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在徐州已经七年,但直到最近,高尚才真正感觉在这个城市安定下来。
“一直盼望能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现在这个梦想终于实现了。有了家,才有归属感。”凭借着在泉山区事业小区里经营一家“菜鸟驿站”,高尚的收入从每月2000元增长到现在的10000多元,实现了“安家”梦想,“等上房后,就把老婆孩子都接来,孩子就在家门口上学了。”
和高尚一样,越来越多的老徐州人、新徐州人,感受到生活的温暖变化,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过去五年,徐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一系列惠民政策的实施,兜住民生底线,补齐民生短板,增进民生福祉,让全市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底气越来越足。
擦亮底色 打出惠民“组合拳”
“年龄不大,名头不小——岩石(徐州)空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每个刚刚接触李宁的人,心里都有些嘀咕。
“我们公司是2020年疫情之后入驻大学生创业园的,初创期还是比较困难的,团队只有5个人。”回忆起创业初期,一脸稚气的李宁禁不住搓了搓双手,“后来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公司成立,业务增加,团队壮大,员工现在接近40人。”
毕业即“创业”,李宁走在了很多同龄人的前列,但他告诉记者:“这更多的是要感谢徐州的政策支持,让我们这些创业者吃下了定心丸。”
徐州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说,随着创业工作不断走向深入,以大学生创业园为代表的“创业园区”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空间出租”,而是思想的分享、理念的分享、行动的分享,是创业者的“中继站”“加油站”。“下一步,我们将在进一步做强大学生创业品牌的基础上,激发各类劳动者创业活力,打响擦亮‘创业徐州’品牌。”
解百姓之困、谋民生之利。如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回应百姓最关心最迫切的诉求?徐州以实际行动作答,不断擦亮民生底色——
不断促进更高质量的就业,推进更大范围的创业,以就业创业实现了惠民生、强经济、促发展。我市城镇新增就业58.0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76%,在全国首创农村劳动力资源实名制动态监测制度,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27.65万人。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开展创业培训11.17万人,扶持城乡劳动者成功自主创业18.56万人。
民生底线不断兜实兜牢,保障水平实现“步步高”。救助政策覆盖全市12.51万低保对象和3.04万特困供养人员;全市城镇和农村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130元、90元以上,发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6.98亿元;开展适老化改造惠及2800户困难老年人家庭,改造提升12个标准化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提供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护理型床位7300张;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提供居家养老服务人数达15万人。
一系列民生举措“大礼包”按下了民生改善“快进键”,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群体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滋润。
提升成色 增强群众获得感
新学期开学,徐州市东湖实验学校迎来第一个开学日,该学校的建成启用填补了东湖片区教育资源的空白。学校总建筑面积32000多平方米,总投资1.13亿元。规划60个教学班,提供学位2800个。
在校园内,到处可以看到同学们开心的笑脸。“学校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宽敞舒适!”七年级学生孙浩说,开学前他就跟随妈妈到学校参观,而真正在学校上课之后,就感觉这个新学校很气派也很宏伟,未来三年希望能够和学校一起快速成长。
在徐州市云龙区潇湘幼儿园,我们见到了同样的笑脸。这座新的幼儿园,有效缓解了茶庵小区周边居民幼儿入园难的问题,也解决了人民群众对优质学前教育的不断需求。这所幼儿园隶属于云龙区孙店教育幼儿园,是一所云龙区教育局直管的公办园。“出门就到了,真的很方便,而且孩子还能上公办幼儿园,等到小的上幼儿园了我们也把他送这来。”一位送孩子入园的家长说道。
什么是幸福?答案在一个个笑脸里,也在一个个数字里、一项项指标中。归根结底,在人民生活里、在百姓感受中。
“幸好徐州大医院的专家来俺们这帮扶,我的病才算给彻底解决了!”因为患有子宫脱垂,铜山区大彭镇村民刘爱华(化名)多年来被尿失禁所困扰,疾病不但干扰到她的日常生活,还加重了她的心理包袱。但是自从2019年大彭镇卫生院成为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疗集团分院后,刘爱华的困扰得到了解决。因为有了集团总院的资源共享、技术帮扶,大彭分院的诊疗水平有了明显提高,集团专家们的定期义诊,让百姓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了专家诊疗。
铜沛警苑小区是我市2020年集中改造完成的老旧小区之一。“以前小区路灯不亮,路上也坑坑洼洼的,晚上也不敢出门。而且由于住的楼层高,一天尽量只下一次楼,上了楼之后就再也不想下去了。”申德光说,他和老伴在这个小区居住了48年,当时为了配合老小区改造加装电梯,他和老伴配合社区工作人员,挨家挨户入户走访宣传,了解居民诉求,最终赢得了居民对小区改造的真心支持和拥护。
……
一个个场景,拼成了一幅日益清晰的民生图景——总结经验,把握规律,徐州在补短板、强弱项中提高民生建设水平。
调好气色 阔步迈向新生活
“吃得好,睡得好,有书看,有锻炼器材,还有那么多好玩的,你说我还有啥不满意的。”入住新沂瓦窑“康养小镇”的老人王维彬来到这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脸上的气色越来越好了。
新沂原有20所农村敬老院,大多数由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小学改建,房屋设施老旧、安全隐患较多、管理服务能力不强,集中供养的老人们获得感、幸福感不足。另一方面,社会力量参与不足,也导致敬老院大量床位闲置,这些都成为制约农村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有效破解这一难题,是新沂市委市政府将改善养老服务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的重要事项,打破原有“一镇一院”格局,按照区域人口分布,坚持“科学布局、合理规划、均衡配置”原则,通过新建、改建、扩建等方式,投资2亿余元,在全市规划建设7个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瓦窑“康养小镇”作为7个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之一,新沂市对其进行了升级改造,突出健康养生和田园风光两大主题,涵盖医疗服务、休闲农业、休闲娱乐、养生度假等功能板块。
如何让老人幸福享老,得专业人干专业事。新沂通过公开比选等方式,引进具有专业资质、经验丰富的企业团队,养老服务中心的公益属性保持不变,政府服务角色由“运动员”变为“监督员”,实现了政事分开和管办分离。“专业养老服务公司进驻后,7个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内部设施全部按照四星级标准配置,设有配餐间、多功能厅、娱乐室、门诊康复室,严格按照1:7比例配备护理人员,护理型床位达到100%。为入住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康复、文化娱乐、心理疏导、临终关怀等全方位专业化养老服务,真正实现老有颐养、老有所安。”新沂市民政局局长陆宝琴介绍说。
每当华灯初上,在泉山科技广场锻炼的市民都会眼前一亮,一批集智能化、人性化、功能化为一体的二代健身路径亮相科技广场。在这里,每种器材只需运动5至10秒,就能启动智能系统,语音播放动作要领及运动指标,屏幕可显示运动时间、所耗卡路里,并动画演示使用方法等,引导群众科学健身。
“平时工作忙,锻炼的时间不多,现在出门走不了多远就能运动,既可以锻炼身体,又能欣赏美景,真是太开心了。”刚在新安装的多功能锻炼器材上运动完的一位附近居民说。
从骆马湖畔到凤凰山麓,从大运河边到古战场旁,和王维彬一样,越来也多的徐州人,感受到生活越来越甜,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徐州将继续抓发展、惠民生、促和谐,用责任和担当奋力书写精彩“民生答卷”,不断擦亮“幸福徐州”的城市名片,努力将徐州建成本地人自豪、外地人向往的幸福家园。
徐报融媒记者:甘晓妹 李小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