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常州青龙街道探路“大社区、全服务”社区治理新模式
2018-11-29 15:11: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11月29日常州讯(房宁娟  赵家玮) 近年来,常州天宁区青龙街道从自身实际出发,以打造“人居环境品质最优”的天宁新城为目标,大胆探索创新、主动谋求作为,切实将群众的“关键小事”当作“头等大事”抓紧抓好,先后获得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江苏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等20多项荣誉,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满意感逐年上升。今年,街道率先试点“大社区、全服务”社区治理模式,共建、共治、共享的“品牌效应”逐步凸显。

  以大视野谋划大格局,完善体制机制脉络

  青龙街道将打造“大社区、全服务”模式纳入全年重点改革、任务和“十大民生实事”,同时被常州市综治办列入全市综合治理十大创新项目。街道始终坚持以党建为龙头、社区服务为重点的社区建设工作思路,着力抓牢组织机构、基础设施、人员队伍三大中心环节,建立健全了科学高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

  健全机构,加强组织网络建设。推行“党建+治理+服务”的组织模式,成立大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对大社区建设主抓负责。全面落实全要素网格化管理,试点将街道东南片区水晶城、金新御园、香溢紫郡、常发豪郡四大商品房小区纳入“大社区”,针对涉及的1万户、3万人,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一网总览”的组织网络。结合社区工作实际和居民需求,划分基础网格19个,专属网格10个,将涉及基层社会治理的政务、居务、文化、卫生、养老、警务等公共服务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制定13类70项网格工作事项清单。

  加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集中设立便民服务中心、康养中心和文化活动中心等,优化资源配置,丰富服务种类,增强大社区服务功能,实现“一站式”、“一门式”业务办理。以“社会公益资源对接平台、社会公益服务平台、社会组织枢纽平台、社区治理示范平台”为定位,探索成立街道级“社区创新中心”,引入专家团队、公益资源,建立“社区智库”,培育社会组织,建立社区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条块结合的共驻共建机制,引领街道社区治理创新实践。

  深化管理,加强人员队伍建设。社区服务到位,首先是服务人员到位。经过多年发展,青龙街道基本形成了以社工为主力,社区网格员、党员、志愿者、楼道长积极参与的社区服务方阵。目前,街道通过公开招聘、规范培训、严格管理等手段,已成功培养高素质专业社工79人,并拥有注册志愿者1.1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20%,为大社区建设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障。

  以大转变带动大发展,激发社区共治活力

  “小网格、大社区”这一服务模式的创新,不仅带来了社区人口、面积等表征上的叠加量变,也带来了管理模式、功能品质等内在基础的优化质变。在推进“大社区”建设过程中,青龙街道紧紧围绕便民服务这一宗旨,主动强化服务功能,优化“一居一品”社区服务,新成立的大社区逐渐显现三大特色。

  服务“菜单化”,你点我供创新服务方式。青龙街道全面启动“民生微实事”项目,面向街道居民,利用社情民意直通车等形式,通过居民提案、社区梳理、居民议事会评议等流程,将居民反映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摆上桌面,由居民自己来投票决定,变居民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变政府主动“端菜”为群众自主“点菜”,大大增强了居民对社区建设的参与度,物业管理、环境卫生等10余项群众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普及“信息化”,一站办结提升服务效能。通过实地学习深圳罗湖区“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青龙街道以“大社区”为试点,全面铺开“一网式”、“一门式”服务模式。充分考虑香溢紫郡、常发豪郡、水晶城、金新御园四个小区所辖范围距离街道办事处较远的客观困难,街道在位于大社区中心位置的社区用房内设立便民服务站,协助办理政务中心相关事务。便民服务站设立后,“大社区”公共服务配置更加合理,服务资源更加集中,服务设施更加完善,居民出门即可办事,极大地提高了办事效率,真正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的目标。

  践行“协商化”,群众参与优化服务品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是践行民主协商的重要途径。“大社区”成立后,青龙街道在水晶城社区原有“社区管家”、楼道长两支队伍的基础上,充分发挥“ABA模式”社区管家工作制度独特优势,以19个基础网格为单位,由社工担任网格长、选聘全职妈妈、自由职业者、党员、机关退休人员等有能力、有热情的居民担任网格员,对社区网格开展“全服务”,通过居民的自管自治、协商共治,提供更加优质的社区服务。

  以大策划打造大品牌,形成星月交辉体系

  青龙街道积极探索“大社区”品牌化运作模式,注重在“微服务”上做“大文章”,不断创新管理方式、搭建服务载体、擦亮品牌特色,形成了以“红色”为底色,各类服务品牌星月交辉的体系格局。

  以“红色”党建为引领,夯实“大社区”组织基础。大力打造“红领驿家”党建品牌,充分发挥社区“大党委”龙头作用,构建“1+N”区域“大党委”体系,打造“社区大党委+小区党组织+网格党小组”三级组织架构,同频共振、联合发力。积极推进全域标准化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站点)连线成片,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负责人“领头雁”作用,目前已成功开展5期“书记驿站”系列活动,获得新华网、党的生活、交汇点新闻等省、市级主流媒体点赞,并纳入市级解放思想大讨论典型案例。

  以“红色”服务为依托,构建“大社区”专业团队。青龙街道在“一委一站一居”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社工职责分工,对应不同条线,设置“行政服务专员、文化活动专员、党群服务专员、社区治理专员、网格管理专员”五大专员,不断提升社工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同时,街道积极招募本市或外市优秀社工专业机构进驻,目前已与常州市众柴公益研究和发展中心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希望借助专业团队的力量培养本地社工、本区域社会组织,并为社区家庭提供特色化专业化服务,率先弥补各地普遍存在的社工非专业化的短板。

  以“红色”管家为媒介,创新“大社区”物业服务。新成立的“大社区”还将代管全市最大的保障性住房小区——青韵雅苑,包含1751套保障性住房、人才公寓、公共租赁房,在充分考虑业主特殊性的基础上,青龙街道提出以红色物业为总领,打造“红欣管家”服务品牌。将房屋按不同属性划分为三类网格:廉租房公租房网格、人才公寓网格、公共租赁房网格,以红欣志愿者为主要力量,将党员实践活动与物业服务有机融合,将警社联动、多元共治、援助服务延伸到社区,全面营造红色楼道文化,服务好小区特殊居民,让他们感受到居者有其屋的关爱。

  以大文化构建大服务,确保惠民利民实效

  社区文化是社区建设的灵魂,也是城市文化的基石。在“大社区”建设过程中,青龙街道以“悦享青龙”、“脉动青龙”两大品牌为主线,整合文化资源,创新工作举措,持续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多层面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构建了以“家”、“德”、“容”、“和”为特色的“睦邻文化”。

  培育“家”文化。“家”文化是引领社区建设发展的“魂”,是凝聚群众精神力量的“根”。街道从自身特点出发,通过开展“我的青龙我的家”、“青龙好家风”等主题活动,针对本地居民、外来居民、矫正对象、上访人员,分门别类采取灵活多样的宣传教育方式,引导他们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觉,逐步形成社区建设的“主人翁”意识。

  培育“德”文化。以道德讲堂为抓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用典型示范、主题宣讲、案例剖析等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倡导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利益观、荣辱观。

  培育“融”文化。“大社区”涉及的户数广、居民多,情况复杂,管理困难。青龙街道从这一实际出发,不断加强居民的人文素养培育,构建“兼容并包、多元共生”的文化氛围,倡导“开放、大气、包容、诚信”的青龙精神,使居民形成“和谐共存、理解包容”的行动自觉,确保了“大社区”整体的和谐稳定。四是培育“和”文化。以“大社区”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放大原有“社区天天乐”、“和谐促进会”等品牌示范效应,让社区居民的文化自娱自乐、矛盾自调自解,全面营造和气和谐和顺的文化氛围。以小区德高望重长者为主要力量组成的“和谐促进会”,在配合居委会开展矛盾调解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该工作模式得到《人民日报》宣传报道。

标签:
责编:刘洁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