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吴涛 邹平
2020年1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扬州视察,称赞“扬州是个好地方”。这句话让460万扬州人倍感温暖、备受鼓舞、倍加振奋。
如何让扬州这个“好地方”好上加好、越来越好?扬州这样作答——
2021年1月18日,政协扬州市第八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开幕,在市委书记夏心旻不到4000字的讲话中,“好地方”一词出现了21次,对扬州如何建设发展“好地方”作了深刻阐述。
鸟瞰运河三湾。刘江瑞 摄
“不断夯实‘好地方’的产业根基、不断彰显‘好地方’的文化魅力、不断厚植‘好地方’的生态底色、不断创造‘好地方’的美好生活、不断筑牢‘好地方’的底线底板。”夏心旻说,“站在新的起跑线上,肩负新的历史使命,全市上下要始终牢记总书记的谆谆嘱托和殷切期望,同心同德、凝心聚力,甩开膀子、迈开大步。”
“好地方”,好在何处?就是体现过去现在未来持续不断的好、“五位一体”全面系统的好、城乡融合协调均衡的好、外在内在表里如一的好。
如何让“好地方”的成色更足、底色更靓?正在举行的扬州两会,将对今年以及“十四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和系统安排,从产业、文化、生态、民生、社会治理等五个方面入手,加快建设产业科创名城、文化旅游名城、生态宜居名城,奋力谱写“强富美高”的扬州新篇章。
形象地说,扬州就是在做五好之“加”,也就是在五个方面做好“加法”。我们既不能沉湎于历史积淀的荣光,也不能满足于眼前取得的成绩,而必须以“好上加好、越来越好”为追求,打破惯性、超越自我,追求卓越、开创未来,从而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使命担当。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建成后将形成“三塔映三湾”美丽景观
新的蓝图已经绘就,新的征程已经开启。
——“加”首先是加速。不断夯实“好地方”的产业根基,就是持续不断地擂响产业强市的战鼓,让产业发展的热潮在扬州大地竞相奔涌,让创新创业为“好地方”插上腾飞的翅膀。
“扬州历史上的数度辉煌,其根本在于产业的兴旺、经济的繁荣。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产业兴则百业兴,产业强则城市强。”市发改委主任黄为民说,扬州在制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时,特别提出要强化产业创新引领,加速建成一流的产业科创名城。
市工信局局长王正年表示,扬州将坚持产业强市战略不动摇,坚持产业科创和科创产业双向发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打造自主创新能够扎根的特色产业创新高地,构建以智能融合发展为导向的特色产业体系。
——“加”其次是加高。习近平总书记称赞扬州的文明文化很有分量,是对扬州这座千年历史文化名城的充分褒奖。今天,不断彰显文化魅力的扬州,正向着建设文化新高地再出发。
按照总书记“让古运河重生”的要求,前不久,扬州挂牌成立了扬州运河文化投资集团。“这一‘文化航母’的起航,意味着扬州要争当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急先锋’。”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继业说,这是扬州最应干、能够干、必须干好也定能干成的大事要事。
扬州是国内唯一保存全套古老雕版印刷技艺的城市
“近年来,我们先后获得‘世界运河之都’‘世界美食之都’‘东亚文化之都’三张国际级名片,这都是在为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加码’。”市文旅局局长季培均说,要始终扭住建设文化旅游名城不动摇,以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争当示范为引领,以文旅产业发展为重点,让扬州的文明文化更有分量、更有质感,更好地赋能高质量发展。
生态美卷——江都水利枢纽。孟德龙 摄
——“加”也是加分。绿杨城郭是扬州,良好的生态既是风景,更是最基本的发展底色,为这座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加分。
“扬州依水而建、缘水而兴、因水而美,要充分发挥长江、淮河、大运河、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四水’交汇的禀赋和优势。”市水利局局长康盛君说,扬州将协同推进长江大保护和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确保“一江清水北送”“一江碧水东流”。
“我们将一体推进美丽宜居城市和美丽田园乡村建设,大力实施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治和系统保护修复,加快提升城乡生态环境和功能品质。”市生态环境局局长金春林说,扬州将统筹做好治污、添绿、留白三篇文章,着力打造美丽中国的“扬州样板”,让扬州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的生态福利。
——“加”还是加力。只有百姓生活越来越好,“好地方”才能越来越好。保障与改善民生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让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扬州在加力。
“我们要努力打造更加宜创宜业宜居的环境,不但要提供创业的平台,还要着力解决创业者‘上有老下有小’的后顾之忧,让每一个创业者都能在扬州尽情放飞梦想,每一个年轻人都能在扬州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市人社局局长范耘说,扬州将加快建设有温度的包容魅力城市,全面彰显城市的“历史厚度”。
“我们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带着深厚的感情,一件实事接着一件实事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市政协副主席、市民政局局长王振祥说,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添砖加瓦。
——“加”还是加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基础建设是把“好地方”建设好发展好的基本保障。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回想去年初,疫情防控形势基本好转后,扬州首先以视频会议的形式,召开6000多人参加、一直到村和社区的全面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动员大会,旨在持续强化基层基础建设,全力推进社会治理“一网统管”、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惠民服务“一网通达”,加快打通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畅通为民服务“最近一米线”。
“去年,扬州不仅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还获批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市城管局局长彭苏宁说,这得益于我们不断完善“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的机制,织密社会治理体系之网,坚决守牢底线、筑牢底板,让城市更安全、社会更安定、人民群众生活更安心。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好地方”要好上加好、越来越好,意味着扬州在未来的发展中,要啃硬骨头、开顶风船、走上坡路。
扬州,这座拥有2500多年建城史的城市,当下正在破题的五好之“加”,从更广的维度看,是端起历史的望远镜、握紧发展的金钥匙、竖起前行的风向标,乘风破浪驶向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