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常州电影往事:40年时光里的成长与探寻
2018-10-14 11:18:00  来源:常州晚报  
1
听新闻

  常报全媒体讯 从进城看一场电影到在家门口就能买到票,从大排长龙买票到线上购票分分钟搞定,从亚细亚影城一枝独秀到全市影城数量超过50家……

  从改革开放前所能看到的电影数量少之又少,到改革开放初期发出“原来电影还可以这样拍”的惊叹;从“全国首个多厅影院诞生于常州”的自豪,再到新影院接连在各大综合体遍地开花的风光无限……从胶片到数字,从2D、3D到4D,从单厅到多厅,改革开放40年来,观影体验的变化,体现了常州人文化娱乐生活的变迁。

  近日,常州晚报记者走访本市多家影院,采访了多位电影行业资深从业人员以及普通市民,听他们回忆常州电影市场成长发展中的件件往事。

  始建于1956年的常州红星大剧院,曾承载了几代常州人的电影记忆

  上世纪80年代

  看《少林寺》,“想不到电影还可以这样拍”

  说起看电影,每一代人都有专属记忆:50后市民朱先生忘不了《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70后周女士喜爱《泰坦尼克号》,80后曹小姐钟情国产大片《英雄》,90后小陆曾“三刷”《战狼2》,00后张同学看《红海行动》热血沸腾——对于常州人来说,电影不光承载了几代人的回忆,也折射着社会生活的革新与变化。

  上世纪80年代,也是“百花齐放”的影片开始逐渐走入人们视野的时代。58岁的市民周先生至今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第一次看电影《少林寺》获得的震撼:“小时候看的电影题材比较单一,但《少林寺》却有精彩的武打戏和儿女情长,特别打动我的心,想不到电影可以这样拍!”

  一位资深从业人员说,改革开放之后,电影创作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新阶段,一些尘封的老影片重新走上银幕,进口片逐步走进人们视野。这些电影跟以前最大的区别,是兼顾了文化、教育、娱乐等多重功能。

  电影院当时成为火爆的文化场所。当时的常州城里,影剧院数量不比现在,比较有名的有大光明、和平、新华、文化宫、兰陵、金星等影剧院。除了工人文化宫有一个旱冰场,看电影是老百姓为数不多的休闲方式之一,再加上漫长的文化饥饿期“铺垫”,人们对于电影的渴望一下子爆发,看电影、学电影里主人公的穿着打扮成了大家追捧的时尚。在很多企业,组织职工看电影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会福利。

  在当时,电影放映员也是一份“神气”的工作。市民李女士记得,由于群众的观看热情无比高涨,电影票是当时的紧俏品,并非有钱就可以买到。尤其为了捡选到比如12排1号、13排1号这类抢手位置的电影票,有人会千方百计跟影院工作人员套近乎,甚至悄悄地塞点小礼物。

  一些影片的情节也对人们的观念造成了冲击。我市一位老电影人回忆,散场时,总有观众好奇地问他:“片中男女主角的拥抱是不是真的?亲吻是不是真的?”得到确定的回答后,提问者总是一脸不可置信的表情。也有的观众将一部影片反反复复看好几遍,学习影片中的人们如何谈恋爱。

  不过,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电视的逐渐普及,以及歌舞厅、录像厅等多样化娱乐方式的兴起,人们对电影的新鲜感渐渐消退,此后的几年,电影市场走向平淡。

  1991年5月23日开业的亚细亚影城是国内首家多厅影院,图为亚细亚影城外景

  上世纪90年代

  国内首家多厅影院诞生在常州,票房曾获全国前三

  说到常州电影院最辉煌的岁月,一定少不了常州亚细亚影城。

  1991年5月23日,常州亚细亚影城开业,在全国引起了轰动,它为中国的影院带来了一次革命:影城里4间功能各有侧重的电影厅———红、黄、蓝、白厅,首次将多厅影院的概念带到了全行业,其中,以奥斯卡颁奖典礼大厅为设计原型的蓝厅确立了中国电影院的标准,而黄厅里超大银幕更创下了亚洲第一。

  作为全国“社会发展综合示范试点”和全国“多厅多功能影院试点”,影视城还设有卡拉OK厅、咖啡厅、录像厅,以及全省第一家保龄球馆、市内游泳池等。

  当时的亚细亚影城火到什么程度?在此工作近30年的尹金华回忆起来仍然深感自豪:除了人山人海的本地市民,其他城市的人们也蜂拥而至;从开门营业到打烊一直人流不断,能进去看场电影就很了不起;为了限制人流,影城不得不开售参观券。

  常州首部自动扶梯也在这里亮相,数不清的市民来瞧新鲜,为了防止意外,影城专门派了两个保安,分别站在扶梯两头,将人们扶着上去、搀着下来。

  在片源方面,1994年好莱坞大片首次引进大陆,亚细亚影城赶上了这班车,1994年11月12日公映的《亡命天涯》让常州人首次观赏到了进口分账大片;影城还得到了中国电影公司和北京资料馆的支持,得以播放一些内部影片,在当时称为“小厅片”,常州市民也因此首度从银幕上看到一些国外的奇景。

  后来,亚细亚影城改名为亚细亚影视城,仍旧延续了“电影之城”这一概念。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亚细亚影城是国内第一家以电影院为中心,复合了多种功能的文化娱乐综合场所,是一个浓缩的城市综合体,吸引了各地前来学习、观摩的人们,既有电影行业的,也有建筑、设计、以及房地产行业的。如今全国各地风靡的城市综合体,它的模式最早就源于常州。

  “亚细亚影城提升了常州的文化、娱乐、商业在全国的影响力。”亚细亚影视城总经理丁东方说,1994年影城票房收入曾创下全国前三的骄人成绩。

  2007年开业的莱蒙中影国际影城,目前配备了中国巨幕、激光放映设备、杜比全景声等技术,使观影效果更加震撼

  新世纪以来

  影院遍地开花,将进入洗牌阶段

  进入新世纪之后,中国电影产业进入繁荣发展的快车道。从2003年到2015年,中国电影市场连续保持30%以上的年票房增速,2018年,全国电影票房达到400亿仅用了217天,创历史新高。

  在此期间,常州的老牌影院风头减弱,中影、万达、幸福蓝海、CGV等院线巨头着眼常州,市区各个生活圈的综合体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纷纷引进影院带动人气,IMAX、3D、4D、杜比、中国巨幕等高科技,给予观众更个性化、多样化的观影体验。

  从进城看一场电影到在家门口就能买到票,从影城购票大排长龙到线上购票分分钟搞定,从亚细亚影城一枝独秀到全市范围内影城数量超过50家,短短10多年,看电影成为了市民不可或缺的休闲方式。

  和当年看个电影如过节般的心情完全不同的是,如今年轻人看电影,更多是抱着“找个地方放松一下”的目的。“看电影,在电视、电脑上都能看,但有新片上映还是会去影院看。”市民小周说,“因为在那儿不受打扰,可以轻轻松松、舒舒服服地卸下压力。”

  对观众来说,影院数量和银幕数量的增多意味着更多的选择、更好的体验;而对于影院来说,周边的新增影院和银幕在一定程度上也稀释了客源。一位影城负责人表示,近两年来,常州的影厅增速已超过观影人次和票房的增速。“未来几年内,常州的影院将进入洗牌阶段,部分开设早、地段好或是开得晚但规模大的影城可以傲立潮头,而一些挺不下去的,也许会改旗易帜,或关门停业。”

标签:
责编:胡悦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