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无锡华梅根:一生守初心,永远跟党走
2021-08-04 15:17: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华梅根

华梅根,无锡市锡山区云林人,1937年出生,见证过抗日战争的残酷侵略,经历过新中国成立的饥寒交迫,参加过社会主义初期建设的艰辛开拓,即使在退休后也积极投身于下一代的教育之中。华梅根的床头摆着一本尚未完稿的回忆录,这本从中年时期就开始动笔的自传上满是修改的痕迹,首行工整落笔的“把一切献给党”六个字却清晰如昨。华梅根总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更没有我和我的家人的今天。”的确,像华老这样拥有66年党龄的老党员,见证了脚下的土地从贫瘠到富饶,身边的百姓从疾苦到富足,发出这样的感慨,是对党最有力的致敬。

华梅根手写稿回忆录

1945年,华梅根八岁,大字不识的父亲花尽家财把他送进了学校。1953年,小学毕业,同学们都在议论着是继续升学还是回农村去。华梅根一方面考虑父母的升学期望,一方面看到村里建设需要人才,一时左右为难。为难之时,乡里的支部书记来跟华梅根聊起了农村未来的发展,华梅根听得热血沸腾,立刻坚定了做新中国第一代有文化的农民的决心。同一年,无锡县组织小学、初中毕业的学生参加农业生产互助合作,华梅根成为了福寿乡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一名会计。

当时合作社生产肥料不够,华梅根临时组建了一支青年突击队,早上四五点钟就敲锣起床,除草成堆,连脚底板的泥也都不浪费,每隔几天便刮下一层,和草混在一起,积少成多,酿成肥料。遇到雨季,华梅根就带着乡亲们加固堤岸,排涝抢修,亩产竟比原来提高了一两百斤。一开始只有十几家人家参与的合作社,把土地连点成面,进行规模种植,基本解决了乡里老百姓的温饱问题,后来参与的人家达到了六七十户。

1955年,福寿乡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升为高级社,表现突出的华梅根成为合作主要负责人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进入高级社时期,肥料充足了,加上精耕细作,粮食产量提高至800—900斤/亩,基本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华梅根带着同事们将工作重点放在了困难户的问题上来。白天,他带领大家一路走访统计困难户的情况,晚上挑灯商讨帮扶方案。在华梅根离任前,当地人民已实现温饱不愁,并且粮食产量达到1000斤/亩,生活水平也有了提高。

作为新中国第一代有文化的农民,华梅根用短短两年的时间验证了知识就是力量。1958年,华梅根先后到扬州和南京继续求学,达成了当初升学的心愿。华梅根用3年时间学完了初中到高中的6年课程,和同学们一起上课一起劳动,时刻不忘为祖国做贡献。1974年华梅根接到调令回锡,担任无锡工业学校机械专业支部书记,主抓教育质量和学生思想工作。退休后,他继续在退休教师协会、老龄委、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协会发挥余热。

“学校里有不少学习困难和家庭困难的学生,这是我退休后主要关心的对象。”华梅根连续八年,隔周乘坐两个小时的班车到藕塘的学校,回到家时常常已是天色昏沉,甚至赶不上家里的晚饭,他却不觉得辛苦,“我每年会去慰问退休老教师2次,还会给青年教师开座谈会交流心得,与学校代表谈心,听取他们工作生活上的情况,了解青年们的思想。和青年人打交道让我觉得自己也充满朝气,希望能够为下一代的成长出一份力。”在华老的心里,作为一名老党员,就应该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为国家,为社会出自己的一份力,这也是入党时誓词里提到的,一名中共党员的使命和信念。

1955年,华梅根作为代表参加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一路从县代表成为全国代表,在中南海怀仁堂见到了毛主席,同时还有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郭沫若、邓颖超等一批领导人。华梅根至今还记得当时的种种细节,包括领导人讲话的顺序以及宴会上发生的趣事。从那时起,他便将每一次关键时期的“纪念品”保存下来。每一次参加人大代表大会的出席证、代表证、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奖章等,其中有一张照片,华梅根特别珍视,那是由毛主席专职照相员拍摄的照片,为了记住这特别的时刻,他特地在相片背后写下了具体的拍摄时间、地点,还有照相员的姓名。这一箱老物件,虽然有些已字迹模糊,但是每一样都完好无损的被珍藏着。“他这些年每一样都当宝贝存着,我都不知道竟然有这么多。”华梅根的夫人感慨道。这些不仅是华梅根的回忆,更是早已根深在内心的信仰,每一个物件都装满了故事,每一个文字都饱含了他一心向党的诚挚之情。

标签:
责编:马燕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