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2019常州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
2020-03-16 10:41:00  来源:常州日报  
1
听新闻

读出信心与活力

2019常州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

又一份靓丽成绩单!

3月16日,2019年常州经济社会发展数据火热出炉。

“2019年,全市经济运行保持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好势头,大部分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部分指标增幅保持在全省前列。一个个亮眼数据背后,烙印了常州经济社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成效,展示出了常州转型发展的强大韧劲,为2020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实保障。”市统计局负责人表示。

经济 发展韧性增强

GDP、投资、消费、收入、进出口总额等多项宏观经济数据,成为拥有蓬勃持久发展动力的最好证明。

地区生产总值(GDP)7400.9亿元,增长6.8%,增速居全省第三位。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计算增长9.1%,增速高于全省平均2.9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二、苏南第一。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6%,增速高于全省平均0.5个百分点。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15.7亿元,增长7.8%,增速高于全省平均1.6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三位。

进出口总额2330.8亿元,增长2.8%,其中出口1738.8亿元,增长5.2%,增速分别高于全省平均3.7个、3.1个百分点。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90亿元,增长5.3%,增速高于全省平均3.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二位。

税收收入501.6亿元,增长2.5%,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85%,居全省第三位。

工业利润总额742.1亿元,增长8.5%,增速居全省第三位。

产业 结构持续优化

新旧动能转换、新业态加速布局、新兴产业集群不断涌现。常州产业发展的优势凸显,“新”意十足。

工业强基工程项目累计达16个,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12个,数量双双保持全省第一。

十大产业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同比增长9.5%,对全市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为43.2%。新能源、新医药及生物技术、智能电网等6个产业链保持两位数增长。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入选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达到30.9%。

科技 创新引领未来

培育壮大创新主体,提高创新投入产出效益。常州,坚持以科技创新集聚发展新动能,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起到了支撑引领作用。

常州科教城荣膺2019年中国创新园区第一名。

5家企业获4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创历史新高。

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21家,累计1760家,列全省第四;获省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立项12项,支持金额1.145亿元,均列全省第三。

获评潜在独角兽企业4家,列全省第三;瞪羚企业55家,列全省第二。

全市企业研发机构达1612家,其中省级以上674家。

争取省创新能力建设专项经费6175万元,列全省第二。获评省科技企业孵化器绩效评价A类13家,列全省第二。

新增高技能人才1.6万名,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达1212名,连续六年居全省第一。

改革开放 迸发澎湃活力

一项项有力的改革举措扎实推进,一项项开放举措落地有声,使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让更多的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将压力转化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强大动力,激发常州经济澎湃的内生活力。

市场主体数突破60万。

年末全市各类市场主体60.3万户,其中私营企业18.9万户、个体工商户39.1万户,同比分别增长10.1%、9%、11%。

有力推动营商环境“1+10”综合改革,高质量实现“3550”。加快推进“一网通办”,99.7%的审批事项网上可办,98.8%的事项可不见面办,“12345”平台满意度列全省第一。

全市民营经济不断突破瓶颈,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65.2%,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7.6%。

新增立华、中简和国茂3家上市公司,全市境内外上市公司累计达61家。

城乡建设 协同协调发展

主动对接落实国家战略,成功列入上海大都市圈1+8协同发展规划。

地铁1号线建成通车,常州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400万。

常泰长江大桥主体工程、溧宁高速全面开工,苏锡常南部高速、常宜、溧高高速加快建设,锡溧漕河常州段航道整治工程竣工验收,茅山旅游大道等项目建成通车,新机场路快速化改造一期建成通车。

全市新增有桩公共自行车1.9万辆,新增公共停车泊位1.16万个。

常州机场旅客吞吐量增长21.8%,常州港货物吞吐量增长15%。

加快全域美丽乡村建设,4个村庄获评首批省级特色田园乡村、数量全省第一。

生态环境 天蓝地绿水清

守护青山绿水,推动绿色发展。常州始终坚持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先后实施一系列蓝天、碧水、净土保卫工程,整治和关停污染企业,城乡居民生活环境持续改善,全力推动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城市建设。

深入推进“生态绿城”建设,创成全国绿化模范城市。

7030家“散乱污”企业(作坊)全部完成整治,依法关停化工企业65家。

新增7家国家绿色工厂,全市累计共有国家绿色工厂20家,绿色园区1家、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1家,绿色设计产品2个。

31个国省考断面达标率96.8%,同比提高9个百分点;优Ⅲ水质比例83.9%,同比提高23.3个百分点,改善幅度全省第一。

品质民生 幸福一路相伴

共享发展,发展为民。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完善,社会事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品质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840元,增长8.5%。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345元,增长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491元,增长8.8%。

城镇新增就业11.3万人,扶持创业1.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8%以上,企业离退休养老金实现“十五连增”,跨省异地就医联网率达100%。

不断增加学位资源供给,新建、改扩建教育重点项目50个。

做强“健康养老”品牌,建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1054家,标准化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城乡覆盖率分别达到75.8%和45.8%。

棚户区改造新开工1.96万套(户),基本建成1.26万套(户),19个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基本完工。

本版策划:常统宣

标签:
责编:贾晓君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