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环境是城市软实力和竞争力的综合体现,就像阳光、水和空气,须臾不能缺少。特别是面对疫情影响,如何稳定企业发展信心,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更好保障改善民生,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好的营商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急企业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盐城市在已有营商环境政策基础上,对标国内一流标准,迅速研究出台优化营商环境30条新政,不断提升政策层次“含金量”,全市域、全方位优化,打造长三角一流营商环境,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为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提供有力政策支撑。
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盐城市优化营商环境30条新政,参照国家、省营商环境评价体系,提出对标国内一流标准,打造长三角一流营商环境。
可以说,顺势而为,底气十足。
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表面上看是经济数据的差距、企业数量和质量的差距,实则是营商环境的差距。哪里的营商环境优、服务质量好、办事效率高、投资成本低,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都会争相流向营商环境高地。
作为长三角一体化中心区城市,盐城市在积极推进“硬环境”融入国家战略的同时,借鉴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在改善营商环境方面的先进经验,有针对性地予以重点突破,做到两手抓两手硬,“软环境”加速融入一体化格局。
“硬环境”方面,盐城市积极构建富集空港、海港、高铁、高速、高架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城市四通八达、内联外通,拥有港口、机场等5个一类对外开放口岸以及中韩(盐城)产业园这一对韩合作国家级平台等,盐通、徐盐、青盐等高铁建成通车,全面融入上海“一小时经济圈”和长三角地区高速铁路网,实现与长三角“无缝对接”。
“硬环境”改善,拉近时空距离,资源要素将快速集聚。
“软环境”方面,盐城市始终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能级、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制胜之道,不断深化改革、转变理念、优化服务,推出了一系列优化营商环境的举措,特别是在去年疫情形势严峻期间出台了24项优化营商环境政策措施,深入开展“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年”活动,通过实现营商环境“优”,促进经济运行“稳”和市场活力“强”,群众满意度和企业获得感不断提升。
市场经济是“候鸟经济”,资本总是“飞向”营商环境有比较优势的地区。盐城市积极抢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重大战略机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民生福祉不断增强,经济总量持续跃升。盐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屡创佳绩,与其持续打造和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密不可分。
营商环境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在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的关键时段,盐城市主动作为,以提升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满意度为根本出发点,围绕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完善市场配套环境、增强执法监管能力、强化法治保障水平、形成部门联动合力六个方面,重磅推出优化营商环境30条,推动营商环境整体水平系统性提升,擦亮盐城营商环境“金字招牌”。
“硬措施”提升政务服务“软实力”
优化营商环境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优化营商环境30条新政以“放管服”改革为重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促进政务服务便利化为主线,致力对政务服务进行革命性再造,全面提升政府服务效率。
刀刃向内,盐城市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流程再造,加大“不见面”改革力度。优化营商环境30条新政提出,按照同城化标准,扩大“长三角一体化服务专窗”和“无感漫游”系统覆盖面;深化“一件事”改革,线上线下同步推进自然人、企业全生命周期涉及的跨部门、跨层级事项集成办理。
“一网通办”是推动投资审批便利化、促进利企便民的迫切需要。优化营商环境30条新政提出,盐城市“一网通办”从关注政务服务“单一事项”向企业群众关注的“一件事”转变,从“能办”向“好办”“智办”转变,实现企业和群众异地办事“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地办”。逐步推进高频政务服务事项“省内通办”,同步支撑“跨省通办”。同时,加快推进电子证照、电子印章应用场景建设,支撑推进“一网通办”。
“证照分离”改革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重要举措。优化营商环境30条新政明确,要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按照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审批服务4种方式实施分类管理,对暂时不具备取消条件的行政审批事项,通过网上办理、简化流程、精简材料、减少环节、压缩时限等方式优化服务,推进所有涉及市场准入的行政许可事项按照“证照分离”改革模式进行分类管理。
优化营商环境的目标是提升服务效能,惠企便民。在优化营商环境30条新政中,提出要强化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市县政务服务一体化管理,推动功能设置、办事流程、管理制度、服务事项的标准化、规范化;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进市场主体退出便利化登记;优化不动产登记服务,完善不动产登记金融机构业务联办,促进业务联办机构、业务管理、人员培训、业务操作的规范化标准化,促进预告登记自动审核;规范政府采购和招投标行为,加强政府采购电子化建设,加快实现“不见面”开标,在工程建设领域全面推广电子保函应用;建设“盐之e警”综合服务窗口,实现户政、车驾管、出入境等89项236种高频业务在派出所“一窗办理”。
动的是“奶酪”,碰的是利益,优化营商环境是一场攻坚战。在优化营商环境30条新政中,聚焦当前企业和群众反映最强烈、最为关注的重点领域,围绕“规范诚信”“制度建设”“统筹协调”等方面提出硬招实锤。其中,包括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构建“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生态;开展监管执法活动;加大产权司法保护力度,严格落实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延伸拓展涉企服务“绿色通道”,积极推行速裁快审“无纸质卷宗+无书记员”办案模式;促进破产审判水平实质提升,建立简单破产案件快速审理机制;切实解决执行工作突出问题,推进执行指挥中心“854模式”迭代升级。
降成本聚要素,“真金白银”为企减负
企业是经济环境“冷暖”的最直接感受者。疫情影响下,落实惠企助企举措,才能更好提升企业发展信心,增强企业抵御风险能力,降低企业成本,实现高质量平稳运行。
优化营商环境30条新政提出,将继续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减税降费各项政策,大力推动“最多跑一次”到“一次不用跑”的转变升级,实现“电子办税为主、自助办税为辅、实体办税兜底”的办税新模式,确保0.5小时完成税务登记信息的确认。
面对现阶段疫情防控形势,盐城税务推出延长纳税申报期限、办理实名认证事项的暂不要求“刷脸”验证、因疫情影响逾期申报或逾期报送相关资料的纳税人免予行政处罚等抗“疫”纾困6项新举措,同时力推“非接触式”办税缴费。目前全市大部分地区企业90%以上的办税缴费业务实现网上办理,其中网上申报面超过99%。1至7月,盐城市97.15%的纳税人通过线上途径领到了发票,98.52%的企业通过线上新办套餐完成新办涉税事项办理。
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是减轻企业负担的重要举措。在优化营商环境30条新政中,金融机构同样扮演重要角色。要求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降低担保费率,落实好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等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股票或债券。加大对制造业、民营、“三农”等领域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推动小微企业贷款增量、降价、提质、扩面。继续围绕市县产业发展战略,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线下银企对接活动。
要素资源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是影响企业投资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优化营商环境30条新政提出,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加强专利布局,推进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优势企业和园区建设,开展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研究出台建设工程项目“拿地即开工”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工作流程,减少材料,缩短办理时间,实现建设工程项目“拿地即开工”。同时,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以“一张蓝图”系统服务工程项目建设,优化规范工程建设项目事项办理,精简压缩申报材料、审批用时,并且探索研究土地带方案挂牌制度、“多测合一”制度。
水电气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是营商环境评价的重要指标。优化营商环境30条新政提出,推进线上可办理的用水业务种类数占全部业务85%以上;开展转供电费码推广,促进居民“零证办电”,企业一证办电,推进降价政策红利传导至每个终端用户;推进公共服务“只进一扇门”业务联办工作。
为优化涉外投资环境,吸引更多境内外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等优势汇聚盐城,优化营商环境30条新政提出,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并且加快建设中国(盐城)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国际商品展示交易和线上O2O商城平台,打造集批发零售相结合、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日韩商品集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