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信息描述
(一) 来访者基本资料
小C,女,20岁,某职业技术学院19级服装工艺专业学生。
(二) 个案来源
学校安排。2020年春学期疫情期间学生心理普测中,小C的 SCL90测量结果:总分215分,阳性项目数68项,阳性项目均284分,7个因子呈阳性。抑郁自评:T分625分。
(三) 初次印象
身高165米,偏瘦,脸色苍白,齐肩短发,长相清秀,着装整洁。很有礼貌,一看就像乖孩子、好学生。眉头微蹙,心思很重的样子。说话语气很轻,精神状态很差,无精打采。坐姿拘谨,经常两手紧紧相握。
(四) 主要困扰或症状
1. 失眠严重,浑身疼痛。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只要失眠就会浑身疼痛。最近尤其严重,有时整夜睡不着,靠喝红酒助眠,第二天醒来头很疼。
2. 抑郁伴焦虑症状。经常情绪低落,白天还能“绷住”,夜里会突然崩溃,能哭一整晚停不下来,想起过去的很多事,心口很疼。很害怕自己撑不下去,担心回到过去状态。
3. 有轻微自伤行为,特别难过时,会用指甲掐自己膀子。
(五) 问题历史及治疗史
初中学习压力大,性格变得很内向,自卑、敏感,没有朋友。常情绪低落,经常无缘无故生病。高中压力更大,总是心情不好,失眠严重,精力不足,频繁生病,痛苦不堪。老中医说她“心太累了”,高二退学。大一第二学期开学后,失眠,浑身疼痛,抑郁、焦虑。她一直寻求西医、中医治疗,未接受过心理治疗。
(六) 家庭情况
小C来自农村,四口之家,父亲、母亲、她和弟弟。家庭不算富裕,但经济状况良好。
父亲:承包蟹塘挣钱养家。性格暴躁,但很少打骂孩子。对家人严厉、严肃,不表达情感,从不肯定、夸奖小C。但说话幽默,多才多艺,会弹琴、唱歌,心地善良,曾是小C心中崇拜的“大英雄”。
母亲:性格温顺,不敢反抗父亲。爱抱怨,心眼小,总对过去的事情喋喋不休。很爱孩子,甚至溺爱。
父母关系:小时候,父母经常吵架,也打过架,但感觉父母关系挺好的。有一段时间,父亲跟一个阿姨经常用手机聊天,母亲发现了,很伤心,奶奶让小C劝母亲。高一、高二那两年,父亲事业不顺,天天酗酒。母亲对此不满,吵架更厉害。
来访者与父母的关系:3岁之前更喜欢母亲,跟母亲关系更亲密。3岁之后开始喜欢父亲,崇拜父亲,也开始在意他的肯定和赞扬。现在一周跟父母打几次电话,但不交心,觉得跟他们说了也没用。很喜欢父亲,但客客气气,不像人家父女那么亲密。
弟弟:8岁,小学二年级。妈妈意外怀孕生的弟弟,父母没有重男轻女思想。与弟弟感情挺好的,但对他严厉,教他作业没有耐心,会骂他。
(七) 个人成长史
一直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由母亲带大。一直很乖巧懂事听话。从小体质差,容易生病。
幼儿园之前的事不太记得了,感觉无忧无虑。
小学成绩较好,有几个朋友,有一个特别要好的发小,一起玩、聊天,觉得“童年很快乐”。有跟父亲、家人的快乐回忆,也有考不好被父亲贬低打击,甚至挨一巴掌的痛苦记忆。一直希望父亲夸夸自己,但他从未夸过。一次考了年级第一,父亲也没夸她,觉得做得好是她应该的。三年级之前跟父母一起睡,四五年级后分床睡,六年级以后分房睡。小时候睡眠很好。5年级约有一学期天天失眠,后来那年期终考了班级第一名,失眠缓解。
初中,感到学习压力大,经常生病。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没有朋友。当时脸上长痘痘,不敢面对别人,不敢出去见人,总是宅在家里,不敢看别人的眼睛。
高中,体质很差,心情也经常不好,抑郁、焦虑,即使在家也觉得孤独。高一时,一次上课打瞌睡,被班主任发现,连着两天罚她在教室最后一排站着听课,体力不支而倒在教室。过去对老师很崇敬,认为他们都是为学生好,这件事后不再这么认为。高中有段时间与一文学QQ群里的男生很聊得来,很开心,上课会走神,想起来会笑,有点恋爱的感觉。但后来他不理她了,让她很受伤,为此,她到现在都不敢谈恋爱。高二因病退学。
2019年9月,进入该高职院校。第一学期各方面能适应,第二学期开学后(因疫情4月份才开学),情况又变得糟糕。
二、 诊断与分析
来访者的躯体症状是由于抑郁情绪等带来的心身疾病。
(一) 遗传因素
未发现小C有精神疾病家族史。但小C父亲酗酒,而她失眠严重时也靠喝酒助眠。她父亲的性格像她祖父,都脾气暴躁,与孩子的互动方式也和祖父与父亲的互动方式很像,都严肃、严厉、疏离,没有情感交流,从不肯定、表扬孩子,而来访者与弟弟的互动,也与此相似。
(二) 生物因素
“从小体质差”, 常常感冒、出嘴唇疱疹,经常便秘,还失眠。长大后身体也很弱,经常生病。除了心理原因外,可能也反映出小C天生易感性强,神经类型属于敏感型的。
(三) 心理因素
1. 压力
小C自诉体质特别差、经常生病、失眠严重的几段时间,如五年级、初中、高中都与压力有关,而身体好转也与压力缓解有关。最近一段时间失眠严重,体质变差,嘴唇疱疹、便秘多发,也与面临的应激事件以及对未来的选择迷茫有关。
2. 性格内向、隐忍
小C性格内向,与人相处多忍让。除了小学,初中以后就再没有可交心的朋友。与父母表面亲密,实则疏离。有心事不与别人说,都是自己消化或压抑。
3. 心理矛盾冲突
渴望被认可、肯定,却对自己失望、不满;渴望父母理解自己,但遇到困难向父母求助时却得不到想要的回应;对父母有委屈、失望、怨恨,却又为此自责、愧疚,内心充斥矛盾、冲突。
4. 躯体化防御机制
压抑、躯体化是她最主要的防御机制。内心有诸多矛盾冲突,有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无法通过合理方式表达、宣泄,压抑到一定程度,“绷不住了”,通过身体来表达,即躯体化症状。她的体质病弱,经常得呼吸道、消化道、皮肤方面的疾病,很大程度是心因性的。
(四) 社会因素
1. 家庭关系
父母关系不和,经常吵架,会让幼小的孩子觉得自己不够好,所以小C从小乖巧懂事,讨好别人。亲子关系也存在问题,父亲过于严厉、严肃,母亲对孩子的爱限于生活照顾,少有情感交流和精神支持。在面临压力或遇到困难时,缺乏支持系统。
2. 家庭教养方式
父亲大男子主义,暴脾气。不善表达,无法准确回应来访者的心理需求,从不肯定表扬孩子,孩子做的不好时刻薄贬低孩子,偶尔犯错了还打孩子。一直被父亲“视而不见”的小C,失去了自我或自我变得非常弱小。
3. 创伤经历
虽然有被父亲贬低打击、被高一班主任严厉惩罚的痛苦经历,但小C的经历中几乎没有爆发式的创伤事件,她更多的是长期不被“看见”、不被“听见”累积起来的创伤,带来的伤害也不容小觑。
三、 处理流程
(一) 咨询过程
该个案总共咨询了十次,面询方式,每周1次,每次1小时。咨询分两个阶段,2020年春学期5次、秋学期5次。
1. 第一次咨询(5月26日)
主要是收集资料。开始小C阻抗比较大,表现得彬彬有礼,回答都是“挺好的”。直到问到“与父母的关系怎么样”时,她眼眶红润,开始流泪,讲述了对父母尤其父亲复杂矛盾的感情,以及她失眠、抑郁带来的身心痛苦。
2. 第二次咨询(6月4日)
倾听引发她情绪崩溃的主持人被换事件,引导她觉察自己情绪和躯体反应背后的语言“我付出了努力,你却没有看见”,进一步引导她寻找这种感受过去的线索——与父亲从不肯定表扬她有关。进而讨论她与父亲的互动模式,及其带来的诸多负面情绪和心理冲突。
3. 第三次咨询(6月11日)
九宫格绘画《我和我的父亲》,通过艺术表达、澄清、整合,帮助小C重新认识她与父亲的关系,她和父亲的互动模式,在她成长过程中父亲的意义,以及对她人格形成、人际互动模式等的影响。
家庭作业,一是在记录九宫格绘画背后的故事,二是给爸爸写一封信。
4. 第四次咨询(6月18日)
这周小C症状有所缓解,感觉轻松了,讲了几件开心的事。
分享九宫格绘画《我和我的父亲》背面的故事、《给爸爸的一封信》,绘画、文字、口头多种形式的表达,帮助她宣泄了情绪,厘清了线索,加深了自我理解;向父亲表达心声,与父亲和解。
咨询结束时,她说原来心里堵得慌,现在轻松了许多。
5. 第五次咨询(6月25日)
小C自诉睡眠改善了,跟父亲打电话轻松多了。
用石头的故事,引导她与内在小孩(潜意识)对话,让她“看见”自己,接纳自己,爱自己,引导她自我成长。
家庭作业:写“石头的日记”(21天),以在暑假中保持和延伸咨询效果。
6. 第六次咨询(9月17日)
暑假后第一次咨询,再见小C与初次时已判若两人。
从几段异性交往经历切入,引导她发现自己与异性互动的模式:渴望靠近却刻意远离。进一步引导她找到这种矛盾型互动模式的源头:不敢与喜欢的男生靠近是不想让他知道自己喜欢他,不敢与父亲靠近是不想让他知道自己崇拜他。由此进入俄狄浦斯情结的探讨,让她深入理解自己对父亲的“爱恨情仇”。
7. 第七次咨询(9月24日)
这一周来访者说忙着完成课程作业,充实、快乐,有成就感。
继续引导来访者自我探索。用绘画疗法,画一幅《我的自画像》,讲述画中人的故事,引导她进一步探索自我,她的个性、优势、缺点、过去、现在和未来等,让她慢慢寻找“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答案。
8. 第八次咨询(10月15日)
国庆假期中断了两次。这阵子,来访者说做了大一新生的班级助理,还当了院系活动的主持人,很忙、很充实。她主动谈了印象深刻的三件事,从中我看到了她确确实实的成长。我把感受反馈给她。
这次主要进行积极品质训练,用绘画、写作、叙事、演讲等技术“擦亮我的金字招牌”,让她更加具体清晰地看到自己的优势,增强力量感和自信心。演讲结束后,来访者状态有很大变化,整个人看起来充满正能量。
家庭作业,请她继续寻找自己的积极品质,写下关于它们的故事。
9. 第九次咨询(11月5日)
因来访者参加演讲比赛中断了两次。
画“我的生命线路图”,针对未来三个点绘画、配文字、讲故事,让来访者面向未来,寻找方向,看见希望,增强力量。
10. 第十次咨询(11月19日)
因来访者忘记(可能是来访者已不需要咨询师了)而中断一次。
这是最后一次咨询,主要是回顾、总结、提升。依然借助艺术表达疗法,比如《满意的我》自画像等强化积极品质训练,进行积极情绪培育。
评估,小C自评8分。她初评是4分,中期自评是6分。
三个月后回访,效果稳固,小C表示各方面都挺好的,对成为更好的自己及走向美好的未来有期待有信心。
四、 教育建议
在咨询中,我有一些思考,也做了一些尝试,有些可能对心理咨询工作具有普适意义。
(一) 首要工作
导致小C痛苦的主要困扰有二:一是躯体化,包括失眠、全身疼痛等,二是随时崩溃的情绪。她的家庭教养和过去的经验没有教会她合理表达、宣泄负面情绪,相反是长期压抑,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崩溃或通过身体表达。所以,让来访者学会合理的情绪表达和宣泄方式对于缓解症状非常重要。
(二) 核心任务
访谈中,来访者谈的最多的是对父亲复杂的情感,似乎充满了“爱恨情仇”,她的讨好型应对方式、人际中矛盾型互动模式都与她渴望被父亲“看见”却始终求而不得有很大关系。
(三) 咨询方向
小C虽然中重度抑郁,又一直为失眠折磨,但她没有放弃,一直在执着抗争,依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她在高中、初中甚至小学就饱尝过失眠、抑郁带来的痛苦,但她有成功战胜“病魔”的经验,而背后也潜藏着巨大的心理能量和成长动力,咨询的基本方向正是发现、挖掘并让她看到这些。
(四) 治本之策
小C一直不被“看见”的成长过程,使得她的自我很弱小,存在感很低,特别痛苦时掐自己,可能是以身体疼痛感受自己的存在,严重的躯体化症状可能也是让自己感受到存在的一种方式,同时躯体化也带给了她继发性获益,可以被父母“看见”,获得更多关爱,可以逃避学习压力。所以提升来访者心理资本水平,让她的自我成长起来、强大起来才是治本之策。
鉴于以上考虑,在理念上我一改问题模式,坚持积极心理学方向,注重对她进行积极品质训练、积极情绪培育、积极人际关系建设、积极意义转化,旨在提升她的心理资本水平,发掘她的内在成长动能,而不是给她贴上病理化标签;在咨询阶段上大致分两个阶段,前五次缓解症状、解决问题,与过去和解,后五次面向未来,成长为更好的自己;在工作内容上主要围绕两部分开展,一是处理与重要他人关系,二是促进自我探索与成长;在技术上主要用艺术性表达疗法,如绘画、叙事、写信、演讲、石头的故事等,有利于突破防御,减少阻抗。
案例点评
所选案例具有代表性,案例分析内容详实,结构完整,逻辑清晰,事实清楚,分析到位。这是一例躯体化症状严重的个案,同时伴抑郁、焦虑等情绪。案例中的小C自卑、内向、顺从,从小喜欢、崇拜父亲,渴望被父亲夸奖,但父亲严厉、严肃,从不肯定、表扬她。她热爱父亲却怨恨父亲,又愧疚自责,她的躯体化属于心身疾病,是用身体表达心理需求。心理师运用绘画等表达性艺术疗法,有效突破了心理防御,帮助小C合理宣泄了情绪,引导她重新厘清和理解父女关系、互动模式、俄期情结等,与父亲和解,提升她的自我成长能力,取得了良好效果。最后,根据这一案例工作,作者提出了可行的教育建议,对高校处理类似心理危机事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