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茅盾手迹入藏无锡博物院
2019-04-04 11:26:00  来源:江南晚报  
1
听新闻

  昨天上午,在无锡博物院会议室里举行了一场文物捐赠仪式。

  桌上三张已微微泛黄的纸,吸引了在场所有人的目光。信上文字精劲含蓄、秀逸疏朗,让人不免赞叹写信人高超的书法技艺。原来这是20世纪我国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茅盾,在1962年亲笔所书的手札。捐赠者无锡市工商联副主席孙银龙现场感慨:“这三页书信终于找到了归宿,我可以跟恩师杨郁有个交代了。”

  差点错失茅盾亲笔书信

  “茅盾所写的这三页手札,是写给我恩师、原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教授杨郁的。这是关于俄罗斯文学翻译问题请教茅盾的两次回函。”孙银龙告诉记者,恩师杨郁1950年被保送到哈尔滨外语学院学习俄文,毕业后到南京师范学院执教“俄译汉”及“汉译俄”课程,研究茅盾译术等。2013年末老师过世,自己遵师母所嘱整理其遗物时发现了这三页手札。据回忆,当时老师房间里的纸质资料特别多,一叠又一叠,几乎堆满了整个房间,这三页纸放在一个袋子里,与所有的文件袋放在一起,若不是细心,很有可能会错失这份重要的手札。

  提起与恩师的感情,孙银龙表示,杨郁曾被分配到江阴农村中学,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成为了自己的高中老师。从小就酷爱文学的孙银龙,对于这位老师十分喜爱,九十年代初老师回南师大工作,也一直和其保持着联系。

  杨郁在《纪念茅公逝世三周年感言》一文中提到,1962年,他曾就翻译问题致信茅盾请教,对于能否收到茅盾回信却不敢奢望,而茅盾则先后给杨郁写了三封回信,让杨郁十分感动与喜悦。后来这三封信全部收录于《茅盾全集》“书信卷”中。遗憾的是,孙银龙在整理杨郁遗物时,只找到了其中的两封。孙银龙告诉记者,最近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四十卷《茅盾全集》中,找到了那另一封书信,非常开心。

  填补市博此类藏品空白

  记者发现,两封茅盾写给杨郁的书信,均手书在当时德文资料的背面。写信时间都在1962年。一封日期是当年的7月8日,共一页。在该信中,茅盾肯定了杨郁“从外国的汉学家的译文中学习汉译俄”的方法,建议他可以“集合同好,成一小组,交流经验,促进翻译工作”。另一封信写于当年的10月16日,共两页。

  在这封信里,茅盾明确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他的翻译作品以及所写过的各式各样的论文(报告)不打算收入《文集》,这体现出茅盾对创作的态度。在谈及翻译的规律时,他表现出对“信达雅”原则的推崇,并认为要做到“信达雅”,关键在于翻译者“把握中外文之程度如何,以及对原著理解力如何”。作为文学评论家,茅盾一生也曾翻译了诸多作品。在这两封回信里,茅盾清楚表达了自己对翻译的理解和认识,对于后人研究茅盾的艺术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只是两封日常回信,但是通过手迹,还能看出茅盾在书法上的功力,极具艺术价值。

  孙银龙强调,《茅盾全集》第三十七卷,收录了这两封信函,以及当年8月2日作复的另一个手札。《茅盾全集》的第三十六至三十八卷都是书信集,第三十七卷收录了茅盾先生写于1959-1975年的信函,其中1962年部分收录了21封信函,杨郁独占该年度的七分之一,可见编辑的重视程度。

  无锡博物院党总支书记肖炜坦言,由孙银龙捐赠的这两封茅盾致杨郁亲笔书信,填补了无锡博物院相关藏品的空白,对于丰富该院近现代名人手迹收藏体系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记者 璎珞)

标签:
责编:贾晓君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