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是全国助残日,为倡导残健融合发展,共同传承红色基因,金陵图书馆特邀南京地方文史学者孙仁和担任讲解员,带领14名图书馆小读者走进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进行红色地标打卡。孩子们通过珍贵文物的参观和学习,感悟革命家的光辉风范,了解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
“诗游南京,文览金陵”特别活动
何浩然聆听讲解
其中,有一个特别的孩子。他走在队伍的末端,时而皱眉、时而停步,认真聆听耳机里老师的讲解。经了解,他叫何浩然,今年10岁,是一位先天性视力障碍者。
何浩然在纪念馆留影
“妈妈,这张法币是什么颜色呀?”在一张法币前,他停下了脚步。在耳机的讲述和妈妈的描绘中,有周恩来亲笔签名的法币在他的脑海中清晰起来,周恩来对年轻一代的指引也鼓舞着他。
再往前走,有一个瓶身印有八仙过海图案的瓷花瓶,驻足于花瓶前,何浩然隔着展厅的玻璃“抚摸”花瓶,好似在和花瓶对话。“老师说这个花瓶的图案特别美,我心中有了它大致的样子呢。”
小读者参观纪念馆
在参观中,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停在汽车间的一辆别尔克小轿车。“妈妈,这个车现在还能开吗?要从哪开出去啊?”他抛出了一个个问题。
当老师的讲解声在耳机里响起时,他立即停止了提问,用心聆听这段故事。
1946年5月3日,中共代表团由重庆迁来南京,为了满足出行需要,并摆脱国民党特务的“监视”,中共代表团从上海买来了这辆小轿车。周恩来、董必武等人多次乘坐这辆小轿车与国民党代表和平谈判,拜访民主人士、护送地下党员到安全地带,还在车中秘密会见重要人物。
何浩然的红色地标打卡纪念证书
“这辆车在当时真的太重要了,没有它,他们的工作肯定很难开展。”何浩然感慨道。听完讲解,何浩然在妈妈的协助下,使用中国江苏网、新江苏客户端制作的“行进中国 我心向党”打卡红色地标UGC互动产品线上打卡,记录这一时刻。
“今天看他听得这么认真,觉得没白来一趟,还能线上打卡,也是记录了他的成长,作为家长,我们很喜欢这种方式。”何浩然妈妈说。
参观后的诗歌鉴赏课
参观完后,孙仁和给孩子们上了一堂特殊的诗歌鉴赏课,学习了和这段历史相关的诗歌。“参观完纪念馆再读诗,会加深他们的理解,帮助他们感悟诗歌中的精神。”孙仁和说。
诗歌鉴赏课上,孩子认真做笔记
“昭苏万物春风里,更有笋尖出土忙。”10岁的杨可萱最喜欢董必武《病中见窗外竹感赋》一诗中的这一句。“孙老师说这两句写出了竹子在春风吹拂下的蓬勃生机,有很多深刻的含义。回家后我要再查查资料,深入了解这首诗。”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周永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