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9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继《国家宝藏》之后,央视再推力作《非遗公开课》,“南京工艺三宝”之一的南京云锦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再次应邀赴京上央视,和活字印刷术、织布、古琴、少林武术、侗族大歌等优秀非遗同台演出,全面展示近年来南京非遗保护工作新成果。
云锦项目国家级传承人周双喜告诉记者,这次赴京他们带去了南京云锦研究所还原的一件清代乾隆皇帝的龙袍和大花楼织机,以及研究所花费13年时间才复制成功的薄如蝉翼的素纱襌衣的资料。
带去的清代龙袍是最新成果
熟知南京云锦博物馆的读者都知道,南京云锦曾经还原过多件龙袍,其中包括万历皇帝朱翊钧的三款“龙袍”。而且,云锦研究所还原的第一件龙袍就是定陵博物馆的万历龙袍。那为什么这次选择了一件乾隆皇帝的龙袍登上央视舞台呢?
周双喜告诉记者,这次节目是由文旅部等部门与央视联合录制的,选什么样的云锦成衣展示都是经过相关部门反复论证的。“清朝与现代人在时间上更接近一些,对全国观众而言,明代有些遥远。”
据介绍,这件乾隆皇帝龙袍全称叫“明黄色地织五彩八宝金龙纹妆花缎吉服袍”,是乾隆皇帝在春季里坛庙祭祀及吉庆的日子里所穿的一种礼袍。“这件龙袍是南京云锦研究所最新完成的一件成品,是按照故宫博物院的藏品还原出来的。”周双喜说:“以前我们复制龙袍都是由国家文物局下发任务,现为我们和定陵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直接联系。”
大花楼织机也搬上了央视
今年2月份,秦海璐作为《国家宝藏》的国宝守护人,化身对爱情执着勇敢的长干里绣娘,讲述了一段因大报恩寺塔结缘又因塔分离的感人爱情故事。很多人对《国家宝藏》舞台上出现的织机充满了好奇,这次真正的南京云锦织造机器——大花楼织机也去到了央视的演播大厅。
周双喜告诉记者,这个大机器足有小二层楼那么高,高4米,长5.6米,宽1.4米,总共有1924个部件组成,需要两位师傅共同合作,才能完成织造。“我们的师傅花了两天时间才完成组装。”
马王堆出土的“素纱襌衣”也是南京还原
这次周双喜还带去了南京云锦研究所花费13年时间才复制成功“素纱襌衣”的图片。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发掘出了一件举世闻名的文物“素纱襌衣”,它是西汉长沙国丞相夫人辛追(马王堆出土的“美人”)所穿。
说到复制素纱襌衣,周双喜清晰地记得,那是上世纪80年代,湖南省博物馆委托南京云锦研究所复制素纱襌衣,向古人挑战。“当年一共复制了三件,一件交委托方,一件送国家保管,一件放在所里。素纱襌衣是国家一级文物,对保存要求极高,不方便轻易挪动,所以这次我们带去了图片展示。”
据悉,《非遗公开课》是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和国家图书馆联合制作的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特别节目,将于6月8日(星期五)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黄金时段(20:30左右)播出(预定)。
(翟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