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常州:从为城市管理市民,到为市民管理城市
2018-12-13 08:56:00  来源:常州日报  
1
听新闻

  朱维平的回忆

  作为首任市城管局局长,朱维平参与了多项城管体制机制改革。“我体会最深的一项改革,就是城管体制改革中的‘管理重心下移+数字化城管’,着实让整个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朱维平说。

  “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由政府主导向全民治理转变,最终实现全民自治。这个过程既漫长又痛苦,也是一种博弈。”朱维平说,城市管理重心下移最关键的核心,就是解决“看到的管不了,能管的看不到”的问题,真正把背街小巷、城乡接合部等边缘区域管起来,形成城市网格化管理全覆盖。

  “这一管理模式,不仅限于城市主次干道,还要延伸至背街小巷和城乡接合部,乃至乡镇及自然村。”朱维平说,这一变化来之不易,整整花了18年。

  记得2001年10月1日,市领导对城乡接合部、老小区等进行实地调查时发现,各区、街道为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就业问题,相继设立了“光彩一条街”,导致道路拥堵、环境面貌脏乱。时隔半个多月,市领导专门召集相关部门、街道负责人,到市政府平房会议室开会,共同商讨“如何解决城市管理中的脏乱差问题”。没想到,街道人员叫苦连天,摊牌“缺乏城市管理资金”,只能通过亭棚经济来养活下岗失业人员和解决城管经费问题。由此,市里开始重视街道,建立“二级政府三级管理”机制,决定全市城区街道应以城市管理为主,并由市财政贴补每个街道50万元,区财政同步配套贴补50万元。朱维平说:“当时,城区街道都比较小,贴补的100万元对于每个街道来说,足以解决城市管理中的人员经费和管理经费等问题。”

  “管理重心下移”说说简单,但真正落到实处不容易。据朱维平介绍,这不是管理权的下放,而是责、权、利全部要放下去。记得2006年,市政府要求城管局牵头,把“责、权、利”全部进行下移。城市管理面广量大,涉及部门多,一些部门担心:“权力全部放下去了,会不会乱?”譬如绿化审批权下放,会不会发生随意搬移绿化等问题。经过两年反复推敲和商定,直到2008年,全市22项管理责权全部由市级下放到各区乃至街道,实行责、权、利同步配套和信息对等机制,真正做到了“管理重心下移”。

  从“三整顿”到“9313”行动

  从早期的市清管所到市环卫处,再到1981年4月成立市城管委,直至市城管局——40年间,常州城市管理发生了五大转变:管理内容由街巷清扫到单项管理,再向全覆盖管理转变;组织由临时、固定至分设、合并,再向组建独立机构转变;体制由市统管至条块结合,再向二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转变;理念由为城市管理市民到为市民管理城市,再向让市民管理城市转变;人员由清洁队到专业队伍再向全民城管转变。如今,我市已初步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大城管格局,城市管理逐步走上“标准化、数字化、精细化、法治化、民本化”的轨道。

  1978年至1980年,城市管理初次以“三整顿”形式出现,临时组建的纠察队首次进入城管领域,开始治理脏、乱、差,常州城市管理初显雏形。

  1980年代初,常州城管工作正式启动,市、区、街道三级城管体系初步建立,并着手探索城市管理新路。从江苏首部“生活垃圾处置专项规划”编制实施、设立常州城管史上第一个市霓虹灯管理所、成立常州第一家环境卫生综合厂、组建第一支城管监察队伍履行城管执法职责起步,启动了城区临街“门前三包”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以拆除老城区违章建筑、实施临街围墙开放式改造为重点的城区市容治理进行了有序推进。1993年,常州市被授予江苏省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称号,名列全省地级市第一名。

  1994年起,我市连续3年开展城市管理年活动。1996年,市政府首次成立环境综合整治指挥部,并颁发《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市区垃圾全面实行袋装化,全市建成生活垃圾终端处置“三合一”(堆肥、焚烧、残渣填埋)模式,城管监察实现全覆盖,市容管理向纵深推进,城市面貌展现靓丽新姿,常州对外形象得以有效提升。

  2001年,全市城管工作步入规范化发展轨道,形成了以市为中心、辖市区为重点、街道为基础的高效运行城管体制新格局。2003年7月我市作为全国和省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城市,对无证摊贩、马路市场、占道经营、建筑渣土和乱停车等展开专项整治,通过创新执法方式,实行分级巡查,凸现了我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优势,彰显了我市文明执法形象。

  2006年起,常州城管开启了创新发展的新历程,城市长效综合管理步入全国先进行列——2006年3月,常州被列为全国数字化城市管理第二批试点城市。2007年7月,市政府决定建立数字化城市长效综合管理运行平台和管理体系,全市构建成二级监督、三级考评、四级联动机制,部件以条为主、事件以块为主的新型模式,实现视频监控网络与运用系统对接,图像监控、问题立项、平台派遣有机整合,成为全国数字城管之首创。2008年,我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工程竣工投运,实现了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2012年5月,我市餐厨废弃物应急处理工程建成投用,有效解决了无害化处理问题,创建了餐厨废弃物应急处理的常州模式;2015年12月,市餐厨废弃物综合处置工程投入试运行。

  近10年间,全市2600万平方米城市道路清扫保洁全部实行车行道、绿化带、人行道“一体化”市场化作业,街巷里弄全部由环卫员工实行专业化保洁,城区公厕全部免费开放;全市成功创建省级城市管理示范路19条,省级城市管理示范社区10个,市级市容管理示范路43条,市级城市管理示范社区30个;我市开展的“九整治、三规范、一提升、三创建”常州城市环境综合整治“9313”行动,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有序推进城市管理规范化,展现了天蓝、水清、地绿、路畅、街净、景美的常州城市新貌。如今,常州市民可通过12319热线、城管微博、数字城管、访问平台网站,24小时表达诉求,实现全民城管。全市数字化城管已覆盖326平方公里的建成区,涉及1辖市、5个区、13个职能部门、9个责任单位和13大类、126项事件及98小类、114万个部件,形成涵盖27个二级平台、54个三级处置部门的城市管理网络,实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达到全覆盖、最大化。

  蓝图:管理全面覆盖、环境全面提升、社会全面参与

  未来,常州城市长效管理的新蓝图正在徐徐展开。

  我市将深入推进长效管理智慧化、市容管理精细化、环卫作业市场化、行政执法规范化,逐步实现管理全面覆盖、环境全面提升、社会全面参与的目标。

  在长效管理上,进一步优化考核方式,完善考核标准,体现公平公正;推进网格融合,打通管理末端、提高处置效率;强化数据运用,规范数据运行、突出整合共享;探索技术创新,运用物联技术、实现智能监管。加快推进向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的转型,实现从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管理手段从数字向智慧的转变。

  在行政执法上,持续推进和全面落实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和综合执法工作,强化层级执法力量,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提高执法效率。

  在市容管理上,通过系统规划、有序建设、专项整治、长效管理,落实市容环卫责任区制度,逐步塑造“道路与功能相呼应,街景与生态相协调”的常州形象。

  在环卫管理上,逐步推广垃圾分类,完善垃圾分类体系,实现源头减量,至2020年年底,常州市建成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设施覆盖率达85%,生活垃圾基本实现全量焚烧。全面实现餐厨废弃物集中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实现建筑垃圾、大件垃圾等其他垃圾综合利用,使废物转化为可再生利用的资源和产品;道路清扫全面推行机械化作业模式,确保全市城市道路环卫机械化作业率95%以上。 秋冰 徐蘅

标签:
责编:贾晓君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