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转载情况:
该评论被中共江苏省委新闻网 http://www.zgjssw.gov.cn/dangjianxinlun/202007/t20200716_6730240.shtml、
理论之光网 http://theory.jschina.com.cn/yaowen/202007/t20200716_6730273.shtml、
东方网 http://news.eastday.com/eastday/13news/auto/news/china/20200716/u7ai9392875.html、
新浪 https://news.sina.com.cn/o/2020-07-16/doc-iivhuipn3250773.shtml、
网易 https://www.163.com/dy/article/FHEUG6QT0514TTJI.html、
腾讯 mp://lyWLf6iPyGJcXRg、ZAKER mp://0p7Bx5rGvcdQVpl等广泛转载,产生良好社会效果。
“数字化”路上,一个也不能少
孙 敏
突如其来的疫情,加快了整个社会进入“数字化”时代的脚步。大数据防疫、在线教育和医疗、云上会展和签约……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和应用,让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交往行为方式乃至思维方式都呈现出全新面貌。而当我们中的多数人在享受“数字化生存”的方便快捷时,不能忽视,还有一部分人被落在了时代列车的后面。
譬如,作为出入通行的一个电子凭证,“健康码”不仅在很大程度上省却了繁琐的填报工作、减小了交叉感染的可能,还大大提高了复工复产的效率。但倘若没有智能手机,无法接入互联网,是否就应该“寸步难行”?再如,当我们讨论5G乃至6G的时候,有的边远山村,连2G信号都不稳定。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在一些边远地区和农村家庭,有的孩子因为缺少相应的上网条件和硬件设施,为上网课负担着不能承受之重。至于没有电子支付享受不了折扣,不会操作App点不了餐,只靠招手打不到车,以及“是用平板电脑还是投屏上课”的城市之问与“走几公里能到主干光缆”的偏远之思,更折射出科技发展带来的数字鸿沟,是当下愈加需要认真对待的公共服务问题。
科技发展是为了让所有人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不能让技术的进步方便了一部分人,又阻隔了另一部分人。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已突破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64.5%。的确,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中国经济实力迅速增强,人民群众收入水平也越来越高。但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和时代发展,还有很多没有智能手机、不能接入互联网的老人、孩子、贫困人口以及受教育程度低的“数字弱势群体”,他们不能被忽略和抛弃。
社会治理除了现代化,更要精细化。中国人口基数庞大,像教育、医疗、交通这样的基础民生领域,需要格外关注那些被拉开差距、被甩下或者“数据”没有覆盖到的人群。建设智慧城市,发展数字经济,任何政策都不能一刀切,一定要考虑到不同认知水平、不同地域文化、不同发展阶段的人群对技术的接受程度。向上发展的同时,别忘了向下兼容。让无法出示电子“健康码”的老人,买得了火车票;让不会操作智能手机的人群,还能在窗口办得成事;让“在线课堂”覆盖所有学子……这些都应该是有关各方提前考虑和主动作为的“民生底线”。
弥合数字鸿沟,任重道远。令人欣慰的是,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新基建的推进,有理由期待,各地城乡群众能够逐渐拥有更好更高性价比的“数字”基础设施服务;另一方面,我们已经看到社会各界释放出的善意,特别是老年群体的子女们正率先发挥着“反哺”作用,手把手教会老人们如何适应“指尖上的生活”,帮助他们追上通信科技飞速发展的浪潮,以融入现代社会、提高生活质量。
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是中国改革发展的温度。实现全面小康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我们不会让任何一个人掉队。“数字化”路上,也要一个都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