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以情化人助力“网瘾”学生成长
2022-04-18 21:53:00  作者:张恒  
1
听新闻

信息描述

自开学以来,年级辅导员为能在第一时间预防学院“网瘾少年”的产生,规定学生晚上在宿舍里在10:30之后不允许玩电脑游戏,如需敲代码、完成作业需轻声,否则一经发现即通知家长,并与家长协商处理办法。

小C,男,江苏人,系某高校大一学生。该生身形偏瘦,面部表情不多,性格有些内向,与人交流时不敢看别人的眼睛,与舍友相处较融洽。入校时曾一度积极表现,但开始上课后便逐渐出现上课迟到、与舍友相谈时间减少等情况。喜欢动漫手办,并多次用生活费买一些限量手办。家庭条件一般,非独生子。父母均为高中老师,在中学时代对小C的要求比较严格,第一次高考成绩不理想便遵从父母的意见选择了复读。复读期间,父母对其要求更加严格,批评次数远远大于表扬次数,后考入当前大学。

在辅导员查寝过程中,曾两次被发现在晚上10:30后打游戏。第一次被发现打游戏时,是在10月中旬,使用的是同宿舍同学的电脑。被发现翌日,小C同学便到辅导员办公室认错,并写了一份保证书,自述因中学时代被父母管教过严,在上大学后脱离父母的管教后,便觉得很是轻松,没能很好地控制自己。辅导员因其态度诚恳、同宿舍同学作证,加之他玩的是另外一位同学电脑,便对其进行口头教育后,警示其看其日后表现再做决定是否与其父母联系。

12月初,在查寝过程中,辅导员再次发现其在晚上10:30后玩游戏。经与小C舍友、小C班上的班长等同学的了解和其自述,小C近日玩游戏的频率明显增多。在第一次被发现后的几周内,小C很是听话,没有怎么接触电脑游戏。但好景不长,其因学业需要买了电脑。但买回电脑后,小C又逐渐对游戏产生了兴趣,玩游戏的次数越来越多,时间越来越长,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到了自己的休息和学习。

因素分析

此案例反映的是学风建设中学生学习动机缺乏,沉迷网络的问题。具体而言:

(一) 学生自身性格不完善

性格是非智力因素中的核心因素,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性格是在个体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尤其受后天的环境影响较深。因此,小C目前所存在的意志力不强、偏内向、低自尊水平或自卑等问题,大都和其成长环境有关。因此在游戏里其获得了一定的自信感后,便逐渐沉溺其中。

(二) 学生成长环境不健康

家庭对于一个学生的影响是极大的,学生的一些性格特征、能力水平、待人之道大都是在家庭的熏陶下发展起来的。父母对小C的严格要求,让小C逐渐丧失了自信,在现实生活中没有自己的目标。因此,在脱离了父母管控范围后,小C一度表现得很积极,想尝试去掌握自己的生活。但由于一些技能的缺乏和自身性格的不完善,导致自控能力较弱、时间管理观念淡薄,从而管不住自己玩游戏的时间,逐渐沉迷其中。

(三) 学生学习目标不清晰

麦克斯威尔·马尔茨曾在其著作《心理控制术》中提到,人的心里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人的精力就会虚耗。而大学所要修读的课程门类繁多,学习内容和形式与中学差异较大、课余生活丰富多彩,所以完全凭借一时热情,很难有效地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小C在中学时代,目标很明确:考上一所大学。加之在父母的高要求标准下,其学习成绩一直不错。但在上了大学后,大学生活的多姿多彩让其对学习放松了警惕;学习目标也变得模糊起来。学习动机逐渐丧失,又加重了他对学习的厌恶感,进而转向网络游戏。

(四) 学生学习方法不适当

相较于基础教育阶段,大学学习与其有着明显的不同,若学生在一开始没有充分认识到大学阶段学习的特点、没有及时转换学习方法,很容易就出现学习适应不良、学习效率低下等问题。小C入学后,对本专业了解不深,在学习时还是沿用中学时代的学习方法,导致在课上跟不上老师的节奏,常常出现脱节状态。而加上性格原因,羞于课后向老师请教,学习上不懂的问题越来越多,上课听不懂的知识点日渐增多,逐渐丧失了对学习的热情。

问题关键点

1. 如何利用专业教育激发小C的学习兴趣,降低其玩游戏的频率,将其重心逐渐转到学习上来;

2. 如何通过新生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活动帮助小C提升自我控制能力,主动适应大学生活;

3. 如何引导小C树立正确的时间统筹观念,科学规划大学生活。

处理流程

(一) 无条件积极关注,以学习效果反作用其学习动机

其实在发现小C第一次玩游戏后,辅导员就关注他。每次晚上查寝必去其宿舍,询问其近况如何。无论其反映的什么问题都会认真倾听,并给予解答。在第二次被发现之前,其曾到办公室询问关于高数学习的事情。辅导员很耐心地听他讲述心里的疑惑,并请教了其直系学长学姐和有关经验的辅导员老师,给其解释了学习高数的重要性。针对本次被发现玩游戏的情况,小C自述入学后逐渐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之前高中努力学习是为了考一所理想大学,但进了大学后却丧失了学习的动力。鉴于此,辅导员表达了对其目前状态的理解,并就具体实例向其说明上课听不进去、一拿起书就烦、学习无目标等,都是学习动机缺乏的表现;针对其不懂自己为何会出现网络游戏沉迷情况,对其做出解释:结合小C自身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人际交往上存在一定问题,在玩游戏时因操作流利、等级较高会收获游戏伙伴的肯定和崇拜,进而得到一定的成就感、提升自信心,故而玩游戏的时间会不断失控。这是躲避现实的一种方式,也会因在现实中得不到在游戏里的成就感,所以玩游戏的时间会慢慢延长,最后发展成网络游戏沉迷。

但同时他身上还存在许多优点,如每次上课都会第一时间赶到教室,未出现迟到早退现象;空暇时间,会通过观看专业相关的技术性视频,提高专业知识的理解度;为人仗义,做事认真。这些都是帮小C在现实中找到存在感的有效事实依据。因此,在肯定小C优点的同时,与其一起制定了有一定操作性的学习计划。同时安排其多参加专业相关的专业研讨活动,和班主任、专业课老师积极沟通,与班级学习更为自觉的学生结对,督促其完成学业。

此外,对于他反映的问题辅导员都给予积极关注,并及时将任课老师对其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向其反馈,以学习效果反作用于其学习动机,以激发小C的学习兴趣,降低玩游戏的频率。

(二) 多层面深入了解,以延迟满足机制训练自控能力

为能全面了解小C的情况,对其进行有效引导,事后辅导员与其父母取得了联系。据其父母讲述,在中学时代对小C的管教确实偏严格了一些。去年因高考成绩很不理想小C就被其父母重新选择了一所高中去复读。在复读的一年里,对其管教更加严格,进而导致其考进氛围较为松散的大学后,问题逐一暴露出来。据其班长反馈,小C在入学时表现还很积极,慢慢地就出现了作业拖拉、游戏时间增多等问题。在事后,小C虽会在宿舍懊悔自己的游戏时间过长,但游戏一旦开局小C就控制不住了。

小C的种种表现表明,其已陷入了“道德许可”效应当中。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C在玩游戏前认为自己学习了一段时间,玩游戏只是用来放松,所以这并没有什么不合适。但长此以往,因在游戏里能获得自尊感,导致游戏的时间逐渐增多、学习的时间逐渐减少,以放松为由“纵容”自己玩游戏的时间。因此,辅导员与其做了一个约定,用每天学习的时长来换取游戏时间。每周若学习时长达到较高数值或在周一至周五期间游戏时间很少,周末时可额外增加游戏时间。具体由同宿舍的班长进行监督。

(三) 全方位扎实跟进,引导其科学规划大学生活

针对其出现深夜玩电脑现象,结合其父母、同学反映的情况,辅导员对其采取了跟进式关注。每周不定期地询问其近况,关心其生活,并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在公共课学习上,会为其解释公共课安排的初衷及需注意的事项,帮助其正确认识大学里的每一门课程,并与其任课老师取得联系,实现协同育人;针对其学习无目标、未来没方向等问题,指导其完成职业兴趣和能力倾向测试,帮助其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和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推荐其参加以时间管理、新生适应等为主题的心理讲座,并和其一起依据四象限法则、便签法等合理规划其时间,引导其科学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逐渐地从网络游戏中回归现实生活。

从整体上看,小C同学的情况在整个年级中也不是个例,因此学院结合这类同学的共性,把他们组成一个同质团体。组织他们参与时间管理、提升自信、增强学习动机等相关主题的团辅活动和讲座;同时鼓励他们科学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细化目标、分步执行,每天坚持做好一件小事,这也是从心理层面使他们的意志行为逐步强化为意志习惯,再慢慢固化为一种意志品质,进而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特征。

教育建议

(一) 以情化人,积极关注,点燃学生的希望之火

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应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精神核心,凡是学会以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处理办法。对其所提出的问题、想法给予无条件的积极关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辅导员老师对其的重视与关怀,关爱学生的成长需求,及时解决学生的疑惑。

(二) 家校联手,不断创新,引燃学生的成长之火

在大学的管理中,家庭教育往往是我们在学生日常管理中容易忽视的一环。因此,在处理学生事情时应及时与家长联系,向家长了解学生的成长发展历程,深入揣摩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创新工作方法,进而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及时传达学生在校的日常表现,并与家长协商解决学生问题的办法,取得家长一方的支持和帮助,形成家校联动。同时,及时将处理学生的过程和结果向学院、学校领导汇报,并将学生的一些问题及时与任课老师沟通,与专业课老师一起谋划,共同为学生的成长成才与发展谋出路,真正做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

(三) 有效跟进,因时而新,阻燃学生的问题之火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要真正做到三深入:深入课堂、深入宿舍、深入学生活动。当发现学生出现问题端倪之后,辅导员应积极主动地跟进,定期关注该生的生活、学习近况,多方面、多角度地去了解其思想动态,并以其能接受的方式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其关切的问题入手,结合当下流行的段子、网络用语打开学生的话题,认真倾听,对于其提出的问题进行有效跟进、及时解决,将学生预期会产生的问题扼杀在摇篮之中。

案例点评

所选案例具有代表性,案例分析结构完整,逻辑清晰,事实清楚,分析到位,规范性良好。该案例反映了当下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沉迷网络、荒废学业问题,案例中的小C由于身性格不完善、成长环境不健康、学习目标不清晰、学习方法不适当等多方面因素陷入了学业焦虑。针对这一情况,辅导员利用心理学的一些教育方法,对学生无条件关注、训练其自控能力和引导其科学规划大学生活,同时借助家庭、任课老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多方力量,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逐渐将重心转移到学习上来。最后,根据这一案例工作,作者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教育建议,具有示范和推广意义。

标签:
责编:袁中江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