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记者 李 刚)“王杰的枪我们扛,王杰的歌我们唱,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一心为革命,永远跟着党……”这首雄壮嘹亮的歌曲,历经50多年至今仍在传唱。
1967年始建,位于邳州市的王杰烈士陵园经过多次整修扩建,如今松柏苍翠、亭墓相映。走进陵园,一座灰白色调的王杰烈士纪念馆进入眼帘,园内还有牺牲地纪念亭、纪念广场、烈士墓、刻有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的题词墙等。今年6月19日,王杰烈士陵园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共产党员王杰是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纪念馆内全景式介绍了他生前学校生活、军营经历、读书劳动的情景,还有绽放着生命火花的王杰日记。
展馆入口,一座栩栩如生的雕像是参观者驻足留影最多的地方。炸药包爆炸瞬间,身着军服的王杰纵身一跃,扑向炸点,英勇坚定的神色被永远定格。
现代声光电技术还原了当时的场景:1965年7月14日7时30分左右,王杰带领一个民兵班的战士和人武干部一起来到运河边的训练场。做好示范后,王杰向围成一圈的12人讲解炸药包的操作方法及要领。
意外突然发生:拉火装置失控,发生自燃,埋设炸药包的土层里冒出白烟,火星喷溅。不容多想,王杰大喊:“快闪开!”同时纵身一跃,扑向炸药包。“轰”的一声巨响,年仅23岁的王杰,用自己的粉身碎骨拯救了在场12个人的生命。
“共产党员就是不怕死。”共产党员、幸存者之一周士忠这样追忆烈士。王杰牺牲后,当地在整理烈士遗物时,发现了厚厚的一本写于1963年至1965年的日记。展馆中央,精选段落被投影在一块展开的“书”上:“是共产党员哪能不视死如归,做革命军人岂能管个人安危。我们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大无畏的人。”《王杰日记》正式出版后,各地新华书店门前排起了长龙。从此,响亮的名字开始在华夏大地传颂,“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自此穿越时空,历久弥新。
英雄无愧天地,浩气永存人间。转角下楼,当地专门辟建了廉政教育馆。共产党员王杰在日记中记叙的“在荣誉面前不伸手,在物质面前不伸手,在待遇面前不伸手”的“三不伸手”格言,被高高挂在入口处,提醒着每一个前来参观的党员干部,时刻牢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步出纪念馆,移步至位于正门左侧的烈士牺牲处,在原炸点上,陵园始建时就建有一座凉亭式建筑。不同于普通凉亭,它共有12根红色立柱,每根立柱后,仿佛站着一位获救的民兵——“活着的王杰”李彦清、“育种专家”郭文武、“马庄矿先进”周士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