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仲夏时节,淮河生态经济带吸引各方目光——
6月9日至10日,中国●淮安首届淮河华商大会在淮安召开,来自海内外的知名侨领、华商代表以及淮河沿线5省28个市县领导、嘉宾齐聚淮海之滨,共赴一场资源集聚、合作共赢的“盛宴”。
这是策应淮河生态经济带战略、回应淮河流域携手发展共同期盼、推动东中部地区经济融合发展的一项重要行动。
自2018年10月淮河生态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乘着“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的政策东风,淮河沿线城市在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上开启“加速度”,奏响一曲遥相和鸣的“淮河协奏曲”。
“抱团出圈”
首届淮河华商大会开幕当天,37个项目集中签约,投资金额近300亿元。这些项目,涉及金融商贸、高端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等行业。
大会诞生淮河生态经济带十佳最具投资价值项目,涵盖现代农业、制造业、信息技术服务等多个领域,并现场注资落地,投资额都在1亿元以上。
……
首届淮河华商大会取得的丰硕成果,传递着强烈信号:虽不如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那般“星光熠熠”,平均实力在中东部地区也不突出的淮河流域城市群,正在崛起。
作为中国南北重要分界线,浩浩汤汤的淮河创造了沿淮地区的繁荣富庶,也承载了沿淮人民的苦难记忆——由于水灾频发、兵荒马乱,这片鱼米之乡曾是历史上多灾多难的区域之一,沿淮城市在各自的省份都属于相对落后地区。
转折发生于2018年10月。
《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批复,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大约1个月后,国家发改委印发《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下称《规划》),千里淮河由此掀开崭新的一页。
根据《规划》,淮河生态经济带以淮河干流、一级支流以及下游沂沭泗水系流经的地区为规划范围,涉及上下游5省29个市县,西至河南桐柏,东至盐城,横跨半个中国。补充一句,5省分别是:湖北、河南、安徽、山东、江苏。
当南北地理分界线上升为生态经济带,无疑给千里淮河打开无穷想象:打造成长江、黄河之外的我国第三条出海黄金水道,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之后的中国“第四增长极”。
对于淮河流域5省29个市县来说,这无疑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由于长期处于长三角、京津冀、中原都市圈的边缘地区,沿淮城市“以淮河之名”抱团联动,整体发展势在必行。
《规划》于2019年正式实施启动。同年4月29日,淮河生态经济带首次省际联席会议召开。5省29个市县主官齐聚淮安,共同签署《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省际协同推进合作框架协议》,明确在淮安设立淮河生态经济带城市合作办公室,承担着市长会商会闭会期间的日常工作。
淮河生态经济带城市合作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在省级层面,江苏省成立省淮河生态经济带领导小组,河南省建立厅际联席会议制度和沿淮城市合作市(县)长会商会制度。
在市级层面,淮安、临沂、枣庄、信阳、驻马店等市成立由市领导任组长的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作为本市专项推动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的议事协调机构,形成省市联动的良好局面。
在争相贯彻落实这一国家战略的过程中,各地也在找准自己的区域发展定位。
以地处淮河下游的江苏为例,苏中、苏北8市中,有7市属于淮河生态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的江苏部分,既是江苏发展的最大短板,也是最大潜力所在。”江苏省社科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副院长王树华注意到,无论是大力推进苏中、苏北的高铁建设,还是推动优质产业项目向苏北和沿海地区转移,江苏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从交通和优化产业布局等领域着手,推动淮河生态经济带江苏部分的建设。
“千里长淮,奔流不息,见证了盛世中华,也一直为淮安城市发展赋能。”淮安市市长陈之常说,近年来,淮安作为淮河生态经济带战略首提首倡城市,抢抓国家战略叠加机遇,当好打造淮河流域区域协作样板的领头羊。他指出,举办首届淮河华商大会,是落实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战略、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力抓手,旨在推动沿淮各省市与侨领华商之间开展全方位、常态化对接合作。
《规划》对徐州的要求,是“着力提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徐州市发改委规划处处长唐恒介绍,近几年徐州以推动淮海经济区发展为着力点,在淮海经济区首倡建立协同发展的新机制,连续两年召开区内10市主要领导参加的协同发展座谈会。
从建立跨区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联动机制,到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再到加强产业合作对接......随着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淮河沿线城市携手合作的空间正被逐渐打开。
生态优先
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淮河是纽带,生态是前提。
淮河是我国第一个依法进行水污染综合治理的大江大河,流域内曾长期存在水污染问题,高耗水、重污染企业居多,污水处理工程运行滞后,地下水开采过度,无一不制约着这片土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翻看《规划》,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被放在最突出的位置,生态理念贯穿始终。
从建立健全跨区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联动机制、统筹上中下游开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到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流域综合治理和森林湿地保护修复,《规划》勾勒出一幅清晰的淮河流域生态发展新图景。
对照《规划》要求,记者注意到,淮河生态经济带省际合作框架协议的第一条重点内容,便是打造绿色生态走廊。协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首要位置,近期要协同构建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构建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重要生态廊道。
“没有淮河的一河碧水,沿河省市就失去了生态保障、环境支撑。”在江苏省社科院江苏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副研究员周睿看来,《规划》强调“生态”二字,向沿淮城市释放强烈的信号:坚决摒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发展的做法,当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出现冲突时,要坚持环境保护优先。
当下,淮河流域上下游之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发展理念不同、诉求不一,生态优先则统一淮河流域各城市间的发展理念。“如果在生态治理方面各干各,上下游不协同,将很难真正形成生态带。”
记者采访发现,在国家战略规划的引领下,在淮河上中下游,一系列跨省份协同发展的机制正在探索:
2019年12月,淮安市、安徽省蚌埠市、河南省信阳市共同发起成立淮河生态经济带水利专委会,合作探索淮河流域水利科技攻关、水利技术推广和合作共治新路径。
去年7月,盐城市牵头组建淮河生态经济带城市合作联盟生态环保联防联治专委会,探索建立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环保联防联治长效机制。
……
“一盘棋”思想也在逐渐成为共识。
“为下游提供一江清水,是上游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河南信阳市发改委地区科科长向芳胜介绍,《规划》实施以来,信阳铁腕关停淮河沿岸120余个畜禽养殖场,水源地周边所有餐厅实现搬离,域内12个国省控河流断面全部达标,水质优良比例达100%。
宿迁市发改委经合处处长高家郎告诉记者,宿迁不仅在省内与徐州、淮安、连云港签订生态补偿协议,建立地区间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也跨省与宿州建立定期沟通、通报制度,推动上下游联动治理。
“淮河东流入海,盐城是入海口。”盐城市发改委区域处处长朱春天说,作为世界遗产地,盐城如果不主动牵手流域兄弟城市,把淮河保护好治理好,若干年后,盐城独此一份的海边生态也将必然受到影响。“共守淮河安澜,所有兄弟城市都要联起手来。”
“洼地崛起”
生态带之外,还是经济带。
目前,沿淮各城市仍是所在省份的经济发展相对不发达地区。比如,江苏沿淮7市都集中在苏中和苏北;山东4市都位于相对困难的鲁南地区;安徽有8个设区市属于“淮河系”,占设区市数量的一半,但经济总量之和,仅占全省38%左右。
那么,如何在打造淮河绿色生态走廊的同时,形成产业走廊,助力淮河流域“洼地崛起”?
基础设施短板太过突出,成为沿淮城市的集中“吐槽点”。
“说出来难以置信,即使是现在,从蚌埠开车来淮安还不能实现全程高速,车子甚至要走一段‘土路’。”从蚌埠到淮安,全程246.2公里,不算长的距离却用了蚌埠市发改委地区处处长崔文蕾4个多小时。高速公路都不能通达,快捷的高铁更是谈不上。“我们要先坐到南京,再换车到淮安,加上安检和换站的时间,还不如开车。”
向芳胜对此也深有感触。“交通不畅,我们的资源出不去,外面的投资进不来。”虽然《规划》明确提出建设沿淮高铁,但现在还属于国家规划中的远期项目,直接制约沿淮地区经济和人口的流动。“不只是铁路,水运也是,虽然具备基本的通航条件,但航道等级偏低、通航不畅、上下游航道建设标准不统一,都极大影响淮河航运作用的发挥。”
“淮河生态经济带内部交通畅达,才可能是真正的经济带。”王树华建议,当务之急是要提升淮河流域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互联互通,着力打造适应生态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
产业短板也要补上。王树华说,从江苏的角度来看,相对苏南地区而言,苏中和苏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中心城市带动能力相对较弱,产业发展的特色不明显。打造增长极,要做好“特”的文章,立足淮河流域生态优势、特色资源,通过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淮河经济带主导产业向特色化方向发展。
淮河生态经济带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一些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如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工程机械、汽车及其零部件、纺织、食品加工以及现代绿色农业等。
立足淮河沿线饮食文化丰富等特点,本次大会上,淮河沿线5省28市150家企业联合组建起“淮河生态经济带食品产业链联盟”,涵盖粮油、肉品加工、酒类、休闲食品等行业领域,全面提高淮河食品生态圈发展水平。
“构建‘朋友圈’,也要跳出‘朋友圈’。”周睿建议,壮大特色优势产业,要把握“内协同外开放”的原则,不能仅盯着淮河流域内部,而要对外联动长三角、京津冀等都市圈。“不仅要积极接受产业转移,参与梯度分工,而且要成为链接南北、沟通长三角地区和中原地区的新纽带。”
淮河生态经济带从东到西分别有淮安、蚌埠和信阳三座区域中心城市,空间形态和以超大、特大城市为核心,呈放射状的都市圈并不相同。不少沿淮城市也提出,缺少龙头城市带动、重点项目推进缓慢等问题,影响了淮河生态经济带战略的落地。
但周睿认为,不用过于放大中心城市的影响,实际上从研究来看,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会产生“涓滴效应”和“虹吸效应”,即中心城市并不一定会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一个项目的落地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相较于地理区位等传统因素,营商环境正逐步成为项目落地更重要的因素。“淮河沿线地区要更好抓住战略机遇期,打破行政区划限制,优化营商环境,以高效畅通的市场打造吸引项目落地的新磁场。”
撰稿 新华日报记者 胡兰兰 陈珺璐 李爽 顾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