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天宁区:传承运河文化,激活“运河新生”
2020-08-12 15:20:00  来源:常州晚报  
1
听新闻

天宁区多点发力、系统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坚持经济、文化、生态并重

传承运河文化,激活“运河新生”

大运河天宁段全长9.5公里,西起白荡河河口,向东流经兰陵、天宁、茶山、雕庄四个街道。大运河既是天宁区境内区域排涝、引水灌溉、工业生产取用水的重要河道,也是串接常州人文古迹和水乡风情的重要纽带。大运河天宁段沿线流经之处,为常州最核心、最繁华的地段,历史城区内以水系为轴,呈现出“水陆并行、长街沿河、短巷向水”的结构,并保存至今,沿线文物古迹、历史遗存、民俗文化星罗棋布,包含园林文化、祠庙文化、遗址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文化、工业遗存等多类特色文化。

围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天宁区重点推进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寺墩遗址历史文化公园、焦溪古镇、中国纺织博览园等项目建设,着力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运河文化。

江南名士第一巷——青果巷

大成三厂旧址目前正在保护修缮中

深度融合“产、城、人、文、景”

近年来,天宁区以“263”专项行动为载体,以全面推行“河长制”为抓手,坚持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和水资源、水环境、水污染防治三位一体,再现“水清岸绿”的运河美景,形成优良生态与悠久文化交相辉映的运河景观带。

东坡公园一带,是大运河沿线精华所在。

同时,天宁区统筹推进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调整优化运河沿线产业结构,加快创意文化产业发展,结合全域旅游创建,深度融合“产、城、人、文、景”,推动天宁大运河文化旅游事业向国际化、高端化、品牌化发展。

目前,天宁区正在建设大运河党建文化示范带,这也是我市大运河党建文化示范带中的精华。天宁区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将党建元素有机融入大运河建设保护中,以“红运常流展长卷,千载一水育龙城”为主题,整合沿河地区党建和旅游、生态、人文、产业等资源,努力把大运河天宁段打造成一条经济繁荣、文化璀璨、生态优美的党建文化示范带。

枕河而居,晋陵白氏家族与人运河的数代情缘

大运河与采菱港的交汇处,形成一个“丁”字,晋陵白氏宗祠就位于这个“丁”字的左边,依河而建的宗祠,是这一带最为显眼的建筑。宗祠东边就是白家桥,只要没有特别的安排,白氏后人白耀春每天上午都会在宗祠里。

大运河边的白氏宗祠,始建于明代。

白氏宗祠所在地,现在属于天宁区茶山街道采菱村,村里一半的人都姓白,白家是名副其实的望族、大家。建于明弘治年间的白氏宗祠,距今已有550多年的历史,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00多年来,白氏后人对宗祠进行了数次修缮,如今我们看到的宗祠,于2007年重修,宗祠内立有白氏远宗白居易的雕像。

白耀春在采菱村长大,先祖们的丰功伟绩已然烂熟于心,白氏一族中,因治河有功而被人屡屡提及的白氏先祖白昂,是明朝弘治年间人,白耀春收藏的资料和各种家族内部通讯上,记载着白昂治理黄河、淮河、运河的功绩,他在淮阴-扬州段修筑了一段长堤,保八十年安宁,民间称之“白公堤”。

白耀春的同宗兄弟白仲官是常州市航道管理处原总工程师,宗祠内的一面墙上贴着白仲官整理的《千古运河历代治理史》彩绘图表,还附着古今常武地区的桥梁演变史,这在常州也是绝无仅有。

白仲官已经退休多年,现在常居大运河的起点城市北京。常州市航道管理处以前的办公地址在劳动东路上的摇树村,管理处北面就是大运河,东坡公园每天尽收眼底。退休后,跟运河打了几十年交道的白仲官仍然把研究先祖的事迹、研究大运河作为自己最大的业余爱好,即使人在他乡,他也会经常把写好的研究文章寄回常州。

透过《窗外》,她画出了人们心中的运河模样

79岁的徐雅清是一名退休多年的小学数学老师,因为一张张手绘图,这几年,徐雅清有了小小的名气。翻看她的画作,美景、美食、人物尽入眼底,小确幸、小清新扑面而来。

徐雅清的《窗外》系列里,运河是主角。

徐雅清以前在运河边的桃园新村住了几十年,因为年纪大了爬不动楼梯,2013年,她搬到九洲新世界花苑小区。站在电梯间的窗户前往北看,一些运河边的建筑尽收眼底,于是,她萌生了创作《窗外》系列的想法。

《窗外》系列中,处处都是常州的标志性景点和元素。画面中,有冬末春初,一丛丛梅花簇拥着红梅公园的文笔塔;有正在低头制作常州梳篦的邢粮,工作室窗外就是花红柳绿的大运河。邢粮的工作室就在距离徐雅清家不远的丽宝第花园,一个紧靠着运河南岸的小区。

德安桥是桃园一带一座重要的桥梁,以前住在桃园时,徐雅清不止一次从桥边经过,为了画好德安桥,她带着相机坐着公交车赶到那里拍照片,回家后对着照片细细描画;她在运河边散步,看到大家正在植树,回家后,根据看到的场景再加上一些想象,“保护母亲河”的画作跃然纸上。

因为左膝关节的伤痛越来越严重,这两年,徐雅清已经基本不出门,更多时候,她通过新闻和平板电脑来搜索要画的题材。

运河资源串珠成链,运河故事接续传承

始建于1581年的青果巷,被誉为“江南名士第一巷”。青果巷原名千果巷,为常州城旧时最长的巷子。清代《常州赋》这样描绘:“入千里之巷,桃梅杏李色色俱陈。”青果巷曾为旧时运河之驿道,明万历年间,当时古运河流经千果巷,因为这里曾经是南北果品的集散地,遂将千果巷改名为青果巷。

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是常州三大历史文化街区之一,这里先后走出了百余名进士和一大批名人名家,涵盖了文学、政治、书画、语言、音乐、法学、实业等多个领域,有“一条青果巷,半部常州史”的美誉。

青果巷依托古运河而兴,是我市大运河文化带精品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4月29日,历经多年时间修缮后的青果巷部分向大众免费开放。如今的青果巷,不但是市民休闲观光的好去处,更是外地游客寻觅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的绝佳场所。

紧邻青果巷的同济桥畔,黑牡丹集团的老厂区正在建设南城脚·牡丹里文创园,通过对原旧厂房进行整治及业态重塑,致力于打造市区新文创功能中心。文创园将携手青果巷共同打造“文商旅生态圈”,实现文化、旅游、商业的跨界融合,让工业遗存重焕生机。

距离晋陵白氏宗祠西边不远处的大运河畔,有一处幽静的所在,青色的砖墙、灰色的屋瓦,颇具年代感,这里是天宁区境内的原大成三厂旧址。大成三厂旧址为刘国钧实业主体之一,是常州市目前保存体量最大、最为完整的纺织业建筑遗存。

大成三厂旧址的建筑集中建造于1937-1946年间,占地面积约36467平方米,建筑基本完好。其中被列为文保本体的8处建筑,建筑总面积4700平方米。2011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大成三厂旧址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大成三厂旧址修缮完成后,被纳入中华纺织博览园项目统筹保护、利用。

距离市中心约20公里的天宁区郑陆镇三皇庙村,有一处良渚文化时期极具代表性的重要遗址——寺墩遗址,寺墩遗址于1973年被发现。经过近50年的考古工作,寺墩遗址的文化面貌逐渐清晰,出土了一大批珍贵文物。2019年10月16日,国务院公布寺墩遗址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寺墩遗址的考古研究工作正有序推进,天宁区将以浙江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为契机,适时启动寺墩遗址公园建设。

独具特色的黄石半墙,是焦溪古镇建筑的一大特色。

地处郑陆镇的焦溪古镇,现存省级文保单位龙溪河古桥群,以及31处历史建筑、18处优秀传统风貌建筑、345个历史院落,是目前常州地区唯一拥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双重头衔的古镇。焦溪古镇核心保护区10.09平方公里,至今维持着“一河、四桥、七街、两巷、十三弄、多圈门”的村落肌理,其黄石半墙的建筑风格在江南古村落中独具代表性。目前,我市正全力推动焦溪古镇参与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遗。

本版文字 天轩 胡艳 本版图片 王锐 本版制图 朱臻

标签:
责编:贾晓君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