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他参加过开国大典 “逢十”国庆刻录人生精彩瞬间
2019-10-02 14:14:00  来源:常州晚报  
1
听新闻

  88岁的张以龙和85岁的路歌是夫妻,开国大典时,两人就在天安门现场,见证伟大时刻。70年风雨兼程,他们亲历了祖国的沧桑巨变。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精神矍铄的张以龙守护着因患病不能讲话的路歌,为我们讲述了他记忆中的“逢十”国庆。

  张以龙守护着患病的路歌,讲述经历的“逢十”国庆。

  1949年:他们作为学生一起参加开国大典,见证伟大时刻

  1949年,张以龙18岁,在北京一中读高二。“当时,华北大学正在招生,我报名成功,成为艺术系音乐专业的一名学生。”就这样,毫无音乐基础的张以龙和大提琴结缘,成为一名大提琴手。与此同时,还在上女子职业学校的路歌,也得到了华北大学招生的消息。她报考后,成为了表演系的一名学生。

  “当时,我们的学校在棉花胡同,距离天安门很近。”张以龙说,开国大典前几天,他们接到参加活动的通知。到了现场才知道,竟是非常隆重的开国大典。

  张以龙和同学们步行从学校走到天安门广场——他们上午八点多出发,九点多到达指定地点。出发前,为防止频繁上厕所,他和同学们都收到了学校食堂发的煮鸡蛋。

  他开始以为是上午10点钟开国大典正式开始,后来才被告知是下午。于是,他和同学们组织起了拉歌比赛,现场成了欢乐的海洋。

  下午近3点时,广播里传来播音员激动的声音:“毛主席来了。”

  由于华北大学的队伍正对天安门城楼,所以张以龙和同学们能清晰地看到城楼上毛主席的身影。“毛主席高大魁梧,器宇轩昂,伟人风采。”张以龙说,那个历史瞬间是他和妻子一生中最难忘的一幕,至今回忆起来,仍有些激动。

  年轻时候的张以龙和路歌

  1959年国庆:一直彩排到凌晨4点,作为文艺代表在北京参加国庆庆典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张以龙印象最深的有两件事:一件是他在铁路文工团工作,1958年在南方进行了半年的演出;另一件就是1959年,他参加新中国成立10周年的国庆庆典。

  “1958年,我才28岁,每天的演出排得满满当当,但仍感觉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张以龙回忆,妻子路歌在铁路文工团的话剧团,每天的任务也是演出,但是地点和他完全不同。

  半年后的1959年,张以龙回到北京。之后,他那年的工作重点之一就是准备参加当年的国庆庆典。

  “新中国成立10年的国庆庆典,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要在天安门广场阅兵。我和路歌被通知作为文艺工作者参加群众游行。”张以龙回忆,游行群众队伍在9月份就开始进行紧张的彩排工作,一般是晚上9点集合,10点正式开始。

  彩排时,张以龙和路歌就跟着队伍从东单出发,一路向西,往西单进发。队伍行进,从起点到终点,一般需要两个小时。

  “彩排如果进展得顺利,当天晚上走一遍就结束;如果不顺利,就要走两遍。而走两遍,至少需要6个小时,结束时已是凌晨四点钟,我们正好乘坐北京第一班公交车回家。”

  一个月的彩排结束,他们终于迎来新中国成立10周年庆典。“走在队伍中,我远远地看到了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他一直在挥手,感觉很亲切。”

  1969年国庆:改行当了钳工,假期守在车间埋头苦干

  1966年,文艺工作者纷纷被安排到工厂车间工作和锻炼。张以龙夫妇作为铁路文工团的职工,他们有几个城市可以选择——株洲、南京、常州。最终,两人选择了常州。

  “常州是典型的江南城市,非常适合生活。所以,我们选择到常州的戚机厂工作。”

  到戚机厂后,张以龙被安排到车间做钳工,修理机器。路歌因为参加过抗美援朝,被安排到文化宫做一名科室的副主任。但是,两人拿的都是文艺级别的工资,比普通工人高出一倍。

  大提琴手突然改行当上钳工,张以龙努力适应着,“一进厂,我就打了3个月榔头,然后在车间一干就是18年。”

  在车间的工作辛苦且枯燥,张以龙总想着趁周末或假期能好好休息下。但是,令他没想到的是,他等来了相反的结果。“我们的工作就是这样,机器大修都是在工人们休息、不使用机器时完成。”于是,每个假期都成了张以龙和同事们“大修”机器的时间。

  其中,他印象较深的就有1969年的国庆。“外面同事们都放假回家,我们在车间埋头苦干。”

  1979年和1989年:“改革开放”开启,意义较为特殊的两个国庆

  时间进入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一场史无前例的变革正在开启。张以龙的人生也迎来了一大转机——铁路文工团落实党的政策,恢复了他们夫妇俩文艺工作者的身份,并考虑安排让他们到杭州工作。但是,经过认真考虑后,张以龙夫妇婉拒了这个机会。

  就这样,在新中国举行成立30周年的庆典时,张以龙和10年前相比并没有太多变化,“我和同事们仍然没有假期,继续埋头在车间。”

  后来,根据相关政策,两人都被确认为干部身份。1984年,张以龙离开车间,到戚机厂职工大学教务处担任主任科员,而路歌到戚机厂工会工作。

  1989年,那一年的国庆在张以龙脑海里印象较深。“因为那一年,我的孙女和外孙出生,老伴也正好是在那一年离休。我虽然没离休,但不用在车间继续修理机器了。那个国庆,我是和家人们一起度过的。”

  所以,在张以龙看来,1979年和1989年的国庆是对他意义特殊的两个国庆。“它们都和改革开放有关,我的个人政策就是在这期间落实的。”

  张以龙和路歌的奖章和胸章

  1999年以后,他在新买的房子里看国庆阅兵;今年,他要继续为祖国喊加油

  “1999年国庆时,我已经离休了。那一年的阅兵式,是我最后一次在住了几十年的老房子里观看。”张以龙说,那套老房子还是他们刚来常州时分配的,面积只有40多平方米。之前,他一直想改善下住房,但没有成功。

  从那一年国庆开始,他换房的计划开始真正实施。2008年,他和老伴终于用几十年的积蓄在戚研所大院买了一套60多平方米的房子。

  买房次年,新中国60年大庆,他和家人们在这套相对宽敞的房子里一起观看了国庆阅兵式。“那时候,我感觉特别自豪。因为自己的生活更好了,国家更强大了。”

  这之后的十年,张以龙更加感到社会的变化和祖国的繁荣。在孩子们的建议下,他开始接受更多新事物。“在互联网时代,他们让我尝试使用电脑。我一开始是拒绝的,后来,我一用,感觉电脑真是好,互联网真是方便。”于是,他成了一名网民,经常在网上欣赏经典歌剧和古典音乐。

  2014年,张以龙又换了一套110多平方米的房子。“我买了以后,还和老伴说,等到新中国70周年国庆,我们可以在大房子里观看阅兵式呢,没想到她前年患上了阿尔兹海默症。”

  现在,路歌住在第七人民医院,张以龙每天都去陪她。“开国大典,我和老伴在天安门现场为国家加油。今天,虽然老伴病了,不能讲话,但我会陪着她一起看阅兵直播,为国家继续加油喝彩!”

  吕洪涛 图文报道

标签:
责编:崔欣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