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百件馆藏 百年芳华丨57张照片,见证一个村庄的变迁
2021-06-21 12:51:00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1936年7月,费孝通初访江村

从黑白到彩色,从模糊到清晰,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档案馆珍藏着一组照片,共有57张,完整记录了1936年至2002年费孝通26次到访江村的瞬间,还原了江村66年间的发展变迁。

1957年4月,费孝通重访江村

费孝通笔下的“江村”,是江苏吴江开弦弓村,从高空俯瞰,南村如弓,北村似箭,故而得名。1923年,费孝通的姐姐费达生在开弦弓村指导村民科学养蚕和缫丝,在引进机械技术的同时,创办开弦弓村生丝精制运销合作社,造就了中国农村“挣工资阶层”。

1936年夏,费孝通来到开弦弓村,对村子进行了近两个月的深入调查,根据调查资料完成博士论文Peasant Life in China:A Field Study of Country Life in the Yangtze Valley(《中国农民的生活:一个长江流域乡村生活的田野研究》),此书1986年江苏人民出版社(中文)出版,名为《江村经济》。

《江村经济》是一本描述中国农民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书,旨在说明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人类学大师马林诺斯基评价其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在首次到访中,费孝通请人拍摄了多张照片,如今保留下来的,唯有在草垛前和两个小孩的合影,照片直观呈现了1936年开弦弓村的模样。”费孝通江村纪念馆顾问姚富坤说。

1957年春,费孝通和费达生再次来到江村,开展为期20天的调查。调查后发现,尽管粮食产量较1936年有所提高,但是老百姓的收入还是不高,问题出在副业的发展上。牵挂百姓的费孝通写作《重访江村》一书:“农村经济要得到‘质’的发展,必须大力开展土地改革,让土地真正落到农民的手中,此外,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和副业极其关键。”

1981年10月,费孝通三访江村时访问农户

1981年10月,71岁的费孝通三访江村,乡亲们像见到亲人一般欢迎姐弟二人。当时,开弦弓村的农、副、工经济结构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费孝通发展乡土工业的主张也得以施行。“我觉得特别兴奋的是在这里看到了我几十年所想象的目标已在现实中出现,而且为今后中国经济的特点显露了苗头。”费孝通如是说。

1983年5月,费孝通第六次访问江村

1982年至2002年的20年里,费孝通几乎每年都会回到江村,从乘船到乘坐汽车,从草垛房到砖瓦房,乡亲们的生活条件在变,但费孝通的乡土情怀,他对乡亲们的牵挂,从未改变。

2002年9月,费孝通走访老保姆邱纪珍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行走于江村,费孝通所倡导、阐发和践行的理念,依然是“活态”的。如今的江村,依旧如一副蓄势待发的弓箭,在时代的风浪里鼓荡。从80多年前,男耕女织、农工相辅的家庭经济结构;到新中国成立后,村办生丝厂合并归属人民公社;再到改革开放后,丝织厂等村办企业兴起;进入新世纪,个体、私营工商业蓬勃发展。如今,电商的兴起,产业链的完善,给开弦弓村的产业带来更多的渠道。依托新农村的建设,如今的江村风景秀丽、环境优美,被称为是中国新农村“取景框”。“在党的领导下,百姓富、环境美、生活好,美丽乡村的面貌成为现实。”姚富坤说。

费孝通江村纪念馆顾问 姚富坤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周永金

标签:
责编:马丽花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