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档案是历史的记载者!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由江苏省档案馆与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制作的系列短视频《红色珍档》正在播出。
1981年3月4日,
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
题为《春到上塘》的长篇通讯,
引起全国震动,
推动了农村改革的全面开展。
上塘,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
当年那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怎么就能产生这么巨大的影响呢?
泗洪县"春到上塘"纪念馆收藏了当年的这份《人民日报》,文中说:"二十多年来一直处在严重困难中的泗洪县上塘公社,开始从穷困里翻过身来了!"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上塘镇地处苏皖交界的西南岗地区,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一度是苏北发展"洼地"中的"洼地"。
苏道永,是宿迁市泗洪县原上塘公社垫湖大队会计。他说,“从1968年一直到1978年,我在垫湖做了十年大队会计。每一年的工作就是办救济款、救济粮,实际上是不够吃的,野菜、什么树皮,几乎都吃过。”
苏道永是当年上塘垫湖"大包干"的发起人之一,他回忆,40多年前,垫湖大队的粮食连年歉收,村民的生活依赖救济粮。他负责挂钩的垫湖大队第五生产队,是上塘最穷的生产队。1978年,泗洪遭遇大旱,生产队救济粮也不够吃了,垫湖的党员干部们琢磨起了出路。
经常看报纸的苏道永,看到《农村工作通讯》杂志上讲到,边远山区、贫困地点可以松动一下,把自留山、自留地分给群众管理。趁着上塘公社党委书记张世明来搞试产,苏道永汇报了分地的想法,得到默许。
1978年9月,苏道永与垫湖大队第五生产队队长任孝干,以及生产队的队员们,在数个"桥头会议"中,孕育出了"大包干"改革的萌芽:收获时,先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归自己。分到土地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原先集体干活的时候,出勤不出力的现象相当严重,人齐才能干,干了个把小时就都歇歇了。分田到户以后,不但干活起早带晚,路边有根草都顺手拔起来。”苏道永说。
第二年,垫湖大队第五生产队迎来丰收年,不仅结束了20多年吃救济粮的历史,还向国家出售了1.3万公斤余粮,人均分配更是翻了一番。长期"吃粮靠返销,花钱靠贷款,生活靠救济" 的"三靠"队变成了贡献队。
苏道永说,“1979年5月收小麦的时候,我家九口人都收了8000多斤小麦。卖花生、卖余粮的,排了有2里路长队。”
这一切被公社党委书记张世明看在眼里,他随即组织召开上塘公社三级干部会议,全面推广"包产到户"。张世明说,“1979年到1980年这两年,上塘在全县三十几个公社里,一下子跃居第一,当时银行每天都要送款的。”
上塘的改革成果迅速传开,也出现很多不同意见,有的质疑,有的肯定。从1979年下半年开始,上级接连派出"调查组"、"工作组"来到上塘。“批评我这样做不行,不行也没有办法,我已经把地都分了,又收不回来,你收也收不回来,老百姓不让。”
苏道永回忆,有天乡里来了一位同志,说上面来人找你,当时心里七上八下的。临走时这位同志透露,说中央有个75号文件,你做得对不对不敢说,但是对的面是大的。
在"春到上塘"纪念馆,陈列了这份中共中央印发的1980年75号文件,其中指出:"在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地区,长期‘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生产队,可以'包产到户'"。这给了上塘人民更大的信心。
1980年11月,新华社记者周昭先和王孔诚闻讯来到上塘调研,被"上塘的新气象"深深打动。
他们在长篇通讯《春到上塘》中写道:"我们来到了上塘镇,街面上熙熙攘攘,集市贸易非常活跃,出售的农副产品品种繁多。跑了五个生产队的二十多户人家,除了一户外,家家粮满囤、谷满仓。"这下,一石激起千层浪。1981年,江苏省委派专人到上塘镇调研。
胥爱贵 江苏省农村经济学会会长、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原副组长
1981年调查组去了之后,看到农民很高兴,精神状态很好,家家户户都有余粮了。省委就开始认定上塘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可以推广的。垫湖村的"大包干",从时间节点上来说,比安徽的小岗村还早2个月。推动了农村改革的全面开展,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他们在改革的道路上先走一步,有敢想敢干的闯劲。
1982年和1983年,中央两发"一号文件",肯定联产承包责任制,认为是"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江苏迅速在全省推广"包产到户"。如今,垫湖村村口矗立着一块"江苏农村改革第一村"的石碑。它为40多年前那场 "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留下了印记,也引领着当地人,站在新起点,改革再出发,继续书写"春到上塘"的新传奇。今天的江苏,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座座村庄旧貌换新颜,农民们住上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征程万里风正劲,江苏人正继续以先行探索,创新实践的行动,奋力谱写 "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现代化新篇章。
铭记百年历史
传承红色基因
《红色珍档》带您重温光辉岁月
汲取奋进力量
记者 / 范洁萍 孙浩瀚 徐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