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记者 浦敏琦)无锡市新吴区梅村街道,坐落着一幢江南民居风貌的两层小楼,这就是新四军江抗东进纪念馆。进入暑假,纪念馆的访客络绎不绝,许多学生慕名前来。珍贵的文物、图片和视频,让参观者体会抗战英烈的爱国情怀,感悟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纪念馆之所以建在梅村,因为梅村是江抗东进的第一个落脚点和前进基地。”梅村街道原文化站副站长张金龙介绍,江抗东进是新四军历史上的光辉一页。纪念馆生动展示了江抗那段艰难而辉煌的奋斗历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
1939年5月,为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新四军“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叶飞率领新四军第六团,用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番号,挺进苏南东路,抵达无锡梅村,拉开了苏南抗战序幕。
血战黄土塘,这是江抗东进征途中与日军打的第一场胜仗。1939年5月30日,由江抗二路司令员吴焜率领的主力一部,在黄土塘与下乡扫荡的日军遭遇。双方激战半天,日寇依靠装备优势,不断凶猛扑来。我方增援部队赶来迅速进入阵地,9挺机关枪一齐开火,其中有一挺苏式转盘机枪,火力特别猛,打得敌人抬不起头。直至傍晚,日寇被击毙30多人。江抗首战告捷,极大地鼓舞了无锡人民的抗日斗志。
馆内陈列的水壶、医药箱,以及送情报用的菜篮、鱼篓子,无不在诉说着艰苦的战斗岁月。那时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睡的没脚床,喝的青菜汤,生的革命虫,长的癞疥疮。”当时在宿营地,江抗部队向老乡借来稻草,铺在地上,和衣而卧。开饭时,汤里没有油水,只有青菜叶子浮在锅里。因为条件太苦,每个人身上都长了虱子、疥疮。但大家毫不抱怨,更没有丧失对未来的信心。江抗东进近5个月,部队从东进时的1000余人发展到5000余人,开创了无锡地区乃至苏南抗战的新局面。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有很多亮点,其中包括新四军铁军精神。” 中国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常浩如认为,江抗精神的突出特征包括听党指挥、敢于担当、创新发展、军民团结等。江抗能够诞生,并在苏南这一块地方开辟根据地,首先就是因为听从党的指挥,坚决执行中央向东挺进的决定。当时开辟东路根据地,有重重阻力。陈毅和叶飞等人经过深入交流,明确表示愿意承担责任,这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的担当精神。江抗军驻守的地方面临着经济困难、武器装备差、人员少等不利因素,此时灵活地打出一个旗号,就是以地方武装——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三路的名义进行抗战,解决了生存和发展问题,这是创新精神的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看到了新四军代表人民利益,纷纷给予大力支持,使得江抗在夜袭浒墅关等战斗中狠狠打击了敌人,这体现了军民团结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