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常州供电:跨京沪铁路 战“天窗时间”
2020-11-16 21:50: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11月15日下午18点,南沿江铁路常州段上跨京沪高铁两条220千伏高压线路迁改后顺利通电,标志着南沿江城际铁路常州段的建设又解决了一个难题,铁路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

据了解,江苏南沿江城际铁路全长278.53公里,该工程在常州市范围有95公里,沿线牵涉多条输电线路,杆线迁移需求巨大,跨越京沪高铁段迁改是其中难度系数最高的工程。自10月8日拉开迁改工程序幕以来,国网常州供电公司润源电建每天约120人共计20天凌晨奋斗在施工现场。

磨砺以须,他们开路搭桥

在220千伏利暨双线施工现场,可以看到有一个河塘位于京沪高铁下方,周围满地泥泞、杂草丛生,还有村民的农田和果园,机械进出尤为困难。

“这次迁改工程应该说是考验重重,南沿江施工环境恶劣,京沪高铁周边荒草丛生,尤其是220千伏利暨双线施工现场河塘、沼泽密布,所以我们要预先进行铺桥修路。”润源电建公司副总经理朱卫星说道。

没有路,就要开路,没有桥,就要搭桥。为了能顺利在夜晚施工,施工人员用推土机开辟陆地道路,保证大型设备和人员能够进场;用竹子搭建水上通道,便于人员在桥下托起新线。

所搭建的竹桥宽约2米,长度达到80多米,一直延伸到河塘中间,“虽然有了竹桥,但是晚上夜寒露重,竹桥上十分湿滑,施工人员在作业时,也是要十分当心的。”

突破创新,他们高架“护桥”

“各小组注意:立即进入岗位并报告。牵引机、张力机注意张力控制;领线人员注意导线走位;塔上人员注意滑轮状态。各岗位人员严格听从统一指挥!”润源电建公司工程部副主任周章平手持报话机,发出一连串指令。导线从线盘缓缓滑出,慢慢升空。

这次跨越段京沪高铁施工,跨越段京沪高铁高出地面大概10米左右,接触网的净高在15米左右,这就要求跨越架的高度必须在30米以上,所以跨越施工方案尤为复杂。

周章平作为南沿江迁改工程的总指挥,面对这块难啃的“骨头”,有着30年输电经验的他硬是给“啃”了下来。周章平率领着员工们实地勘察、设计定位,经过一次次调整演算后,创新性地做出了“护桥”这个作品。

在“护桥”跨越铁路,架到高空的第一个夜晚,周章平内心十分忐忑,时刻关注着“护桥”与高铁接触网的距离,“我们做的这个‘护桥’其实是‘承托桥’,主要是对新架设的导、地线度过京沪高铁起到承托、保护作用,并确保对京沪高铁接触网的安全距离。”

主动担当,他们凝成“聚力桥”

自施工开始以来,每当深夜城市静静入眠,京沪高铁下的施工现场却是灯火通明,一片忙碌。

京沪高铁是贯穿中国南北的大动脉,也是中国目前等级最高的高铁。如果在跨越施工中出现任何一点闪失,那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后果。

润源电建公司接受任务不摇头,在和铁路部门联系对接后,施工作业最终选择在高铁列车停运检修的凌晨12点至4点的“天窗时间”进行,这其中有效工作时间大约是两个半小时。

今年60多岁的施工队长兼技术负责人宗志顺,每晚都拿着步话机在现场指挥,“今天施工许可晚了,我们可要抓紧时间,加一点张力……好,就这样保持……”只要在现场,从来看不到宗志顺是坐着的,总是从这个作业点走到那个作业点,交待着安全、质量的关键点,正是这种敬业、负责、奉献,默默影响着施工队里的每个人。

“夜里两点是天气最冷的时候,我们在下面指挥都冻得直跺脚,高空作业的人员往往要在上面至少两个小时,每次下来都是又冷又饿,但也不喊苦和累,好像都已经习惯了。”朱卫星说。

此次南沿江跨京沪高铁段迁改工程虽然时间受限,还伴随着低温天气和视线不佳的考验,但润源电建公司这支120人的队伍同心协力,用双手撰写“工匠精神”,用双脚践行“三头精神”,担当尽责,攻坚克难,凝成“聚力桥”,共新立双回路铁塔13基,拆除旧铁塔10基,加速推进了南沿江城际铁路迁改项目,助力扩大长三角一小时城市圈范围,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发展。(陈佳颖)

标签:搭桥;京沪高铁;施工
责编:戚阜生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