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不信春风唤不回
2022-04-18 21:53:00  作者:吕峰  
1
听新闻

信息描述

学生小G,性格内向,平时独来独往,特别用功、上进、做事也非常认真的男孩。虽然小G来自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但是从小学到高中,小G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而且在班级里一直担任主要学生干部,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是同学身边的好榜样,也是父母心中的骄傲。只是由于高考发挥失常,未能进入顶尖高校,但在小G内心,他却不甘平庸,有着高远的目标与追求。

刚跨入大学,小G成功当选班级的学习委员,同时,还担任了宿舍的舍长。整个大一第一学期,无论是担任学习委员,还是担任宿舍舍长,小G都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小G的宿舍一直受到宿舍管理老师的表扬,每次检查都是星级宿舍。小G的学习成绩非常优秀,大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专业年级共191人,小G排到第14名。小G担任学习委员的班级课程积欠学生比例为3%,在整个年级也是情况比较好的。但是,从寒假开始,小G就总是觉得周围的人都在监视他、议论他,心里觉得非常累。第二学期开学后,小G的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小G感到学习再也打不起精神来了。于是,小G开始有了自我否定的意识,对工作和学习失去了当初的热情,虽然坚持每堂课都到教室,但听课效率已经大打折扣,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因素分析

1. 逃避社交:脱离朋友

小G同学平时在学校都是独来独往,不和其他同学(包括室友)来往,俨然一个“独行侠”。白天有课时当然联系不上,没课时也是独自自习,手机关机。综合来看,小G同学脱离朋友,逃避社交,长此以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2. 表达异常:表达奇怪的想法,听到、看到其他人没有听见或者看见的事物,冒出被监视、被迫害的念头。

处理流程

通过平时的接触,我对小G的情况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为了对他有更多的了解,一方面,我和小G的班主任聊天交流以更为全面地了解小G;另一方面,我找小G宿舍的同学了解情况,结果发现小G和同学之间较少沟通交流,平时喜欢独来独往,基本是一个“独行侠”。了解了这些情况后,我和班主任专门在小G的宿舍与他进行了一次长谈。经过这次谈话,小G表示心里好受多了。见小G精神状态有了一定的好转,我们也就离开了小G的宿舍。但是,我悬着的一颗心并未彻底放下。

从小G的宿舍回到办公室,我开始查阅他进校时的心理健康普测情况。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中心反馈到学院的普测结果中并没有出现小G的名字,这有可能是因为人的心理状态是处于变化中的,是波动的,就算测试者认真做题,也是反映被测者小G当时当刻的心理状态;当然,这也有可能是小G规避了相关的真实答案。

我开始发自内心地仔细观察小G的举止行为。当看到昔日非常勤奋、认真的小G变得痛苦不堪,眼神里总是流露出困惑、怀疑、不信任的神情时,我决定走进他的心理世界,尽我所能去帮助他。小G的这些异常表达让我有一种不太好的预感——此前,小G因为贫困生没有获批而提出异议,他的言辞中就透露着非常浓厚的偏激味道。从那时起,我就相对留意这位同学。然而,当时只是感觉这位同学比较偏激,总是把社会想得过于黑暗。但是,小G这一次已经出现了比较明显的言语、行为的异常,他的呆滞的目光、茫然的表情以及过度的自我保护都让我初步判断他的认知已经越过了理性范畴。根据“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原则”,小G坚信他看到有人在监视他,听到有人在议论他,而事实上,这样的情况并不存在,小G明显产生了幻觉——他的精神活动发生异常了。

第二天发生的事情进一步验证了我的判断。我们正在召开辅导员会议的时候,有位任课老师进来和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汇报,说上课时发现有位同学状况不太对劲,而这位同学正是小G。这一次,副书记说这位同学可能已经有了精神分裂的倾向。面对此情此景,我利用中午的休息时间,再次找小G的同宿舍同学更进一步地了解情况;同时,积极联系家长到校以会商解决方案。

家长在接到我的电话后一口答应第二天一早就坐火车来学校解决小G的问题,但是到了第二天,家长却又突然变卦,说家中遭遇突发状况,无法来学校了,而小G也拒绝去市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咨询。

此时,我们都知道,如果真是精神分裂,那耽搁一秒就多一秒的危险。我们查阅小G的档案,但是小G留下的家庭电话号码已是空号;我们按照小G家长提供的一个老乡的信息遍寻小G的这位老乡,结果也是没有音讯,唯一一位符合条件的却说不认识小G。这时我们真的可以说是无计可施了。这时,我们通过114查号台查询到当地的村委会电话,打过去却又是空号。万般无奈下,我们又通过114查号台查询到当地的派出所电话。结果,通过当地派出所民警的思想工作,家长终于答应来校了。

第二天下午,家长来到学校,经过我们和家长的单独交谈,得知小G家长忙于水果生意,一来一回耽误不少时间,影响生意,觉得损失太多。另外,他觉得自己的孩子很正常,就算真的有什么问题,也不想让邻居知道孩子的疾病,以免影响孩子将来找对象成家。我们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释,让他领会到辛苦赚钱本来也是为了孩子,不把孩子的病看好,钱赚得再多也没有意义。至于经济上的损失,我们会给予一定补助。孩子生病已是事实,一味逃避并不能解决问题;担心邻居知道对孩子成家会有影响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如果不去治疗孩子的病情会更加恶化,到那时不想让邻居知道都很困难了。只要我们一起努力保护好孩子的隐私,别人是不会知道他的病情的。如果能够彻底康复,就更不需要有这样的担心了。

经过我们和小G家长的长时间的会商讨论之后,家长和小G终于答应去市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咨询了。在心理咨询中心,一开始小G也不是非常配合检查工作,我们反复做思想工作,中午还和小G父子一起吃饭,吃完饭后又和小G聊天,在聊天的过程中不断地渗透,最终,小G同意了最后一项检查。检查的结果果然是小G已经处于精神分裂症早期。考虑到该心理疾病的特殊性,我们再一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小G最终同意和父亲一起回家休养两周。

经过两周的休养、调理,小G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所改变。重回校园后,一方面我们督促小G按时服药按时复检;另一方面,我们也带着小G和学校卫生科签署了相关协议。经过相关治疗,小G目前情况想对稳定。我们期待着小G能够早日走出心理疾病的折磨。当然,由于精神分裂症这类疾病的治愈难度很大,复发的可能性较高,仍然需要我们对小G同学作出充满温情的人道主义的安排:在安全可控的范围内鼓励小G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及时了解小G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并尽力帮助解决,让他更多地感受到世界的温暖——小G看病、休息期间落下的课,我们请学校的任课老师进行一对一辅导,并关照任课老师注意对他心理上的关怀;同时,针对他的实际家庭经济状况,我们也为他申请了临时困难补助。此外,对小G隐私的保护是对他最大的保护,我们也将小G的病情严格控制在最小范围以保证小G能够得到更好的治疗、康复效果。

教育建议

当前很多大学生正承载着包括学业发展、择业就业、人际关系、恋爱情感、经济困境等问题带来的压力。并且有少数大学生由于这些压力长时间的积压得不到缓解而引发心理疾病。还有大学生因心理健康问题引发心理危机,致使校园自残、自杀、暴力伤人、杀人等事件时有发生。大学生心理疾病已成为影响校园和谐稳定的一大隐患。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更加感觉到,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心理异常的学生时要学会观察,充满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并注重联合学生家长协同处理好相关学生的问题,同时还要学会挖掘各种资源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对于心理异常的学生,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辅导员善于做思想工作的优势,耐心细致地和相关学生做过细的沟通交流;另一方面,如果确实涉及到心理疾病专业方面的问题,一定要尽可能征得学生家长的同意,和学生家长一起陪同学生及早去正规的心理咨询机构做好咨询、治疗工作。千万不能将有心理异常情况的学生藏着掖着,遇到矛盾绕道走,否则很有可能带来非常麻烦的后果,影响校园的和谐稳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具体而言,本案例的处理或可提供以下教育建议:

(一) 深入了解学生,掌握存在问题

在平时的工作中,辅导员一定要深入了解学生。每个学生的问题背后都隐藏着复杂的家庭因素和心理因素。作为辅导员,一定要炼就一双明察秋毫的火眼金睛,注意到学生的细微变化,这样才能迅速精准地掌握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应对,让学生能够成长得更好。

心理问题是困扰大学生的常见问题,诱发的原因可能也千差万别。通过深入了解,细致观察,通过多种途径去了解学生,方能发现问题,通过不懈的努力去化解危机,做到防微杜渐。发现问题固然重要,但是挖掘心理问题背后的原因更加重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经过和小G父亲的交谈以及翻阅小G本人档案得知,小G的父亲靠卖水果养家,家庭经济比较贫困,小G第一年高考没有考取。贫困的家庭背景和两次高考才得到的读大学机会让小G变得特别自尊敏感,也特别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考上大学后,小G沿袭了高中的生活方式——拼命读书,也不善于与人交往,自我施加的繁重学业压力和不够融洽的人际关系在小G的心理问题中起了很大的诱发作用。

(二) 借助朋辈力量,开展自我教育

由于心理异常的学生正面干预往往会刺激到当事人,容易适得其反,所以,辅导员直接介入可能会使问题的解决更加困难和棘手。但是,如果没有及时的干预,当事人又可能会产生各种危机。因此,对于心理异常的学生,要善于借助朋辈力量,比如,通过班团干部、寝室长、室友等,尽量在当事人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予以陪伴,减少危机事件的出现。当然,借助朋辈力量,必须严格筛选合适的学生骨干组建帮扶小组,关心和帮助患病学生,并能及时将患病学生的病情进行反馈。

(三) 加强家校互动,形成育人合力

心理危机干预功在平时,要力争做到“绵绵发力,久久为功”。如果家校互动不够,家长不能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一旦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突然告知家长,家长可能一时难以接受,后续的评估、诊断、治疗也将很难进行。因此,做好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一定要加强家校互动,形成育人合力。在合力的推动下,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或能进展得更加顺利。

(四) 找准问题关键,做到对症下药

做好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一定要找准问题关键。本案例中的小G同学最终诊断为精神分裂症,需要进行对症治疗,这正是解决该案例的关键点。如果将其当做思想问题加以解决,只会贻误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从而可能导致危机的发生。

(五) 坚决依法干预,切忌“随心所欲”

高校学生基本上都来自于五湖四海。一旦出现心理危机,学校应该特别注意依法干预。如果要对相关学生进行评估、诊断、治疗,必须严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相关规定,一定要征得相关学生监护人的同意,而不能在未经监护人同意的情况下,擅自将相关学生送往精神医疗机构。本案例中,万幸的是,经过反复工作,家长最终来校且同意将学生送往医院诊治。但是,现实中也存在一些家长拒绝将孩子送往医院治疗的情况,这时,可以先尝试通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向家长做好解释工作,如果家长仍然拒绝且学生出现自伤或者伤人情况,为了保护学生和他人,必须先行将学生送医,在专业医师诊断后将诊断结果告知家长,要求家长配合处理学生问题。

(六) 做好集体教育,正确认识困扰

大学生群体中精神疾病的突发已经不是一个新鲜事物,这既影响大学生个人的学业和生活,也对辅导员的管理和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挑战,需要我们更加谨慎处理。鉴于目前各高校精神疾病多发的实际情况,加强集体性心理教育不容忽视、迫在眉睫,此案例对我们开展日常心理活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困扰也有一定启示。具体而言,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心理游戏,让学生在心理游戏中由浅入深地感悟心理知识,认识到心理困扰的存在是正常的,并不可怕,关键是用科学的态度去对待;可以将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案例(失恋、学习问题、贫困、自卑等等),排成感受性强的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小品、话剧等,让学生在体验式心理教育中感知心理困扰,进而学会寻求支持系统,解决心理困扰;可以在大学生中分发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手册,让学生遭遇心理困扰时能够有打开千千心结的“急救箱”。此外,还要辩证看待心理测量的结果,心理测量的科学性不容忽视,但是被测者也有可能有反侦察能力,答题时逃避问题(隐私),或者,有的被测者并不能确定自己的问题、想法、感受与提问之间的匹配,就有可能造成心理测量的结果失真。所以,在集体心理教育中,心理测量是辅助工具,要结合实际情况使用,既不能因为结果无异常而高枕无忧,也不能看到异常结果就给被测者贴上心理不健康的标签。

案例点评

所选案例具有代表性,案例分析结构完整,逻辑清晰,事实清楚,规范性良好,真诚有温度。该案例中的小G由于种种原因自我施加了过重学业压力,加之其不够融洽的人际关系,引发了心理危机,具体表现为:感觉自己“被监视”“被议论”,逐渐产生自我否定意识,对一切都失去当初的热情。针对这一情况,辅导员反应及时、应对果断,用春风化雨般的耐心与温暖防止了小G情况的进一步恶化,高度体现了高校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与温度。最后,根据这一案例工作,作者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教育建议,具有示范和推广意义。

标签:
责编:袁中江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