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从无到有!常州企业家中第一代大佬的故事
2018-06-27 17:49: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6月27日讯 从1983年的11家乡办企业萌芽,到如今拥有全球行业第一的光伏产业,又积极创建“智能传感小镇”。龙虎塘的40年,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苏南模式的缩影,更是中国融入全球化、影响全世界的缩影。

  该小镇曾培育了塑料工艺厂、农机厂等一批辉煌一时的乡镇企业。本网推出“龙虎塘小镇故事改革开放的先驱实践者”系列报道,讲述常州风云老企业家们拼搏进取的精彩故事。

  时代的先行者:有着农民的勤奋,有着企业家的大胆

  今年87岁的陈荣生是改革开放后龙虎塘的第一代成功企业家,也是龙虎塘工业实体经济发展的见证者和亲历者。

  “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农业小镇,到一个工业实体经济的重地,龙虎塘的发展故事,要从改革开放说起。”陈荣生说。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龙虎塘人以敢为人先、务实进取的魄力闯出了一条新路。

  1976年,陈荣生被龙虎塘乡党委调到加工厂担任厂长,当时只能搞点副业,勉强维持工厂运营,“那个时候,做面、米、油都赚不到什么钱的。”如何破解这种困局?陈荣生想到自己有位同学在常州国棉一厂任供销科科长,于是找到了他。从同学那里得知,有一种日本进口的塑料管很有市场前景。于是,陈荣生打算购置设备生产塑料管,但是生产经费从何而来?脑子灵活的陈荣生还是找到了国棉一厂,从那里预支了货款,购买设备,设计模具,于是第一批塑料管就生产出来了。

  一个小小的塑料管卖8毛,成本却只要5分,巨大的利润空间让加工厂一下子扭亏为盈,而且有了丰厚的“家当”。1981年,龙虎塘加工厂又增设了塑料工艺厂。

  在80年代,要改革发展,困难不是一般般。当时新厂建在塘桥电力机械厂的南边,但在建设新厂房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个难题:没有电。“真的是想尽一切办法,也要克服困难。”陈荣生回忆道,新厂房与隔壁一家厂房之间隔了一条河,就从隔壁厂房通了电缆从河底下穿过,这才为塑料工艺厂引来了电。

  1982年5月,塑料工艺厂与加工厂分家,陈荣生被调到塑料工艺厂任厂长、党支部书记。虽然是厂长,但跑供销、押货、交货都要亲力亲为。

  1983年2月,龙虎塘公社社队企业办公室与企业签订大包干合同,调动了乡办企业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这给龙虎塘的工业发展吹来了一缕春风。

  “刚开始厂里的业务主要来自国棉一厂,后来一位副厂长与上海外贸公司取得联系,从国外进口原料,生产中的剩余原料我们考虑卖出去,从中又赚取了一倍的差价。后来,常州服装一厂也成为了我们的客户,他们的衣架就是由我们生产的。”陈荣生说。

  业务的拓展、利润的爆发式增长让塑料工艺厂盛极一时。工人们也实行计件工资,多劳多得,一下子调动了工人的积极性。陈荣生作为厂长,每个月的基本工资是50元,但是由于厂里超额完成指标,浮动工资增加了两倍,当时每个月他能拿到200元。“这个工资水平,在当时可谓很高了。” 陈荣生自豪地说。

  时代的弄潮儿:从麻雀到凤凰,适应环境勇于创新

  1984年,戴留观接棒,调入塑料工艺厂担任厂长,迎来了塑料工艺厂的又一个鼎盛时期。他回忆:“办工艺厂之初,没有磨具,我们继而创办了常州锻造总厂龙虎塘分厂,自主开发生产。没有塑料容器,我们又办起了塑料容器厂,塑料工艺加工的工序自给自足。当时,三个厂有400多员工,一年的利润达到了三四百万。”

  回想起当时办企业的风光,戴留观眼神中露出一股劲儿。

  “上世纪90年代,小汽车很少见。而我们塑料工艺厂先后购买了10辆汽车。1986年,我们上班就打卡了。这是当时从上海学回来的管理经验。

  这一时期,乡村经济蓬勃发展,逐渐兴起了一股办合资企业的浪潮。但那时外界环境仍相对闭塞,如何争取自营出口权,闯出一条新路?

  1992年,武进塑料工艺厂又率先搞中外合资,这填补了龙虎塘镇中外合资的空白。

  戴留观回忆说,当时采用两头在外(原料和出口销售在国外,加工在国内)、“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的发展模式。这种高效率、高速度的发展模式,点燃了民营经济发展的熊熊烈火,龙虎塘的工业发展驶上了快车道。

  “两头在外、三来一补”的发展模式,使龙虎塘成为苏南改革开放的典型地区之一。

  “发展企业,技术是核心,市场是关键!” 敏锐的龙虎塘人在摸索中还总结出了两大经验。

  “1983年,我一个月的工资是45块2毛,这算很高的水平了。而当年,塑料工艺厂工人的年终奖已经达到三四百元,这在当时很了不得。”戴留观回忆,那时龙虎塘人率先尝到了改革开放的甜头。

  1999年到2009年这10年,龙虎塘街道先后引进外资企业29家,国籍有美国、加拿大、德国、日本等10个国家和地区,主要产品有机械制造、纺织印染、高档自行车、纺织服装、钢具工具、橡塑制品等22个品种。1998年,常州市大华锁厂、常州市华达化工厂、常州市常宇化工厂获自营进出口权。

  和戴留观一样,一代又一代龙虎塘人的前赴后继,他们的奋斗,换来了从贫穷到富裕的艰难迁徙,最终汇聚成了的一股“龙盘虎踞”的洪流。

  (杨蕾 贺菊花 侯正萍)

标签:
责编:贾晓君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