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常州:工业明星城,融入世界格局新出发
2019-10-08 11:14:00  来源:常州日报  
1
听新闻

  岁月不停留。

  更好的前行,需要更深刻的反思,更理性的前瞻,与更真实的记录。

  过去,依托于运河布局发展起来的常州民族工业,承载了不可复制的城市记忆。如今,随运河水流淌不息的,是常州敞开胸怀,融入世界格局的新时代发展理念。

  奋进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工业明星城市,今天,明天,每一天都在书写着新的篇章。

  夯实智能制造名城之基

  时代的脚步,总在不断跨越艰难险阻中愈发坚实。近年来,常州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工业和能源互联网为突破口,加快建设和发展面向实体经济应用的工业和能源互联网,实现工业互联网和能源互联网的双向联合、智能制造和智慧能源的双侧发展、两化融合水平和能源利用效能的双重提升已经成为常州工业明星城市发展中的一条清晰脉络。

  智能装备加快发展。目前常州装备制造业产值规模超5000亿元,占全部制造业的比重超过46%。智能电网、智能工程机械、智能农业装备、智能基础装备等多个产业或产品国内领先,一批骨干企业和龙头企业脱颖而出。

  机器人领域,世界机器人龙头企业安川机器人在常州落户;铭赛机器人是目前国内最重要的电子电声和制造业自动化解决方案企业;金石机器人是国内最专业、最大的桁架机器人制造工厂之一;江苏遨博智能科技在轻型工业协作机器人技术领域拥有多项核心专利技术。

  智能基础装备领域,恒立油缸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高压油缸生产基地和盾构机专用液压油缸生产企业;五洋纺机的高效织造智能化经编生产线成功打破了国外设备的垄断,成为全球行业单打冠军;金昇成功收购全球著名机床生产企业德国埃马克50%的股份,数控机床制造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关键技术实现突破。这一点在高端装备创新发展方面表现突出。自2010年以来,全市共获评省级首台(套)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项目126个,列全省第二;累计认定市级首台(套)254个。

  技术支撑得到加强。截止目前,全市共建设企业技术中心429家,其中国家级11家,省级194家,市级224家。装备制造企业自主研发创新能力、装备成套化、高端化、智能化水平在全省均处于第一方阵。自2015以来,常州共获得核心技术、共性技术和质量技术攻关项目14个。

  试点示范成效明显。国家级试点示范方面,自2015年以来,全市获得国家级智能制造专项及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3项。

  省级试点示范方面,近四年来,累计创建省级智能车间72个,列全省第三。

  市级试点示范方面,目前拥有市级智能车间182个、市级示范智能车间40个。智能化改造对企业提质增效、降本减耗、提高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据初步统计,在实施智能化改造后,企业的车间产值平均同比提高约70%,单位产值成本平均同比下降约20%,单位产值用工平均同比下降约50%,不良品率平均同比下降约50%。

  构筑工业与能源互联网发展高地

  在智能化、信息化、绿色发展、融合发展等与产业结合日益紧密的新时代,常州如何向互联网要生产力,增创新优势,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时代之问下,常州付诸新实践,要提供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方案: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对标德国和国内先进地区,常州出台《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实施意见》,着力构建网络基础、平台服务和安全保障三大体系,并实实在在享受到了“两张网”建设带来的“红利”。

  融合创新深入推进。两化融合建设全面推进。截至目前,全市两化融合水平指数达105.56,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达标企业102家。“企业上云”步伐加快,累计4000余家企业实现业务系统云化改造或向云端迁移,188家企业获评省工业互联网发展示范企业(星级上云),其中五星级八家。

  工业互联网建设成效显著。先后引进的航天云网、数码大方、中机云创等国家重点平台,率先打造出“一横多纵,五星上云”的工业互联网发展模式,提升了整个行业发展水准。

  天正工业等4家企业荣获2017年度江苏省制造业“双创”示范平台,航天云网纺织工业互联网平台等3个平台入选省首批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名列全省第一。常州数码大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15家平台企业及服务商入选省工业互联网服务资源池单位名单。

  能源互联网建设稳步推进。常州培育了天合光能、星星充电、苏文电能等垂直行业平台。常州天合光能的综合能源管理“互联网+”智慧能源示范项目、星星充电的电动汽车能源互联网及运营模式创新示范项目等,成为国家级能源互联网试点工程。苏文电能成功构建“富兰克林”电力运维服务云平台,实行的电力设备服务、安装建设、智能运营维护“一站式”供用电服务正在全国推广运用。

  追梦高质量工业明星城市

  厚重的历史书,翻到新中国成立70周年。历史新一页的翻动,承载着城市发展的新梦想。

  牢牢把握“技术先进、两化融合、制造智能、价值高端、模式创新、品牌响亮、自主可控”的内涵要求,打造新时代的高质量工业明星城市,常州奋力奔跑,追逐起新工业梦。

  目 标

  到2021年末,全市工业经济实现目标:

  ▲全市工业增加值3600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48%以上,亩均工业总产值达到400万元以上,亩均税收达到15万元以上。

  ▲发展壮大2个两千亿元、5个千亿元、3个500亿元级产业集群,把智能装备制造和以石墨烯为代表的先进碳材料两大产业打造成领先全国产业地标。

  ▲创建15个绿色示范工厂,打造2-3个绿色示范园区,建设多条绿色示范供应链。

  ▲争取4-5家制造业企业进入全国500强,培育2-3家制造业“独角兽”企业,培育10家左右制造业单打冠军企业、产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2000家。

  争取2-3家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培育形成2-3个具备较强实力、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3-5个省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平台,10家以上省级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带动1万家企业、10万台工业生产设备“上网入云”。

  任 务

  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

  ▲统筹重点产业布局。重点培育产业集群,引导集群围绕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支持常州高新区碳纤维及智能传感、武进高新区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发展,支持溧阳市、金坛区、天宁区、钟楼区、经开区等发展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智能电网、轨道交通及工业互联网产业。

  ▲培育行业龙头重点骨干企业。积极引导优质规模企业做强主业,向产业链上下游扩张,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支持重点终端产品和整机制造龙头企业瞄准产业链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实施高端并购、强强联合,加速全球产业链关键资源整合,加快形成一批根植常州,规模优势明显,具有强引领、强支撑的超百亿级领军型企业。

  ▲培育形成一大批常州制造创新产品。高度重视常州制造创新产品培育及推厂应用工作。每年认定批创新能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常州制造创新产品,支持加快走向市场,形成市场竞争力以此扩大常州制造创新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和美誉度。

  ▲积极争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加大对国家高质量示范区创建工作和评价指标的研究,深入挖掘一批示范企业、示范项目、高端产品和典型经验,争创首批国家示范区。

  ▲推进企业差异化发展。建立特色中小企业培育库,鼓励更多企业聚焦特定细分产品市场,突出专精特新,培育一批极具竞争力的特色中小企业。

  构建智能制造生态圈

  ▲完善智能制造体系。不断完善服务商+应用企业、科研院校、资本等“1+N”协同运作模式。发挥航天云网、数码大方、北自所等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服务运行商的作用,提供针对行业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

  ▲促进企业智能化改造。鼓励企业加大投入实现机器换人,扩大关键岗位机器人应用。到2020年末,全市新增使用工业机器人1000台,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50%,高档制造装备占比达到50%,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75%。

  ▲培育智能制造新模式。突出制造装备数字化换代、生产车间智能化升级、企业网络化发展,推进一批具有行业代表性的示范性智能车间(工厂)建设。

  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招引优质重大项目。瞄准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数控机床、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等重点、特色产业和终端产品以及全球产业链高端关键零部件等领域,持续开展重大项目推进系列活动。

  ▲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围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工业强基、质量提升等方面实施一批重点技改项目,鼓励企业广泛应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材料,实施无地或节地技术改造,调优存量。

  ▲抓住央企改革机遇,开展央企精准对接,争取更多央企项目投资和技术合作。在招引旗舰型、税源型、富民型大型项目和先导型、科技型精致项目上实现攻坚突破。

  推动创新能力建设

  ▲创新载体建设。重点推进中航锂电技术研究院、江苏长江智能制造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重点推进新能源物联网、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等产业创新中心和新能源汽车能源与信息、石墨烯及装备关键件等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力争建成2-3个国家级、3-4个省级、6个以上市级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

  ▲鼓励企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聚焦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未来网络与通信等产业技术前沿领域,超前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性技术研发和技术交叉融合创新。

  推动绿色发展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全面提升污染治理水平。狠抓长江经济带化工污染专项整治。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和蓝天保卫战,促进生态环境的逐步优化。

  ▲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开展绿色工业园区创建,分类创建一批绿色工厂,开发一批绿色产品,打造绿色产业链。到2020年末,力争创建2家以上绿色工业园区,15家以上绿色工厂。

  ▲坚决做好落后产能淘汰工作。发挥市场化、法制化手段,在印染、纺织、电镀等行业实施一批低端低效产能退出项目。加大对退出项目“回头看”和随机检查,确保已退出项目不死灰复燃。 ▲深入推进化工企业“四个一批”专项行动。加大低端低效化工企业的淘汰力度,加快保留化工企业升级改造工作,提升化工园区发展水平。推进实施城区范围内混凝土、化工、印染企业关闭、搬迁和改造计划,加快推进城市人口密集区内不符合安全卫生防护距离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推进沿江1公里范围内化工企业腾退提升。

  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

  ▲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联合国内外知名制造业企业或互联网企业建设跨行业跨领域综合性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一批垂直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

  ▲加快企业信息化改造升级。打造面向重点行业全产业链、制造全流程、产品全生命周期管控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创建省级“互联网+先进制造”特色基地。

  ▲推动企业“上云上平台”。培育一批星级上云企业。推动重点行业企业与工业互联网平台深化合作,开发覆盖制造业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服务等全流程的综合解决方案。

  创新服务型制造模式

  ▲发展壮大生产性服务业。建设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重点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项目。促进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和电子商务之间、设计服务、科技服务和广告会展之间协同发展。

  ▲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引导企业重点开展包括创新设计、总集成总承包、个性化定制、在线支持服务等多种模式的服务型制造。每年认定20家以上省、市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

  ▲提升工业设计能力。引导工业设计从单纯的产品设计向市场调研、方案设计等现代化设计服务拓展。鼓励企业广泛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3D打印等新工具,利用新技术等实施设计开发。每年培育认定20家左右省、市级工业设计中心,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工业设计项目予以重点扶持。

  优化营商环境

  ▲推进资源集约利用。探索、完善“亩产论英雄”的导向、约束、评判机制,构建以各辖市、区为主体各有关部门协同的6+X综合评价体系。

  ▲重视企业减负工作。严格落实降低企业成本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大涉企收费规范力度。进一步扩大电力直接交易用户范围,确保覆盖全部10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的大工业及一般工商业用户。

  ▲优化中小企业服务体系。重点推动市创业创新服务平台等中小企业创新载体发挥作用。积极发挥市非公经济法制护航中心等示范平台作用,营造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服务环境。优化小微企业证明办理环节,进一步缩短办证时间。

  ▲加大企业培训力度。全面开展企业中高层经营管理人员各项培训工作,举办工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系列专题研修班、企业“创新与发展”报告会、“经信讲坛”等系列培训活动。

  本版撰稿:常工信 孙东青

标签:
责编:贾晓君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