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老照片带您看扬州文昌阁
2019-02-27 08:54:00  来源:扬州日报  
1
听新闻

  70年代

  80年代


  今年,扬州地标建筑文昌阁将进行大修,这是继1999年大修之后的又一次“揭顶不落架大修”。文昌阁从明朝万历十三年(1585年)修建以来,历经了多次大修,虽然岁月轮转,但风貌依旧。昨天,记者从市档案馆寻找到了上世纪40年代、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的老照片,再现了文昌阁的昔日风采。

  旧时文昌阁上可远眺全城

  昨天,记者在市档案馆查阅档案发现,上世纪五十年代拆城筑路,汶河逐渐被填平,文津桥埋到了汶河路下,但桥上的文昌阁依然被保留下来,立于汶河路与三元路十字路口,成为扬州的标志。

  早在1952年,文昌阁因为建造年代久远,出现大幅度向东倾斜。当年九月,文昌阁启动扶正加固工程,首先把三层屋顶加固作为牵拉着力点,在倾斜轴线的东西方向上各设一个绞关,上与牮正着力点连接。在南北两侧,加两根十字形牵引绳,增加建筑物稳固性。万事俱备以后,凿开文昌阁底部围护砖墙和立柱靠近的砖墙,预留牮正位置;松开木结构各榫卯点。经过师傅精准的操作,文昌阁自东向西,渐渐扶正。自此历经近70年风霜,仍然是巍然屹立。

  上世纪70年代,旅居中国台湾的扬州人周秋如,在回忆旧时扬州的文章中写道:文昌楼与四方亭(因能四方通行,四望亭曾称四方亭)不同之处在于它的三层楼是圆形的,四周无檐牙。四方亭无人居住,文昌楼有和尚居住。下层除中间桥身为车马行人通道外,两旁为僧房,每年重阳,和尚开放二楼、三楼,使人登高。第二层供的是弥陀佛,三层供的是文昌帝君,推窗远眺,全城在望,南见运河、文峰塔;东见五台山、长生寺;北见宝城、蜀冈、瘦西湖;西见廿四桥、双桥子、城区街道,历历在目。

  建于文津桥上,寓意美好

  扬州的文昌阁有什么特点呢?扬州著名文化学者韦明铧介绍,扬州文昌阁最大的特点就是建在桥上。“以前汶河路是一条南北走向的河,文昌阁就坐落在汶河上一座东西走向的文津桥上。‘津’的意思是渡口,所以,文津桥的寓意很好,考生走过文津桥,就能在学海或者说仕途上一帆风顺。”

  明弘治九年(1496年),一条贯通扬州旧城南北的汶河的西侧,建有繁盛一时的扬州府学,扬州府同知叶元在扬州府学东侧的汶河上修建了文津桥。万历十三年,两淮巡盐御史蔡时鼎在文津桥上增建文昌阁,为三层八角形建筑,高24.25米,供奉文昌帝君,阁上悬有“邗上文枢”匾额,底层四面设有拱门,与街道相通,登楼可眺望街景(北有四望亭,西有唐代石塔)。1595年文昌阁毁于火灾,1596年江都知县张宁重建。

  韦明铧说,作为扬州昔日兴盛府学的代表物,清末科举废除后,文昌阁不再有繁盛的香火,取代府学的则是西式学堂。1959年后,文津桥埋于文昌阁下的泥土,文昌阁也成为了扬州的标志。

  通讯员

  洪晓程宋神恬侍琴

  记者姜涛

标签:
责编:徒滢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