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学习并不比高中容易,学习生活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学习任务、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方面。学习任务上,大学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场所,大学生既要学习基础知识,又要掌握专门技能。学习内容上,大学生不仅要学习经典的、基础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学习最新的科研成果,学习内容多、任务重、范围广、要求高。学习方式上,大学学习强调自主、研究性学习,课堂讲授的时间相对较少,大学生自主安排自习、钻研学问的时间较多,要求独立思考、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为了应对学习环境的改变,同学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准备。一是尽快熟悉学习环境。在入学之初,要迅速熟悉学校的教学及辅助设施,积极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二是树立新的学习观念。在大学,同学们的首要任务是学会学习和思考,并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三是调整学习方法,结合自身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了解大学的课程设置、成绩考核方法。四是及时确立新的学习目标。目标要明确而具体,难易程度适当,设置要切合实际。
加强自我管理,树立规则意识
大学生活的另一个重要变化是管理制度的变化,大学更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大学期间的许多活动都由大学生自己组织,但自己组织活动并不意味着完全的自由。一些同学认为自己的学习和行为表现好不好是个人的事,不关学校和他人的事,甚至错误地认为大学的规章制度太严、太细,限制了他们的自由。有的同学怀有抵触情绪,心生怨气或烦恼;有的同学不以为然,一旦因触犯校规校纪而受到处分或退学时,悔之晚矣。几乎每所高校都有大学生因为违反校规而被处分,甚至被开除学籍,而这些同学中绝大部分人是对校规不太清楚或是不以为然的。
因此,在进入大学后,同学们要注意增强规则意识,要做到第一时间学习、理解大学管理规则的内容和意义,自觉遵守大学新规则,在大学管理规则允许的前提下发展自己的个性和潜力。
学会人际交往,让友谊的小船划起来
丰富且健康的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正常学习生活的需要,是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重中之重,也是形成大学生健全个性的基本途径,影响着大学生融入社会的过程及结果。因此,进入大学前,预先掌握和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艺术,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尤为重要。美国心理学家奥伯特·麦拉比安认为人的印象形成是这样分配的:55%取决于外表,包括服装、个人面貌、体形、发色等;38%取决于个人表现,包括语气、语调、手势、站姿、动作、坐姿等;只有7%才是此人在与别人沟通过程中所想要表达的内容。根据这个理论,同学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自己人际交往的能力。
第一,优化个人形象。亚里士多德曾指出:“美丽比一封介绍信更具有推荐力。”大学生设计自我形象时要做到自然、大方、端庄,比如穿着干净整洁、发型自然、化妆适度、服饰与场合相协调。
第二,善用肢体语言。举手投足表意,眉目音容传情。肢体语言层面的表达,能够传递出个人潜意识状态的心理活动。恰当的眼神、亲切的微笑、合适的表情、得体的手势、正确的体姿都会增进大学生在交往对方心目中的好感,塑造生动的形象,激发对方与你交往的热情。
第三,把握好人际交往距离。美国空间关系学之父、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在《无声的语言》一书中,将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分为四类,即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共距离。亲密距离:约0~45厘米,依赖触摸觉,视觉、听觉退居其次,适用于亲人或很亲近的朋友。当无权进入亲密距离的人闯入这个范围时,会令人不安。个人距离:约45厘米~120厘米,适合手拉手或亲密交谈,又不触犯对方的空间,适合朋友之间。社交距离:约120厘米~365厘米,主要依靠视觉、听觉,适用的场合为正式社交活动或外交会谈。公共距离:约365厘米~610厘米以上,依赖听觉,需提高音量,适合演讲,不适合人际沟通。在大学校园的不同场合使用不同的人际交往距离,会对人际关系的建立有积极影响。
大学生活伊始,角色和环境的变化是影响大学生适应的主要因素,希望各位同学能做好心理准备,缩短适应期,进入新的生活环境后尽快完成角色转换,全面提升自身心理素质,在实现幸福成功人生的新起点上,扬帆起航!
蒋志超,南通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团委副书记,国家二级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助理心理师,江苏省大学生心理热线志愿者。
赵霞,南通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主任,国家二级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江苏省教育科技工会心理热线、江苏省大学生心理热线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