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向改革创新要活力要效益 武进绿建区“二次创业”高质量
2018-04-09 09:55:00  来源:常州日报  
1
听新闻

  从集聚示范、先行先试,到专业高效、协作引领。挂牌逾6年、在全国“首吃螃蟹”的武进绿建区正深化改革创新,着力推进绿色建筑产业转型升级,书写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4月8日,正值武进绿建区职能加强和调整一周年。记者获悉,通过“一核引领、全区联动”,武进绿建产业一年来实现大跨越——新批绿色建筑435万平方米、新建装配式建筑134万平方米,分别增长3.3倍和25.8倍,新增绿建产业联盟企业200多家,全区绿色建筑产业产值规模达600亿元,引进各类科研机构超100家,省级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基地和项目数量列全省第一。同时,武进作为唯一一个区级城市,获批全国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

  “全区布局绿色建筑产业,全域推广绿色建筑技术。”副市长、武进区委书记史志军表示,绿建区是武进新产业的一张名片,也是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高质量发展是干出来的,区委、区政府调整绿建区相关职能,就是要摆脱“开发区模式”的思维定式和惯性,把战略重点转到拼质量、拼效益、拼模式、拼绿色上,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让群众住得更健康、智能、舒适。绿建区核心范围内,主要做示范、展示、研发、总部和服务;全武进1066平方公里,则作为“无形的绿建区”,主要实现推广应用并推动全区绿色建筑产业做强做大。

  “绿建区诞生于改革创新,二次创业更要依靠改革创新。”武进绿建区党工委书记徐宁告诉记者,如果说前5年是拓路,侧重规模扩张和要素驱动,那么现在就是深耕细作,转向结构升级和创新驱动。本次绿建区职能调整,核心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人员精简了60%,剥离了社会事务、投融资、房地产开发等职能,专注于绿建行政、产业、技术从“相加”到“相融”。2017年起,武进城区每一块新出让土地,都要按照绿建标准和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实施规划立项、方案审查、技术支撑、把关验收。并以此为抓手,不仅融合核心区核心技术和优质平台的辐射效应,还融入推动区内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应用的市场效应。通过改革,叠加行政管理、行业管理和技术服务,政府、企业、市场三要素形成合力,在高质量打造项目的同时助推产业发展壮大。

  “1+1+1>3”的效果正在体现。位于湟里镇的江苏晨光涂料有限公司,近年来向智能家居领域延深。在绿建区的产学研牵线搭桥中,企业去年成功研发智能变色调光膜。这种膜加在普通玻璃上,就成了一块保温隔热的调光玻璃,连接小于4瓦的电源后成为透明状态,可以成为投影的触摸屏,手指操作看视频和图片。该产品已投放了2条生产线,年产值可达3亿元。公司董事长缪国元表示,从技术开发、标准设立到规模化应用,绿建区的支持精准有效,也为新产品开辟了市场。位于花园街东侧的美的国宾府项目,绿建区从规划立项起就参与,按照绿建两星标准,打造绿色社区,对技术设备、满足预制装配率、海绵城市指标等方案进行优化,从而在建设成本基本不增加的前提下,明显提升了节能和绿色水平,得到了市场的积极反响。

  向改革要质量、要效率、要动力,从“示范出品牌”加快向“质效亮品牌”转变。工程院院士、省绿色建筑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缪昌文表示,绿色建筑产业链长、市场巨大,可带动技术研发、勘探设计、技术交易和推广、绿色建材、节能环保设备制造、会展金融等。武进绿建区的思路举措,符合以“资本+创新”为主要特征的“新苏南模式”,整体效果明显。研究院已成立建筑光伏一体化研究中心、绿色营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道路养护研究中心等,潜心在此发展。

  徐宁则表示,绿建区核心区,将定位于“建筑科技集成创新港”,强化设计、研发、总部、展示等功能,放大中芬创新中心、省跨国技术转移中心等平台优势,完善全产业链布局,推动武进绿色建筑产业转型升级。今年,核心区入库税收增幅不低于50%,引进各类科研机构不少于100家,武进新增绿色建筑面积不少于250万平米,绿建制造业产值增幅不低于10%。(刘宇 马浩剑)

标签:
责编:张静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