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描述
小C(化名),男,23岁,非常瘦弱,皮肤白皙,穿着整齐,眼睛很大,左腿有些残疾,走路左腿有点拐,大学三年级营销专业专科生。近一个月来,情绪低落,伴随焦虑、恐慌等现象,表现为:饮食睡眠不好,做事拖延,学习工作效率较低,人际交往无自信,当众表达会紧张,一想到工作便恐惧不安等。在班主任推荐下寻找心理老师做心理咨询。小C在预约单上写“想解决自己的拖延症”。
小C其他基本信息如下:
1. 成长经历:小C出生时早产,后发现左腿有些问题,3岁做过手术,目前走路左腿有点拐。长大之后,来访者陆续查资料、咨询医生以及拍片子,医生认为目前无法矫正,能恢复这样已经不错了。7岁时,弟弟出生,父亲曾说,对他没有多大期望,希望他能够像自己一样找到一份安稳的工作,小C觉得父亲的话是对他的不认可,是小看自己,父亲是在他身上复制另一个自己(主诉:父亲是兄弟中混的比较差的,大伯们能力都很强,而父亲是那个一直很努力,但发展不怎么好的人)。一直以来,父母的话都不怎么愿意听,或者听不进去。初中时,小C形容那时的生活是“炼狱一般的日子”,他认为当时班里70%以上的同学讨厌他,嘲笑他,甚至有同学在其床上尿尿,为此,他常晚上偷偷到外面或躲在被窝里哭。
2. 家庭情况:父母做生意,家庭经济状况尚可,父母关系一般,经常争吵,弟弟正在读高中,和父母、弟弟关系尚可。
3. 学习情况:学习成绩中上等,担任系部学生会部长一职。一直纠结于自身的身体状况是否适合所学专业。此时,班级大部分同学在外实习,小C因为报了专接本,正在学校上专接本的相关课程。
4. 社会交往:与班主任和各科老师的关系非常好。不管是男同学还是女同学,都能相处和睦;本学期与一位学姐A(学生会)在价值观上有差异、有冲突;不喜欢班长,觉得班长比较功利化,太看重荣誉。
5. 娱乐活动:大部分时间耗在图书馆,喜欢浏览网页,如知乎网,偶尔打游戏。
因素分析
1. 问题直接原因:小C虽然前来求助的问题是拖延,实则是小C进入大三,即将面临实习与就业,存在对未来工作的担忧,诱发内在对自己身体缺陷的羞愧感、对自我的不接纳,进而引发恐惧、担忧和紧张等情绪困扰。
2. 此案例问题的关键点:小C无法做到自我接纳,自我同一性未得到很好的建立;由于出生时的先天缺陷、父母对其期望值过低、小学阶段弟弟出生、青春期经历一些负性生活事件,小C形成自我评价过低,对自己不接纳等问题。一直以来,小C通过表现优秀、做个“好孩子”、迎合他人的需要来维护自尊,建构自我,而此时即将面临毕业实习,走入社会大环境,脱离熟悉的校园和人际环境,小C顿时失去生活的掌控感,自我不确定感加强,进而引发焦虑、抑郁等一系列的情绪反应。
3. 对问题表现的心理学理论分析:
(1)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根据个体在不同时期心理社会危机的特点,将人格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他认为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都存在着特定的心理危机。人格发展任务完成的成功则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发展的不成功则形成一定程度的“心理危机”。这个八个阶段分别是:①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②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③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④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⑤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⑥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⑦成年期(25~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⑧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按照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阶段,小C出生时身体的缺陷,是一种先天的不足,在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中,他会发现自我与他人的不一样,产生一种不如别人的心态。学龄期,弟弟出生,在爸妈的心目中自己是可以被取代的,加之父母对其期望值低,小C形成深深的自卑心理和羞愧心理。青春期,小C受到同学嘲笑、排挤和歧视,对同一性获得产生严重阻碍,进而导致小C无法从第5阶段“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顺利过渡到第6阶段,即成年早期。
(2)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个体需要尽力去完成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自我定义(“我是谁?”)和自我的重新定义(“我会变成谁?”)。而人的自我概念是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最主要的是通过与环境中所出现的生命中的重要人物的相互作用,逐渐就产生了自我概念,进而影响到他的具体行为。小C出生时便伴随先天缺陷,父母对他的期望值不高,在学校“像一个另类一样”遭到同学嘲笑和歧视,7岁时弟弟的出生,对他造成一定的压力。因此,童年时代的自我经历和体验、父母的态度以及同学的嘲讽,让他形成了不健康的自我概念:“我是不被认可的,我是没有价值的”。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可,为了证明自我的能力,小C在生活中积极扮演着一个好孩子角色,说话做事都尽可能地讨好他人,特别在意别人的评价,也无形中把自我定义依附于别人的评价,形成其自动化的人际相处模式和应对方式。
小C提到对于别人的请求从来不会拒绝,比如,暑假期间班主任让其帮忙做PPT,中午没有吃饭抓紧把文档弄好。很多同学经常会请他做事,为了获得同学的认可,他对同学的事情非常负责,最后导致自己精力不济而疲惫不堪,当自己受不了时,也拒绝了一些同学的要求,拒绝之后又内心不安,陷入新的烦恼之中,甚至不断给别人发信息道歉。通过自己的拼命努力,小C获得了班主任的认可,可当他做项目时,班主任特意安排一位学姐来帮他,小C认为这是对他的不认可。当与班主任商讨就业取向的时候,班主任不建议他从事营销,建议他找个稳定的、文书类的工作,小C再次体验到“不被认可”,这些经历进一步伤害了小C健康自我的形成,进一步产生无价值感与自我否定,进而引发他一系列的情绪困扰。从小到大,小C想要他人认可的努力,虽然帮助他走过很艰难的一段时光,但最终也对他健康自我的形成造成新的伤害。而即将面临的就业压力,对社会环境的无法掌控感,引发他对未来工作感到恐慌、焦虑。
处理流程
(一) 评估症状,开展心理咨询
接到班主任的推荐,立刻与小C取得联系,通过心理测试和访谈发现,小C的主导症状表现是轻度焦虑、轻度抑郁情绪,情绪反应在正常范围内,持续时间近一个月,不能自行缓解,但情绪反应在理智控制之下,始终能保持行为不失常态,基本维持正常生活、学习、社会交往,但效率下降,社会功能受损轻微,属于心理咨询的工作范围,与小C介绍心理咨询的设置,商定心理咨询时间。
(二) 挖掘资源,积极赋能
小C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对自我的认识和接纳上,无论是由于身体的先天缺陷而引发的对未来工作的焦虑和畏惧,还是自我评价过低,缺少自我主见、觉得不公平等,都是集中在小C纠结于自我的劣势,忽略自我资源的部分。心理咨询老师利用后现代短期焦点解决(SFBT)的理念和方法帮助小C,从自我认识、自信心、自我评价等方面开展工作,充分调动小C的资源和力量,促发小C自我赋能。面对身体的缺陷、生活和学业的烦恼,小C一直在努力学习、不断修正自我,心理咨询老师很欣赏小C幼小身躯中隐藏的巨大力量,并向他表达这种认可和欣赏。
(三) 同伴互助,点亮心灯
经过连续11次的心理咨询,创建让小C感到安全、自由、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氛围,引导小C看到自己惯常的人际模式和应对模式,帮助小C觉察内在情绪,面对当下的自我,以更实际的眼光看待自我,既能看到自己的优势,又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如何将咨询所得运用于实际生活,通过专业老师的引导,小C加入到学校的营销小分队,周末时间在校园内摆地摊,到校外进行营销实践,以往小C对这些实践活动退避三舍,他害怕面对别人的眼光,害怕自己因腿脚不方便,不敢骑电动车出去实践而受到同伴嘲笑。通过咨询,小C已然接纳了自己的不足,在同学热情的陪伴和主动的帮助下,不仅大方地抛头露面,还在同学的帮助下学会了骑电动车,最后作为营销小组的代表,在学校内当众介绍营销经验,总结营销成果,自我接纳能力得到很大提升。
(四) 多方联动,形成合力
学校的创业公园内有企业在招聘,通过班主任的介绍,小C在校内企业参加实习,适应求职和就业过程。同时,小C被老师邀请担任班主任助理,帮助管理和带领大一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小C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网页制作,并在网络平台找到兼职工作,提供课件制作等服务,因此给自己带来了丰厚的收入,自我价值感得到很大提升。最后,小C成功完成专接本的学业,情绪稳定,对未来有规划,自信心增强,对待自己的身体缺陷不再避而不谈,自我认可度提高,心理健康程度良好,凭借实力考入到家乡一家事业单位。
教育建议
(一) 身心发展困难学生的培育需要学校教育形成合力
学校教育需要重视身心发展存在困难的青少年,为其发展提供自由、包容的人际氛围,同时也要提供能推动其成长和发展的平台,本案例中的小C由于身体的先天缺陷,存在自我评价偏低,处事退缩等问题,而通过专业老师、班主任、心理咨询老师和同学的真诚接纳,利用学校的实践发展平台(营销小分队、校内企业等),小C对自己有了更加实际的看法,既看到不足,也看到优势,接纳不同面向的自己。逐渐走出阴霾,接纳自我,建立自信,在实践中勇于面对自我局限,获得成长的突破。
(二) 教育者需要带着发展和赋能的眼光与学生沟通
心理学研究认为,当一种安全和相互信任关系存在时,一种治疗的过程就会出现,而行为与人格上建设性的改变也会随之发生。而作为学校的教育者,如果能够与学生建立一种安全和相互信任的关系,帮助青少年学生稳定情绪,接纳自我的不接纳,发现自我资源,他就会更有勇气面对生活的挑战。
(三) 心理咨询有必要寻求专业督导的帮助
心理咨询持续4次结束时,心理咨询老师对小C改变甚微而显得有些急躁,心理咨询老师立刻想到了需要专业督导,在征得小C的同意后,参加心理咨询团体督导,寻求督导师的帮助,督导师和同行咨询师提供了更多专业化的视角,给予许多中肯的建议,增加了心理咨询老师对小C的深入理解和认识,增强了自我反思能力,继续学习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共情、理解等能力,做到和谐一致稳定。
(四) 面对学生的问题需要抽丝剥茧,看到本质
本案例中小C因为临近毕业产生一系列情绪问题,导致学习效率下降,在咨询预约单上写“想解决自己的拖延症”,如果教育者仅在“拖延”的行为层面来解决问题,往往难以真正解决问题。面对学生的诸多问题,教育者需要抽丝剥茧,看到学生各种“问题行为”背后的情绪、观点、期待、渴望、甚至是自我价值感层面,真正共情学生、理解学生、看到学生的渴望、帮助其提升自我价值感。
案例点评
所选案例具有代表性,案例分析结构完整,逻辑清晰,事实清楚,分析到位,规范性良好。该案例是一名有身体缺陷的大专生面临就业而引发自我认识、自我接纳问题的呈现,并直接产生焦虑等情绪困扰。学校心理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运用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技术和人本主义理念处理其自我认识、自我接纳方面存在的问题,协助来访者处理焦虑、畏惧和自卑情绪。通过专业老师、班主任和同学们的真诚接纳,利用学校的实践发展平台形成教育合力,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最后,根据这一案例工作,作者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教育建议,具有示范和推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