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民小爱 记者 姜涛
一年春作首,六畜牛为先,十二生肖中,牛是颇受人们喜爱的动物。在农耕时代,牛是农民在田间耕作的主要劳动力来源,在生产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今天,记者从扬州市民政局地名办获悉,全市现存有10余处“牛”地名,分别是市区的黄牛巷、牛背井、牛大汪、牛奶坊巷,高邮的牛集巷、牛集桥、牛集桥南巷、牛集桥北巷、牛缺嘴,仪征的金牛组、大牛王营、大牛王营南等。
扬州市地名专家黄继林告诉记者,以"牛"字为地名的主要源于六个方面:一是以牛的外形而命名的山水等地理实体地名,因酷似牛的某个部位而得名,扬州似乎还没有;二是以牛的活动场所而命名的地名,如“黄牛巷”;三是以交易牛的场所、集市而命名,如“牛集”;四是来自传说典故,如“牛缺嘴”;五是一些人工建筑或者水利工程,以牛字命名,如“牛大汪”;六是以牛字命名的地点派生而来,如“牛集桥”等。
黄继林说,“清莲居士李官人,黄牛状元石将军”,这是扬州地名绝对;牛奶坊巷则很可能与田贵妃有关;牛背井原名“留备井”“刘备井”等,这里的“刘备”和三国时期的“刘备”并非一个概念,说是附近一大户刘姓人家的备用之井。这口井究竟有多少年了?大约从清代开始就有了。多年以来,那些悬挂吊桶取水的绳索,已经在井壁上勒出多道深浅不一的痕迹了,这些痕迹,都浓缩着扬州人的烟火气。如今,这口牛背井,已被列入“扬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最有故事的当数“牛缺嘴”了,相传明代刘伯温治水时铸铁牛一座放于此,因铁牛嘴旁缺失一块,所以就叫“牛缺嘴”了。扬州市水利史专家徐炳顺至今还记得上世纪60年代高邮城东南有个牛缺嘴涵洞,当时还参与设计施工呢!不过当时已没有铁牛在此了。
明代的刘伯温通天文、会地理,曾在运河沿线直到入江的地方安放九条铁犀以镇水。在距高邮城东北角不远的北澄子河边有个叫做“牛缺嘴”的村子就曾安放过一只铁牛。据《高邮县地名录》介绍,该村就是因那铁牛的嘴旁缺了一块而得名。当然,马棚湾铁牛并不是刘伯温浇铸的,这铁牛铸造于辛巳年,也就是公元1701年,这一年是清康熙四十年。康熙皇帝命人用生铁铸造了〝九牛二虎一只鸡〞,将它们分别放置在邵伯、高邮、瓜洲等险要河段上。如今,鸡飞虎跑,镇水神兽大多被洪水冲跑了,只剩下邵伯古镇和高邮的两头大铁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