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一年在外10个月,解密被岁月长河掩埋的信息碎片
2018-06-08 10:59: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一年在外10个月,解密被岁月长河掩埋的信息碎片

  考古:与历史对话

  中国江苏网6月8日讯 “16个月的奋斗,480天的努力,20位工作者的栉风沐雨,500名工人的辛苦劳动,所有的付出凝聚成一场无法复制的相聚。人生何处不青山!文物虽无言,文脉当永续!”

  “山下青山——2016-2018金坛土墩墓考古发现”开展前一天,市博物馆考古部主任彭辉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

  从被岁月长河掩埋的信息碎片,到系统而全面地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文物,串联起这条线的,就是考古队员。

  队员们正在清理墓区文物

  “和大家想象的不同,我们的工作并没有盗墓小说写得那么浪漫神奇。”彭辉解释,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他和考古部其他4名同事一年在野外近10个月,“从地表开始,清理植被、划分地层、判断墓坑位置,全凭经验。要说乐趣,最大的乐趣就是发现,像侦探一样,解读‘无字天书’,还原古人生产生活的面貌。”

  “这是我们了解最初文明的重要手段。”毕业于西北大学的硕士肖宇是考古部最小的“90后”,他坦言,最初选择考古是觉得它神秘,现在神秘感褪去了,取而代之的是对探究历史的兴趣,以及对这份工作的敬畏。也因此,他的同为考古工作者的新婚妻子虽然平均3个星期才能见一次面,但因志同道合,更加相互体恤。

  张华是考古部唯一的女队员,她的探方日记内容也因此平添了女性特有的细致。结合这些图文并茂的日记,队员们经手的每个项目最终会被整理成厚厚的考古发掘报告。

  “目前我们博物馆正式出版的大型考古报告已经有三本,这也是对我们以往工作的最好总结。”不仅科研水平提升了,彭辉说,十几年间,考古部人员逐渐增多,整体学历也越来越高,已有4人取得考古发掘个人领队资格。与此同时,航拍无人机、测绘全站仪等先进装备的应用,也使得考古发掘逐渐从粗放转向精细。而作为“过去”与“现代”的连接,考古工作今后还将更多地走近公众。

  周茜 文 王锐 摄

标签:
责编:贾晓君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