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经开区:在家门口流淌的那条运河正从记忆中复活
2020-08-13 15:12:00  来源:常州晚报  
1
听新闻

潺潺而流的运河水不仅哺育了两岸的人民,更见证了两岸的成长与变迁,繁荣了城市经济,丰富了人文文化。

以前,以水运为主要交通运输手段的年代,运河常州经开区段作为运输的黄金地段,过往船只络绎不绝。随着经济的发展,运河一点点地褪去往日的繁荣。今天的运河常州经开区段已是另外一种崭新面貌,除了让母亲河重现碧水清波,常州经开区坚持创造化、创新性发展,将运河两岸风光带建设与文化发展紧密结合,让运河两岸又“热闹”起来——在家门口流淌的那条运河,正从记忆中复活。

丁堰街道

拜年遗韵,让工业文明焕发新彩

经开区丁堰街道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大运河渗透在丁堰发展的肌理中,孕育了丁堰深厚的工业文明。如今,丁堰街道正围绕大运河文化主题,以民国风情街为载体,力求打造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运河特色商业街区,突出百年企业工业文旅优势,打造6.5公里工业文旅路线,发展特色旅游产业,不断增强运河文旅活力和影响力。

大运河静静流淌,见证着常州经开区的发展变化。

丁堰街道宣传委员唐俊告诉记者,作为大运河的重要节点,丁堰街道拥有丰富的工业资源。为了传承运河文化,弘扬工业文明,将运河工业遗存传承好、利用好、保护好,近年来,丁堰街道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运河两岸风光带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大力发展大运河旅游带。

一份省考断面水质检测报告显示,今年1至4月份,戚大桥省考断面水质达到Ⅲ类水标准。对比此前的劣Ⅴ类,连升了两档,实现水质持续向好并保持稳定的目标。

为了摘掉年均劣Ⅴ类的“帽子”,让母亲河重现碧水清波,近年来丁堰街道开展多项举措,系统彻查运河污水排放口,持续完善污水管网建设,通过综合整治全面提升生态水平,加快推进企业污水接管。

截至目前,丁堰街道全面摸清了运河入河排污口基本情况,对排查发现的入河排污口进行追踪溯源,对私排乱排的排污口一律封堵,从源头切断污染。街道制定了一村一策污水整治方案,实施黑臭河道整治工程,利用闲置地块打造百姓休闲空间,进一步提升区域生态水平。街道还对区域范围内的企业进行全面排查,完成企业内部雨污分流,严格落实“河长制”,实时保障国控断面水质达标。

戚墅堰街道

支流整治,再现水清岸绿

这两年,家住戚墅堰街道湖港名居小区的杨女士发现,家门口的环境明显比以前好了很多。杨女士回忆,她刚住进小区的时候,小区附近京杭运河一带有不少破旧老房子,环境也是脏乱差,沿河居民生活用水直接入河的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附近运河支流宛沿河,由于河道为断头浜,水体日常不流动,河道南端无法有效活水换水,造成宛沿河水体长期富营养化。“河水黑臭严重,不少居民对此反映强烈。”杨女士说。

2018年开始,戚墅堰街道对宛沿河进行综合整治,以达到改造运河环境的目的。据介绍,此次整治内容主要包括:进行局部河道清淤;增设安装曝气增氧、水面喷泉、活水推流、排污口集中净化装置与布置生态浮岛;对河苑东村与河苑路(劳动东路—观墩桥)进行雨污分流改造;对宛沿河东侧、劳动东路北侧企事业单位进行雨污分流改造;对沿河居民污水直排口进行截污提升;在剑苑泵站、圩墩公园公厕安装污水点源治理装置;与遥观镇协调,对湖港排涝站实施截污提升改造,减少入河水量和频次;在中吴大道雨水管道末端建造截污井,将雨水管内溢流污水与初期雨水提升至中吴大道污水管网。

通过上述已实施措施,宛沿河水体目前得到明显改善。受此影响,运河戚墅堰街道段2.5公里的水质也得到极大提升。今年以来,京杭运河省考戚墅堰断面水质稳定达标,达到三类水标准。

遥观镇

雄健“长龙”,畅通发展“血脉”

大运河之上,总长491米的宋剑湖大桥如一条巨龙,以气贯长虹的“跨度”,展现着雄健风采。崭新的双向六车道笔直通畅,来来往往的车辆川流不息。

潺潺运河水养育了两岸人民,见证了城市变迁。

宋剑湖大桥是大明路(中吴大道—312国道)工程的组成部分。去年4月,历时两年建设的大明路(中吴大道—312国道)正式通车。遥观街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作为连接武进东部地区和天宁区、经开区的一条重要通道,大明路的通车进一步畅通了经开区的发展“血脉”,极大方便了来往于经开区核心区与武进中心城区、遥观镇的市民。

同时,大桥跨越三级航道和锚泊区,每天有大量的千吨级船舶在这里通过。据介绍,大桥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占用大运河主航道空间,保障运输能力和运输安全,主桥采用跨径138.5米的变高度钢桁架,通过BIM技术进行模拟拼装和安装演示,邀请同济大学专家对拼装过程和顶推各阶段各部位受力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和验证,确保施工过程万无一失。

除了拓路建桥,当地还传承弘扬传统非遗技艺,为运河文化添彩。今年5月29日,一场“童心飞翔·筝情遥观”放风筝活动在遥观镇南塘桥小学举行,区级非遗项目遥观镇风筝技艺传人、遥观“守艺人”“风筝王”许兴南带领孩子们学习做风筝,以一只只承载梦想与希望的风筝,向人们展示运河文化传承和接续的力量。

横林镇

数年整治,生态环境持续优化

“现在行驶在横林段运河上,感觉特别宽敞。”56岁的王克发是一位老船民,常年在运河上运输工程所需物料。在他看来,现在的运河河面更宽阔了,环境更好了。

“十年前,苏州和无锡段运河先进行了整治,通航条件比以前好了很多。但船一到横林段境内,就仿佛从宽阔的‘大马路’驶入了窄小的‘小胡同’。”王克发说,以前的横林段运河上一旦出现航行事故,容易造成大面积堵塞,给船户带来较大经济损失。

运河横林段经过整治后,水面更宽了,环境更好了。

变化开始于近些年的连续整治。2014年4月,运河横林段航道“四改三”综合整治工程正式拉开序幕。

据介绍,运河横林段航道全长5.7公里。那次整治,新建驳岸5663米,加固老驳岸4971米,新改建桥梁3座,工程总投资8亿元,全部工程已于2016年完工。原来,运河横林段为四级航道,按标准最大只能通行500吨级的船舶。整治后,该段运河提升为三级,千吨级船舶畅通无阻,有效缓解了运河运输增长的压力,进一步优化了区域交通结构。

“后来,我们又对运河支流展开治理,运河两岸乃至全镇生态环境得到持续优化。”横林镇宣传委员王红介绍,横林镇这两年对运河支流黄桥港的综合治理提升了运河的颜值和环境质量。

黄桥港全长约5.6公里,是横林运河南片区域的重要防洪河道。多年来,由于黄桥港片区工业开发强度较高、生态环保欠账较多,沿线驳岸坍塌,河道淤泥深达2米以上。2018年9月起,横林镇启动黄桥港片区综合整治工程,工程主要包含全流域干河清淤、部分段石驳、步道景观建设、湿地建设、管网建设、农村面源治理、调水活水等,总投资达5000余万元。

结合河道清淤工程,横林镇同时对黄桥港中吴大道-葑岸河段约1.5公里河道进行了生态护岸建设,并同步配套便道等相关设施。

随着一项项整治的推进,如今的横林段运河重新焕发光彩。

将自然、人文、历史等元素融为一体

运河公园,徜徉在民国风情的独特魅力中

曲径通幽、花叶繁茂,傍晚的戚墅堰运河公园景色醉人,球场上的少年挥洒汗水,中老年人跳着广场舞放松身心。庄继春下了班常会来这里走走,作为该公园建设工程负责人,从破土动工到建成开放,他在工地驻扎了18个月,对这里有着别样的情感。“3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芜,如今充满了欢声笑语,你看,那一片树木掩映下的回迁楼,毫不夸张地说,就是坐落在公园里的洋房。”

庄继春介绍,该公园项目是经开区2016年起启动的运河南侧区域综合整治项目内容之一,目的是依托新老大运河,在运河南岸建设生态、低碳的带状公园,打造百姓休闲空间,进一步提升区域生态水平。

2017年4月,戚墅堰运河公园施工工程开工,时为经开区丁堰街道园区办工程部负责人的庄继春主持工程建设。按照规划,运河公园西起新运河,东至常合高速,全长约3.45公里,宽约57米,分为工业展示区、复古花园区、运河风景区三个板块,功能布局上包含体育公园、湿地公园、大草坪和群众文体活动中心。

“这个公园既是洼地整治、航道整治、水环境整治为一体的惠民工程,也是改善生态环境、提升人居质量的利民工程。在项目实施中,我倾注精力最多的,就是做好与航道处、城投等多部门的协调工作。”庄继春说,公园以复古民国风味为特色风貌,修建了民国牌坊、恽氏祠堂、民国风情街、教堂、民国花园、钟塔等景观,将自然、人文、历史等元素融为一体。

独特而厚重的工业遗产,是运河经开区段不可复制的文化名片。“我们在细节上做足文章,比如商铺的外立面与民国建筑风貌相一致,公园里原样复制了火车头,运河边的栏杆采用不锈钢材质,体现工业元素。”庄继春说,运河公园还没完全开放的时候,附近的居民就已经把它当做日常休闲散步的好去处了。

体验感知近代工商业文化、流动的运河文化,戚墅堰运河公园提供了最佳视角。戚墅堰运河公园所在的大运河戚墅堰段沿岸,是近代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之一。北岸,戚机厂、戚电厂、大明厂三家百年老厂至今仍然在生产运营;南岸,大运河水波荡漾,河上船只往来如织,水乡民居临河而建。庄继春说,今年,戚墅堰运河公园计划融入红色文化元素和党建元素,进一步彰显运河文化魅力。

63岁的徐汉平花20年时间完成折纸版“清明上河图”

折纸艺术,还原运河前世今生

古桥、蚕匾、稻箩、渡船、鱼鹰船、纤夫船、罱泥船、乌篷船、犁牛水车、豆腐作坊、爆米风车、独轮黄包车……63岁的徐汉平从小在戚墅堰老街旁的运河边长大,怀着对运河的深厚感情,他花了20年时间,用折纸艺术还原戚墅堰老街的运河风光。看着这一件件折纸艺术,几十年前在运河边耸立的石桥、延伸的青石板,以及两岸边的万家灯火仿佛在眼前重现,堪称折纸版“清明上河图”。

这数百个折纸都是由徐汉平在运河边的龙墅集艺馆内完成的。他说,除了儿时记忆中的运河风光和风土人情,他还用折纸艺术表现了这几十年来运河居民的发展变化,如现代的沙发茶几、新款轿车,反映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运河养育了我,我有责任把运河的前世今生用擅长的艺术手法呈现出来,让更多人了解运河、走近运河、喜欢运河。”徐汉平出生在运河万安桥附近的章家大院内,该建筑最早是实业家章氏兄弟的私宅,民国风格,解放后为普通居民居所。

徐汉平的父亲当时在原戚墅堰地区的文化馆工作,母亲擅长绣花。在耳濡目染的影响下,他从小喜欢手工,并在父母指导下接触和学习传统折纸艺术。后来经过摸索,他对折纸这门传统艺术进一步传承和发展。

在徐汉平记忆中,儿时的大运河航运发达,是四方商贾云集的宝地。“当时,戚墅堰老街这边是远近闻名的大集市,人称‘小无锡’,横山桥、横林、遥观,甚至常州城里、无锡、宜兴等地的人都来赶集。”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戚墅堰的仔猪全国闻名,来自十多个省市县的农民乘坐火车、轮船、客车等交通工具来到这里买仔猪。当时,戚墅堰老街的船运航线多达27条,分客船和货船,运河上每天都是船来船往的忙碌景象。“载人的客船上有铃铛,载货的没有。铃铛一响,就知道客船来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时代发展,交通工具越来越多样化,运河上的船越来越少,往日的喧嚣逐渐归为平静。进入新世纪后,尤其是近年来,我市加强生态环境整治,运河重新焕发活力。“现在,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前来运河边休闲、游玩的人多了,拍照的人多了,运河又迎来了新的生机。”

本版文字 刘懿 吕洪涛

本版图片 夏晨希 王栋 部分图片由受访部门提供

本版制图 朱臻

标签:
责编:贾晓君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