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1月20日常州讯 《淳化阁帖》是中国书法史上最著名的经典之作,被誉为“法帖之冠”和“丛帖始祖”,是中华艺术的绝世瑰宝。《淳化阁帖》溧阳本刻石(以下简称“溧阳本”),是当今存世的肃府系列三套刻石之一,堪称溧阳的“第一文物”。由于“溧阳本”传世拓本较少,尚无完整的研究成果,导致这部珍贵文物尘封多年,未能彰显其应有的特色和真实的价值。为进一步凸现“溧阳本”刻石的艺术地位,溧阳市政协2013年开始积极筹备相关工作,2015年成立了《淳化阁帖》课题组,历时6年对“溧阳本”展开专题研究,于2018年完成了《淳化阁帖溧阳本溯源》和《淳化阁帖溧阳本存世拓本考辩》两本成果专著,近日由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出版,揭开了“溧阳本”刻石的神秘面纱。
2015年3月,以溧阳政协文史委和政协文体新组为主体的《淳化阁帖》溧阳本刻石研究课题组正式成立,溧阳市政协主席狄立新任项目总负责人,时任分管文史的副主席崔文敏任组长,溧阳广电网络公司、溧阳民间文艺家协会共同参与,全面启动“溧阳本”的研究考证工作。研究的重点是必须弄清“溧阳本”的来龙去脉、刊刻年代、刊刻主事者和区别于其它版本的特征所在,关键是要为“溧阳本”正本清源,分辨真伪,为“溧阳本”今后的提升树立标杆。
课题组第一步从文广体局调阅《淳化阁帖》溧阳本的现状拓片资料,完成了按拓片编号对照阁帖刻石原文的比对工作,弄清“溧阳本”现存刻石的基本情况,初步探明其特征;第二步,从虞氏族谱和《溧阳县志》中寻找相关文字线索,整理归纳,厘清“溧阳本”的传承脉络;第三步,赴甘肃、洛阳、上海、南京等地,将“溧阳本”与“肃府本”“西安本”进行实地、实物比对,寻找“溧阳本”传承关系和特色所在;第四步,多方寻找“溧阳本”的存世拓片,通过比对不同历史时期“溧阳本”刻石的变化状态,探索刻石损坏的肌理,提出保护和利用的想法。
调研之初,课题组就聘请了两位资深的专家学者做顾问,一位是全国著名碑帖专家、上海图书馆研究员、西泠印社社员仲威先生;另一位是溧阳籍书法家、北京师范大学虞晓勇副教授,两位专家提出的弄清来龙去脉和历史传承、加强存世拓本的查找、注重一手资料、多用实物比对等观点,为课题确立了正确的研究方向。课题组分赴甘肃省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洛阳龙门博物馆、南京博物馆、上海图书馆、西泠印社、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书法家协会等地查阅资料,通过对“肃府本”和“西安本”实物的比对,寻找三套刻石之间的传承关系,比较三套刻石的材料、型制、卷版号、脱失、刊刻倒置等不同的特征,努力寻找“溧阳本”的特色所在,从实证的角度奠定“溧阳本”鉴定、提升的依据。课题组不仅找到了清中期后期的全套“溧阳本”拓本, 而且形成了《淳化阁帖溧阳本溯源》、《淳化阁帖溧阳本存世拓本考辨》两本专著,留下了丰富翔实的研究成果。
《淳化阁帖溧阳本溯源》和《淳化阁帖溧阳本存世拓本考辨》两部专著,揭开了“溧阳本”刻石的神秘面纱,历史上第一次对“溧阳本”刻石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考证;回答了“溧阳本”刻石源自何方?纠正了历来认为该阁帖是半套的谬误!对“溧阳本”刻石的刊刻年代和主事者进行了科学有据的论证;对“溧阳本”刻石的摹刻特征进行了系统详细的描述;对“溧阳本”刻石的损坏进行了合理的分析和评判。为“溧阳本”的版本鉴定奠定了基石,制定了标尺,填补了空白,为《淳化阁帖》版本研究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通过《淳化阁帖溧阳本溯源》和《淳化阁帖溧阳本存世拓本考辨》两部专著的出版发行,弥补了长期以来“溧阳本”在中国书法“帖学”研究中的空白,确定了《淳化阁帖》“溧阳本”与甘肃“肃府本”、西安“关中本”的渊源关系,奠定了“溧阳本”在中国书法史上应有的地位,为溧阳打造历史文化名片,将“溧阳本”刻石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提供了有力的考辩依据。
当前,“溧阳本”研究工作和研究成果已经受到了国内艺术界、收藏界和文史界的高度关注。正如上海图书馆研究员仲威所言:“此两本专著是至今为止最为详尽的‘溧阳本’帖石研究著作,梳理帖石现状,查找相关文献,提出最新设想,考证尤为详确,成果丰硕喜人。更为值得称道的是课题组的严谨研究精神,使得研究成果是多元的、辩证的、科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