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6月21日给北京大学的留学生们回信,鼓励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真实的中国,把想法和体会介绍给更多的人,为促进各国人民民心相通发挥积极作用。(6月23日《人民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曾希望各国青年了解中国国情和中国共产党历史,用欣赏、互鉴、共享的观点看待世界,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和谐共生,积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添砖献瓦。
理解的前提是交流。想起一件事,日前,笔者聆听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刘哲昕教授的讲座,他讲的是“中华文明与政治向心力”。在互动环节,有一位听众就提出这样的问题,说咱们中国人一直与人为善,为什么西方有些国家就是对我们看不顺眼,处处要刁难围攻我们?刘教授的解释主要是我们对外宣传与交流沟通不够,别人不了解你所致。这应该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要化解这些矛盾,青年之间的交流非常重要。2020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杨洁篪曾在《人民日报》撰文《尊重历史 面向未来 坚定不移维护和稳定中美关系》,就指出,“中方欢迎更多美国各界人士来华亲身感受真实的中国,将继续鼓励和支持两国人民开展教育、科技、文化、体育、青年、媒体等各领域交流合作。”这也充分表达了中国希望更进一步对外沟通交流的愿望。
交流的目的是增信。中国有句俗语:百闻不如一见。留学生们在中国各地走走看看,能更深入地了解真实的中国,同时把自己的想法和体会介绍给更多的人,这对促进各国人民民心相通会发挥积极作用。当年,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写道:我曾几次同毛泽东一起去参加村民和红军学员的群众大会,去过红色剧院。他毫不惹眼地坐在观众的中间,玩得很高兴。这向世界传递的就是一个亲民的中共领导人形象,一举粉碎了某些人对中共领导人的丑化与攻击。当前,各国要在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基础上实现和平共处、共同发展;要坚持倡导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促进交流互鉴,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注入强劲动力。
增信的结果是互利。留学生们主动了解中国国情和中国共产党历史,这对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将来十分有益。环顾世界,百年变局叠加全球疫情,国际交流合作遭遇重重阻碍,个别国家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愈演愈烈。为此,加大开放与融合、交流与互鉴显得尤其重要。中国会尊重发展规律、顺应时代潮流,以开放姿态同世界各国共享创新发展成果。
文化因交流而发展,文明因交流而延续。留学生只是一个窗口,让全世界更多的人打开心扉,敞开胸怀,从而真正架起美丽的连心桥,携手奔向光明的未来!(金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