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从“抑制”到“疏导”,帮助在校婚育大学生顺利成长
2022-04-20 19:08:00  作者:徐璇  
1
听新闻

一、 信息描述

学生小Z,男,家在苏北农村,经过12年的寒窗苦读,于2017年9月终于成为了一名大学新生。入学之后小Z待人诚恳,脾气温和,关心班集体事务,曾经竞选过班级干部,是一位正面、阳光、积极的优秀学生。但是好景不长,仅过了一个多月,班主任就发现其情绪反常,经常焦虑、烦躁,并逐渐远离群体,有意孤立自己,班主任反复关心询问一直未果。2017年10月份的一天,小Z找到班主任说家里有要事发生,必须退学回家处理,经过班主任耐心询问后才得知:小Z家乡的女友在暑假期间意外怀孕,经过两个家庭的协商后决定让小Z回家乡“结婚”,并找份工作承担起孩子的养育责任。经过一番痛苦的思想斗争后,尽管十分不舍,但小Z还是决定放弃曾经让他充满期待的大学生活,回归家庭承担责任。

二、 因素分析

小Z与女友从小生活在农村,双方父母在他们幼时就外出务工,两人均由爷爷奶奶养大。其父母在性教育、婚恋观教育等方面的缺失,导致两个孩子对爱情与性缺乏正确的认识,缺少严肃认真的态度,是导致此例未婚先孕情况发生的主要原因。中国社会对性教育的态度导致学校在青少年性教育、婚恋教育、生育观教育等方面始终抱以保守忌讳的态度,缺乏科学、系统、有效的教育方法,这也是造成本案例发生的重要因素。在青春荷尔蒙作用下,青少年在青春期对性充满了好奇,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无法满足其成长需要的情况下,他们不禁将目光投入到熟悉的领域,比如:朋辈交流、网络信息、影视作品、相关书籍等,在市场经济多元发展的背景下,一些不健康的影视作品、网络广告、游戏等一直在误导青少年对性的认知,这也是导致小Z困扰发生的间接因素。

两个家庭的商讨结果是欢迎新生命的到来,说明他们已经为小Z成立新的小家庭做好了思想准备。小Z虽然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但最终还是选择放弃学业抚养孩子,说明他是一个富有责任心的好青年。在校期间小Z学习认真、待人诚挚,乐于为班集体奉献自己的力量,说明他是一名对未来充满期待的好学生。综合小Z的求学意愿,负责态度,及其家庭对此事件的接纳程度等多方面因素考虑,班主任认为小Z是有可能在抚养下一代的同时完成学业,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所以班主任决定在家庭沟通、学业指导、生活关心等方面多给予小Z关心帮扶,帮助其完成学业,度过人生的低谷。

三、 处理流程

(一) 安抚情绪,宣传政策,坚其信心

小Z的女友意外怀孕之时,小Z20周岁(复读,入学晚),女友19周岁,双方都不满当时婚姻法规定的法定结婚年龄。班主任首先对其不懂法律,懵懂无知的行为进行了批评教育,随后就告知他们:国家早在2005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就撤销了原规定中“在校学习期间擅自结婚而未办理退学手续的学生,作退学处理”的条文,这也就是表明学校虽然对在校大学生结婚生育不提倡,但是仍尊重其受教育、婚姻自由、生育等权利,并允许其完成学业。在得知这一消息后小Z仿佛吃下了一颗“定心丸”,看到了事情的转机。班主任告诉小Z他还年轻,未来有无限可能,一定要珍惜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只有将来有出息了才能不辜负自己、家庭、学校与社会,当然边养育孩子边读大学肯定要比一般人付出更多的辛苦努力,但是只要心中有坚定的信念,理想就不会磨灭。

(二) 增强信任,化解矛盾,争取支持

在与小Z父母沟通的过程中,班主任发现其父母具有一定的经济能力,让小Z辍学也是在得知意外怀孕事件后的一时气话,其父母实际还是非常希望小Z完成学业,并愿意帮其分担部分抚养义务。在班主任锲而不舍的思想动员下,小Z和女友向双方父母深刻的检讨了自己的错误,表示了诚挚的歉意,双方父母也最终同意承担孩子的抚养费用,并主动分担孩子的护理及养育工作,还希望其女友在哺乳期满后也能继续求学。小Z和女友也表示,在完成学业的前提下也尽量争取勤工俭学的机会,为孩子成长创造更好条件。至此,小Z终于可以放下包袱认真求学了,双方家庭也就此统一了思想。

(三) 平衡协调,精准帮扶,共同成长

几个月后,小Z的女友顺利诞下一名健康的男婴,小Z沉浸在初为人父的喜悦之中,并在第一时间联系班主任告知这一喜讯,感谢班主任对其家庭的关心帮助。短暂的喜悦过后,小Z又恢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平时课业紧,他只能利用周末时间回家照看“妻儿”,周旋在平凡琐碎的家庭生活与激扬奋进的大学生活之间,时间一长难免顾此失彼。有时是为了孩子打疫苗请假,有时是为了课业跟不上而烦心,有时又因为养育孩子的费用与父母闹矛盾。为了方便小Z照顾家庭,班主任又动员其父母在学校附近租房生活,为小Z办理了走读手续,这样一来免去了来回奔波的辛苦。为了增加经济来源,班主任还动员小Z参加企业订单班,这样既有利于完成学业,还有了一定的生活补贴,为其解决了许多燃眉之急。值得高兴的是,小Z的女友在哺乳期结束后,正好赶上了国家开放高职院校社会招生的好政策,通过社会招生程序成为了我校的一名全日制学生,小Z作为她的学长,还传授了她许多学习经验,两人一起共同成长。

(四) 适应角色,学会成长,懂得感恩

大学时代是人生青春激扬的时代,小Z的大学生活较普通人而言是一段十分特殊的经历,他除了要扮演好大学生角色之外还要早早扮演好“丈夫、父亲、儿子”等人生角色,这些角色的转变又倒逼他不得不尽快成长。班主任预料到他的心理状态在这个阶段将会面临重大的冲击,经常找他聊聊家常,有时分享一些育儿经验,有时化解他与女友之间情感的矛盾,有时聊聊对“养儿方知父母恩”的感悟。在一次次愉快的聊天中小Z渐渐懂得耐心陪伴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爱,悉心倾听才是给伴侣最好的关怀,静心理解才是给父母最好的孝顺,同时小Z也学会了感恩,感恩帮助他度过人生低谷的父母、老师、学校、社会。

(五) 志存高远,勤奋自律,脚踏实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Z和他的大家庭一切都向好的方面发展,大二快结束时,小Z主动找到班主任谈心,他表示在企业订单班学习工作期间开了开拓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同时也产生了继续深造的想法,但是又鉴于自己家庭的负担一直将这个梦想深藏在心中。班主任得知后非常赞同他提升学历的想法,并鼓励他:读本科困难总是一时,但是对他的人生与家庭未来的发展都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可能性,并结合其学习成绩与家庭情况建议他报名本校的转接本。小Z在征得家人的同意后又顺利成为一名本科生,并努力通过各项考核获取本科文凭。2020年6月,小Z顺利地拿到了专科毕业证,还与女友成为了合法夫妻,他还邀请班主任参加了他们的婚礼,为他们将来美好的生活送去诚挚的祝福。

四、 教育建议

(一) 积极推进三全育人,全力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升,人民身体素质也随之增强,现在的青少年身体成熟时间较上一代人明显前移,但是心智的成长与之还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部分影视、网络行业一味迎合成年人的口味,生产出许多不利于青少年三观塑造的精神产品,这些产品无异于“荷尔蒙催熟剂”,让脱节现象加剧。除此之外,留守儿童、网瘾少年等群体缺乏父母的关注,在成长中的关键节点无法得到父母的守护,很容易致使其将注意力转向“早恋”,随之而来的“意外怀孕”现象也屡见不鲜,不少家庭也为之付出了沉重代价。同时,有不少父母本身就存在一些不健康的婚恋观,这也将影响学生对待爱情与性的态度。“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呼吁全员育人、全员育才,社会和家庭不应该在孩子发生问题的时候将责任归结于学校教育,而是应该更多的审视自己,注重青少年健康成长环境塑造,加强教育知识储备,积极投入到培养优秀青少年的工程中来。

我国基础教育虽然在生理教育、性教育、心理教育方面形成了一定的教育基础,但是这些基础缺乏科学性、系统性、过程性,特别是在学生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没有抓住学生成长特征去因材施教,各个阶段的教育缺乏科学的衔接性,导致教育的步伐无法跟上青少年成长的需求。所以打造贯穿学生成长全过程的性教育才是减少未婚先孕发生的有效措施,如何在全过程中育人育才还有待我们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

毫无疑问,目前我国应试教育模式仍居主导地位,社会、学校、家长对分数的追求依然执着而炽热,在基础教育阶段,人们对待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教育的态度显然不如考试学科那么重视,大学生发生这些方面的问题也就见怪不怪。全方位的素质教育在高等教育阶段仍然任重而道远,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创新形式、创新方法,讲好大学生全方位发展的素质提升课程。

(二) 转化婚育教育理念,促进“抑制性”向“疏导型”发展

我国之前长期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人口大幅度减少,国家于2013年、2016年分别颁布“单独二孩”与“全面开放二孩”的生育政策,希望通过政策的引导提升人口出生率,但是现实远低于预期。在人口增长减缓的前提下,优生优育的理念比往常更要提上战略高度,毕竟数量上的减少可以通过质量上的提升得到一定的弥补,而当前的大学生不久后将会成为中国的生育主力,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国家的优生优育计划的成败,所以为他们塑造健康积极的婚恋观、生育观是一件亟待解决的国之大事。之前在我国长期实行抑制型大学生婚育教育模式,反对大学生在校结婚生育,这一模式无法适应目前大学生婚恋行为日趋普遍化、外显化的新形势,更无法适应国家人口理性增长、优生优育的需求。因此,我们必须将教育模式从“抑制型”向“疏导性”转化,疏导好在校大学生的婚育要求,塑造好新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生育观,服务好国家人口数量提升的战略决策。

转型“疏导型”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从理论性教育转向情感性教育过渡。国家对在校大学生的婚姻状态从之前的抑制到现在的尊重,这本身就充分体现了婚育教育的情感属性,这种情感是充分尊重大学生人格,不将自己的价值理念强加于他人,也是一种从权威管理转变为教育引导的情感教育,其充分体现了教育的本质,也是转变大学生生育观念的有力措施。大学生婚育教育的转型的关键还在于开启人对美的追求,一个人如果能对爱人忠贞不渝,始终保持高尚纯真的爱情,这一定是因为在产生爱恋之前,就已经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品质,这种品质是一种人格教育,也是观价值观的教育,更是美的教育,我们教育者就是需要通过施加教育影响来培养这种品质,开启学生追求真善美的心智。开启型婚育教育重点还在于开启人性的教育,减少大学生未婚先孕现象,大家一般认为教育应先从女性入手,其实这本身就是对平等教育,珍惜教育、尊重教育、理解教育的一种颠覆,两性的平等是爱的基础条件,一些生理知识的传授,心理教育的引导,往往没有提到男性在爱情中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只有教会男性懂得爱护、尊重、珍惜别人才是理性的爱情,所以大学生婚恋育教育中的人性教育也是亟待开拓的地带。

(三) 努力完善配套机制,满足在校已婚已育大学生的合理诉求

国家从2005年开放了在校大学生结婚的政策,但是在这十几年来,研究生、博士生中的结婚生育情况较多,专科、本科学生由于年纪小,无稳定经济来源等因素结婚生育的情况较少,虽然涉及人数不多,但是这一群体的诉求不容我们忽视。比如对于在校期间婚育的大学生,他们的心理建设是否有待加强,不合群、被视为异类的情况是否可以有效疏导。比如已婚已育在校生的育儿问题,我们是否可以为其提供弹性的课程、弹性的学制,以及所需的育儿知识,帮助其在继续学业的同时完成国家优生优育的任务,抚育好更加强壮的下一代。比如已婚大学生的住宿问题,如果夫妻在同一所学校的住宿管理,需要回归家庭的走读管理等,都是学生工作的敏感话题。再比如这些本就不牢固的小家庭,很可能因为一点点经济上的匮乏就走向破裂,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想要为已婚在校大学生提供一定的经济补助,就涉及到勤工俭学制度、学生资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生育保险制度等制度的细化完善。

在当前人口发展趋势的背景下,我们不得不转化教育理念,疏导好在校大学生的婚育需求,投入必要的人财物对这一群体的共性问题加强研究管理,构建好服务在校已婚已育大学生的配套机制,帮助其成长自身、养育后代。教育工作者只有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做好个性化育人服务,才能真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出堪当时代大任的新时代优秀青年。

案例点评

所选案例具有特殊性,案例分析结构完整,逻辑清晰,规范性良好。本案例围绕已婚育在校大学生心理辅导这一具有代表性、争议性的教育管理事件展开,细致详尽地归纳总结了工作过程中积极的经验与做法,通过从安抚情绪、增加信任、协调矛盾、角色适应、志存高远等方面工作入手,循序渐进地缓解了学生因“意外怀孕”事件带来的恐惧、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作者从整个过程全方位帮助学生走过人生低谷,对症下药,有效解决了造成心理困惑的根源问题。学生在作者的呵护帮助下,最终适应了学生、父亲、丈夫、儿子等人生角色,顺利完成人生蜕变。该案例是一篇针对焦点事件解决的创新型案例,对服务此类大学生群体的成长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标签:
责编:袁中江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