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收工分拣蘘荷 许丛军摄
2日清晨6点30分,管维泉等8名采收工手拎塑料桶,走进如东县城中街道潮墩村47组种植大户曹新云的蘘荷田,开始一天的采收工作。
半个小时,采收工的桶内装满了蘘荷,拎到集中点分级。
“分拣后,酒店就派人来拿。”曹新云刚说完,手机又响了,是另外一家酒店打来的,也是订购蘘荷。“7月11日,我的田里开始采收,前期持续阴雨,影响收成,最近天气放晴,进入采收高峰,还是供不应求。”曹新云告诉记者,由于去年冬季冻害影响,今年蘘荷上市期推迟,产量也有所下降,而她采用地膜覆盖增温和秸秆覆盖增加有机质,采收期比人家提前半个月,产量也高了不少。
蘘荷又名阳荷、茗荷等。如东农村自古以来,几乎家家都在屋后种植蘘荷,以防墙基被屋檐的雨雪水冲刷流失。人们一般食用蘘荷花苞,是夏秋时节的一道美食,可凉拌和炒食,也可酱藏、盐渍。凉拌蘘荷、蘘荷炒毛豆、蘘荷炒文蛤等地方特色菜肴,让人回味无穷。如东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栽培方法生产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蘘荷,口感细嫩,味道鲜美,深受日本市场和长江三角洲消费者的喜爱。如东蘘荷不施化肥、不打农药,富含有机硒,有抗癌和抗氧化的作用,它能提高人体免疫力,是天然长寿农产品。上市初期每公斤批发价80元,目前保持在60元以上。
“采收到9月份才结束,亩均产量1000公斤,七八十岁打工的村民每天也有100元左右的收入。”曹新云说,她家120亩榉树林里种植蘘荷,不仅鼓了自己钱袋子,也带富一方村民。种植蘘荷,铺地膜、铺秸秆、拔草、采收,用工很多,去年,给打工的村民发放工资10多万元。
“如东蘘荷”当选2021年第一批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这是如东第一个种植业产品拥有“国字号”名片。开发设施栽培、林下种植、粮蘘(荷)夹种等规模种植蘘荷新模式,如东县园艺站主持制订江苏省地方标准——《茗(蘘)荷种植技术规程》,技术指导到田头,在大豫镇香台村、城中街道潮墩村、掘港三桥村、马塘沙庄村、岔河振兴村、曹埠冯桥村等地建立核心区,示范带动全县1000多户农民规模种植,并对蘘荷作物品种开展认证试验,单产稳步上升,亩收益高达2万元。目前,全县种植16500亩,产量11000吨,产品畅销上海、苏州、无锡等地,年出口日本市场1000多吨。
本报通讯员 韩益飞
本报记者 杨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