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报融媒记者 王岩
香包,又称“香囊”“香缨”,俗称“香布袋”,是汉族传统的民间艺术品。2008年,江苏省徐州市申报的香包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制作和佩戴香包的习俗在我国由来已久。徐州香包在汉代时已经出现,当时的香包都用高级锦绣制成,内储茅香根茎或掺拌辛夷等香料。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具有徐州地方特色的徐州香包。
徐州香包从造型上说多种多样,以新、奇、美、真为特色,形状敦实淳朴,色彩对比强烈,立体造型栩栩如生,有较高的观赏、收藏价值。
在徐州市贾汪区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内,王秀英中药香包工作室独树一帜,成为贾汪区潘安湖街道马庄村的一大特色。今年3月,王秀英中药香包工作室又成功跻身省级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
从小痴迷香包制作
谷雨时节,细雨霏霏、风声簌簌,工作室内氤氲着淡淡的药草清香,83岁的王秀英满头银发梳理得齐整清爽,穿着中式盘扣红衣,戴着老花镜,正穿针引线缝制香包,老人面容和蔼,神态安详,一派岁月静好,安然若素。
王秀英老人是马庄村民间艺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香包(徐州香包)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她从小喜欢手工制作,12岁便跟着祖母和母亲学习做小荷包,乐此不疲。
“姥姥和母亲都是村子远近闻名的巧手,平时总爱缝个帽子、绣个荷包什么的送给乡亲。我在家里排行老五,每天看着母亲、姐姐、嫂子们做针线活,手痒得不行,但家里人认为我年纪小,怕糟蹋了布料,都不让我碰针线。于是我就偷偷拿姐姐和嫂子们针线筐里的布料练手,没想到缝出来的第一个小桃子居然有模有样,让大家眼前一亮。从那以后,我就获得了和姐姐、嫂子们一起做针线活的权利。”王秀英回忆起儿时初学手艺的情景,不禁莞尔。
成年以后,王秀英对制作香包愈发热爱,只要一有空,她就琢磨样式,摆弄针线,缝制各种各样的小玩意。2006年,王秀英制作十二生肖香包,力求每个动物都要惟妙惟肖。“画马的时候画了十几遍,怎么看都觉得不够生动,我就一直在心里琢磨着马的样子。后来,有天晚上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想,一边想一边用手比划,突然就来了灵感,立即抓起床边的报纸就画起来,画完之后忍不住拍手大笑:就是这样的!”后来,十二生肖香包以1000元的价格被人买走,王秀英感到格外惊喜。也是从那时起,王秀英和家人看到了香包广阔的市场前景,决心将其作为一份事业好好经营。
传承的道路上不断推陈出新
徐州香包上的每个图案都蕴含着独有的文化,有着特殊的意义,或寄寓当地人民美好愿望,或承载深厚的历史文化。
王秀英,一生与中药香包结缘。她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制作出《公子香帽》《鸳鸯戏水》等香包作品屡获好评,她的香包作品也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香包(徐州香包)的代表作品。
现在,王秀英研制的香包式样也越发繁多,所用的香料增至几十种。她用桂花、玫瑰花、茉莉花、薰衣草等纯天然香料制作的香包,颇受年轻人喜欢。她还在传统基础上研发出了独家秘方,用不同量的艾叶、薄荷、白芷等二十多种中药材进行配比,制作出了可以抵抗病毒、驱除蚊虫、防治感冒等不同功效的中药香包。2018年3月,王秀英被评为“2017年度江苏省中医药新闻人物”;2019年1月,被评为2018中国非遗年度十大人物。
产品远销海外带动村民就业致富
2017年岁末,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苏徐州马庄村“捧捧场”徐州香包后,王秀英成了全国知名的“大人物”,她的徐州香包也“火”遍了大江南北,一时间供不应求。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海外订单应接不暇,再加上村里电商平台的扶持,目前产品已远销海内外。
慕名前来学习制作香包的人也越来越多。每当别人求教时,从构思画图、剪小样,到挑选布料、配制中药,再到穿针引线、填充棉花的技巧等等,王秀英总是事无巨细,耐心讲解。
在她的带领下,徐州马庄村以及周边村庄的数百名留守妇女和乡亲也从事香包制作,走上增收致富的道路。王秀英说:“只有让更多姐妹熟练掌握制作香包的技巧,才能把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做大做强。”如今,跟随王秀英学习香包制作的人越来越多,老人已带动周边300余名妇女就业创业,共同走上了增收致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