标签:
责编:徒滢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