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薛丫头”扎根兰翔16年:五个没有“老大难”变身八个第一“样板房”
2019-05-15 11:10:00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5月15日常州讯(唐传虎) “16年了,当年的‘薛丫头’脸上长出了皱纹,兰翔现在的姑娘小伙都喊她‘薛阿姨’了。”70多岁的张纯琴老人还能回忆起薛凤英初到兰翔社区时的青涩。

  有社区居民对记者说:“这16年不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家都记在心里。我们兰翔原来是全常州闻名的‘五个没有’老小区,连一条平坦的路、一面干净的墙都没有,要啥没啥。她来了带领大家实实在在干事情,获了常州‘八个第一’,现在我们的物业费收缴是第一,我们居家养老是第一,我们在全市率先实行居民自治,各项工作都走在了全市老小区前列。讲真心话,没有薛书记就没今天。”

  走马上任直面“三不管四多五无”老大难

  兰翔社区,是一个对常州人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建于1986年的兰翔新村因国营兰翔厂得名。兰翔厂上世纪80年代从远方的大山里搬迁落户常州,兰翔新村就是厂里的家属安置小区。当时周边人们对兰翔家属区的居民感觉“很怵”:人群抱团,讲究裙带关系,房子又没安置完全,部分居民分散住在周围农村户里,从大山里走出的小年轻在地方上以打群架、聚众闹事出了名。

  2003年,兰翔筹建社区,街道党工委选派社区干部,许多人听到了直摇头。此时的薛凤英,正在天安社区干得“带劲”:她热衷为居民服务,也有条件为居民服务。天安社区居民不多,都是本地人,处事多看情面;社区经济条件优越,2000年时500万元注册资本的企业就达到97家,为老百姓开展什么样的活动都能得到便利支持。大家都不愿去筹建兰翔社区居委。最终,领导找到了“有干劲”的薛凤英。

  来到兰翔,薛凤英第一件事就是扑下身子走访居民,或请人来居委会的简易办公房了解情况,结果刚开始就吃了瘪。因为兰翔国营军工厂的历史原因,家属来自五湖四海。当时讲一口“常普”的薛凤英,经常一句话讲一半意识到不对,再校正口音学着电视上的普通话重讲一遍。一次送大爷大妈走,她习惯性地送出门:“你走好啊!”结果一个大爷当场生气了:“丫头,懂不懂事?送人走要说‘你慢走’,怎么能‘你走好’,骂人咧!”

  但是,薛凤英没有不耐烦,仍然细心和热情。坚持很快有回报,她迅速摸清了社区的具体情况,但结果却让她心凉了半截:这是个“三不管四多五无”老大难社区。

  由于历史沿革和区划调整原因,好长一段时间兰翔家属区是“天宁区不管,新北区不管,兰翔厂也不管”。又有“四个多”:破墙开门开店的多;路上占道乱设摊点的多;养鸡养鸭种菜的多;小区里困难家庭多,由于厂里当时效益不好,有的夫妻双职工只能拿300元基本生活费,河海街道低保户114户,兰翔就有79户,占一大半。还有“五个无”:小区里没有一盏完好的路灯,没有一条平坦的道路,没有一片完整的绿化带,没有一面干净的墙,没有一处完整的地下管网,出门晴天一身灰,雨天就是一身泥。

  条件差让这个老小区里充满了抱怨和矛盾。薛凤英说,她也曾思前想后了几天,但最终还是定下心来:“作为一个社区的领头人要是没有信心,这样的社区怎么会变好?既然来了,我只有做得更好,没有退路!”

  迎难而上质疑声中“薛丫头”专啃“硬骨头”

  面对这么难看的基本盘,每个难题都是居民百姓的实在“痛点”,也都是一根根难啃的“硬骨头”。“谁不想住得更舒心呢?”薛凤英思考后,决定先从社区环境整治开始,把人们的共同潜在利益诉求放在第一位:要还社区居民一个干净、舒适的“家”。

  她带领社区工作人员数了数,一条新村主路两侧就有156个菜摊、货摊、小吃摊,出摊高峰期,路上自行车都没法骑。知道她们清点的意图,有的居民抱着膀子质疑:“不让摆,试试看!你行吗?”

  薛凤英真的行。她每天凌晨3点就起床赶到设摊的路上,这时候老百姓的菜摊还没放下来,来一个她就苦口婆心地跟人解释,又细心记下信息,白天挨家挨户的走访,每天都要忙到晚上8点才回家。对于确实困难的居民小摊主,她“另眼相看”,奔走联系附近的河海菜场,想方设法安排困难户入驻卖菜,既解决了问题又化解了矛盾。49栋的一户居民支了个馄饨摊 ,一家五口就指这个营生过活,听说真不让摆了,摊主激动地拿着菜刀要冲上来。薛凤英详细了解他家的情况后,帮他以优惠价格争取到了河海菜场的一个店铺。运营下来,收入比摆摊卖馄饨还高。坚持了一个多月,兰翔社区乱摆摊设点的现象就彻底根除,而且再也没反复“回潮”过。现在,这些曾经以摆摊维生的真正困难居民遇到薛凤英,都喜欢充满感激地说起当年事。

  解决了“占道设摊”,薛凤英又瞄上了“破墙开店”。当时,社区破墙开门开店的多达331户,仅河海东路迎街一面就有58户。除了居民,连有的社区工作人员都嘀咕:“这个涉及户数更多,利益更大,真能行吗?”

  薛凤英还是行。她一户户上门解释政策,安抚情绪,确属困难家庭全部帮助联系安排就业。但是,也有人不甘心。一天晚上,身上故意“描龙画凤”的一位居民拎着大砍刀,就摸上了薛凤英的家门。把正在做作业的孩子吓得都要哭了,薛凤英没有退:“不是你一家,都是为了生活的地方环境好,你有困难说出来。”经过耐心地反复劝导,暴躁的情绪得到安抚。今天,这把大砍刀还留在薛凤英的办公室。

  一道道难题待解,新的大难题又蹦出来。2003年7月社区正式成立,一家物业公司同时进驻。但是一年后,物业费难收又实在难管,他们撤场了。小区环境崩坏,垃圾没人清运,到处苍蝇乱飞,有的居民开始放纵行为,垃圾直接倒在楼道口,居民出门都要捂着鼻子走。正值夏天,女同志都不敢穿裙子出门,外头尽是苍蝇蚊子乱飞乱钻。因为难管,已经没有哪个物业公司愿意入驻兰翔。

  薛凤英一边发动党员和志愿者清运垃圾,一边深切意识到这不是持续长久之策。她开始谋划居民自治。“就是没了物业公司才成这样的局面,直接不要物业公司了,你这办法真能行得通?”想法才说出来,这次迎来的是一片质疑声,更多的居民在观望。

  薛凤英仍然行。她跑到街道借了5万元,设立了社区物管处,招聘兰翔厂的下岗失业人员入职社区保安、保洁,正式探索实践居民自治。“社区+业委会+物管处”三位一体兰翔居民自治模式逐渐成形,主要以服务为主,不以赢利为目的。薛凤英告诉记者:“我们是先做事,后收物业费。收居民最少的钱,让居民享受最好的服务。”刚开始运行时,物业费标准是每平米1毛3,近几年各项刚性成本上升,才提升到2毛3。 现在,兰翔大部分居民物业费都是主动送上门,年物业费收交率从当初的30%,变成稳定在95%以上。兰翔的业委会则一直是常州市先进业委会,物管处也年年是市区先进物业管理单位。

  矢志初心“老大难”变身全市老小区“样板房”

  2003年,兰翔社区成立时条件艰苦,自身还不具备“造血”功能,社区8名工作人员挤在一起,5年没有厕所。等条件稍好转,薛凤英就开始筹划为居民谋福利。居家养老一干,各项综合指标又排到了全市老小区第一。

  兰翔1万多居民,老年人占35%,现在大部分都在社区建的老年人养老照料中心就餐,午饭“最贵”才5块钱,四菜一汤,按周算每天的菜谱都不重样。兰翔新村的老房子普遍小,好些居民不具备在家洗澡的条件,居家养老中心开设了澡堂。针对失能半失能的老人,中心配备了爬楼机,有专门聘请的社工上门接过来全程助浴,洗完澡,体能测试后,再送回家。圆了老人的心愿,解决了儿女的烦恼。

  16年来,从居住环境改善,到困难弱势家庭帮扶、残疾人监护托管、老年人养老助餐助浴……这些老人和他们的子女亲眼目睹薛凤英事事把居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一件件贴心事做出来。

  现在,兰翔社区已是远近闻名“出经验”的地方,昔日“老大难”华丽变身全市老小区治理的“样板房”。

  试点实施“主任轮岗制”, 兰翔社区干部轮番做“代理主任”,以“角色代入”锻炼社区干部独当一面、敢于挑担的能力;探索“全+专”服务模式,让社区工作人员真正做到一专多能、一岗多责;紧扣民生实事严格落实责任制,对社区干部一周一检查,一月一考评;“五比五看”,比谁的网格信息完善,看谁效率高,比谁的矛盾调解及时,看谁效果好,比谁为民办实事更扎实,看谁帮助多,比谁的网格居民参与率高,看谁认同度高……

  “党建+”引领社区创新治理模式在兰翔成了一面旗帜。社区组建了楼栋长队伍、300多人的治安巡逻队、12支1200多人参与的文化活动志愿者队,还组建了645名党员组成的11个党员支部,确保党组织服务功能延伸到每一座楼栋和居民家庭。记者采访时,党员参与绿地领养,在兰翔成了“时尚”,小区内35位党员带领60余户居民家庭参与,领养大小绿地50多处,大家出钱出力,共同打造“家家门前是花园”的优美环境。70多岁的老党员张纯琴数十年如一日在小区门口义务执勤,配合保安实施停车疏导,她自豪地说,“小区管理这么好,全靠我们有个好领导,我们不管党员群众都要跟着尽一份力!”

  大多数居民们对社区的创新举措不一定想得透,但是他们对身边的变化看得清。小区房屋外墙出新了;多年来的老房子漏水问题解决了;楼下又新添了晾衣架和休闲椅;新停车场建成,在外面的小儿子回来车有地方停了…

  

        居民认养的绿地繁花盛开

  如今走进兰翔社区,时时都整洁,处处见小景,居民对社区环境面貌的大变样交口称赞。小区广场上下棋的老人,他们有的已经跟随子女搬到其他小区居住,但白天经常回到兰翔来活动,因为他们觉得“这里有家的感觉”。说起薛凤英,老人们翘起大拇指夸:“我们薛书记是‘江苏省优秀小巷总理’,当之无愧!”

  当年居民口中的“薛丫头”,现在已经成长为“薛阿姨”。薛凤英说:“扎根兰翔的16年,体现了我的人生价值,这里的一切已经跟我有了血脉上的联系。血脉相融带来了社区工作的‘凝聚力’,真正付出责任心、爱心、细心和信心,只有你做到了,百姓才会认可你。”

标签:
责编:刘洁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