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扬州微刻大师后人捐赠传家宝
2019-03-19 16:32:00  来源:扬州日报  
1
听新闻

  1915年,扬州微刻大师于啸轩在日本、美国的两场国际博览会上斩获两枚金奖,因此声名远扬。一百年后,他的后人带着他的最后一件作品——镶玳瑁盖象牙筒回到家乡,将这件珍藏捐赠给扬州博物馆。“在扬州博物馆向世人展示扬州文化,是这件作品最好的归宿。”于啸轩曾孙马晓迎动情地说。

  1

  开创微刻技艺,作品曾获国际金奖

  于啸轩,1873年生于江都,名硕。他发扬前辈浅刻艺术,开创微刻技艺,能于方寸牙板上刻6000余字,最小的字以20倍放大镜方可见之。于啸轩以其高超的微刻技艺闻名于世,王世襄在《竹刻》一书中称雕刻艺术“惟其至极如江都于啸轩”。

  目前,扬州博物馆只藏有于啸轩的一件牙刻作品《赤壁夜游》,画面中山石树木、河流房舍,层次丰富,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深浅浓淡的变化。尤其令人叫绝的是,在画面左上角不足方寸之处,竟刻有《前后赤壁赋》,笔画细若蚊足。

  1915年,42岁的于啸轩拿着他的两件作品,参加了日本东京大正博览会和美国的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展览会,两件作品都获得了金质奖章。

  2

  象牙筒上刻着4000余行楷小字

  在昨天的捐赠现场,扬州博物馆工作人员展示了这件珍贵的镶玳瑁盖象牙筒,微微泛黄的天然象牙,搭配深褐色的玳瑁盖,筒身高8.3厘米,口径4.6厘米,只有手掌大小,周身布满精细的雕刻。筒身下端是海水纹,涌起的海浪四周,布满了细密的纹样,刻法十分细致。筒身上端刻的是云鹤,其中四只仙鹤展翅欲飞的形态栩栩如生,每只鹤的眼睛上还被镶嵌了玳瑁,更显精致。玳瑁盖上刻的是盘龙,两条龙威武霸气,与玳瑁的本色相得益彰。

  筒身主体部分,不过2厘米高,5.8厘米宽,却刻满了小字。扬州博物馆专家介绍,筒身上刻的是“花蕊夫人宫词”,一共4000余字。记者通过放大镜看见,于啸轩雕刻的均为行楷小字,起笔、行笔、落笔皆清晰可见。专家介绍,这件象牙筒珍贵异常,为于啸轩雕刻作品中的精品,根据筒内的红色印泥,推测这件物品是用来摆放印章的。“扬州博物馆的于啸轩藏品为平面作品,而这件是立体筒状,填补了馆藏空白,具有代表意义。”

  3

  捐出唯一传家宝,愿展现家乡文化

  马晓迎、马晓燕兄妹是于啸轩的曾孙辈,兄妹俩早已定居国外,此次回国是为了办理母亲的丧事,同时向扬州博物馆捐赠这件曾祖父雕刻的象牙筒。“捐赠象牙筒是我母亲的遗愿,生前她就想做这件事,因为身体不好,不能长途跋涉来到扬州。在她去世后,我们兄妹俩决定第一时间把这件作品捐赠给家乡博物馆。”马晓迎说。

  马晓迎介绍,这件象牙筒是他们家留下的唯一一件曾祖父作品,一直珍藏在家中。“我听父亲说,这是曾祖父的最后一件作品。”马晓迎说,年幼的时候,他们只能偶尔看一看这件作品,每次也只能远远观看,不能近距离把玩。

  “不管走到哪里,我们都是扬州人。”马晓燕说,将曾祖父的遗作捐赠给扬州博物馆,就是希望这件作品能在家乡的博物馆展出,向世界人民展示扬州文化,展现出神入化的扬州雕刻技艺,“这才算发挥它的价值,也是它最好的归宿。”

  扬州博物馆馆长束家平介绍,自去年以来,扬州博物馆先后接收了扬州民国书画家杨荫昌、扬州市国画院首任院长江轸光等后人捐赠的珍贵文物。“我们将做好馆藏文物的整理、研究、展示工作,让文物更好地宣传展示扬州地方文化,这样才能不辜负大师后辈的捐赠,不辜负扬州辉煌的历史积淀。”记者孔茜

标签:
责编:徒滢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