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迅速组织起一支医务人员队伍。7月21日至29日,他们用9天时间,完成了南航明故宫、将军路两个校区的三轮全员核酸采样工作,为全校师生的健康安全保驾护航。
争先恐后上一线
虽然“防疫”工作做了一年多,但这是校医院副院长陆晖第一次直面“抗疫”。
事态紧急,又正逢暑期,很多同事都在外地,抗疫统筹的任务落在了陆晖身上。临危受命,“压力当然有,但我很踏实。”因为背后有一群兄弟姐妹在“争先恐后”,在群里争着报名上前线,又私发消息给陆晖,说其他人有老有小,这次任务让自己先上。
陆晖的手机成了24小时的热线电话,一部手机不够用,就两部手机换着来,“隔离人员的生活垃圾怎么处理?”“隔离点的孩子发热、咳嗽了怎么办?”,每一件小事都是陆晖心里的“头等大事”。
其实,她也是一个女儿,一年来,陆晖的手腕上经常有一个陪护环,她的父亲是癌症中晚期,但父亲却说“到更需要你的地方去。”在女儿和战疫医护角色上,她选择了后者。
1点17分,36℃
从7月21号开始,校医院内科主任饶健就加入防疫队伍。饶健记得很清楚,在21日南航师生第一轮检测工作完成时,已经是凌晨1点17分。第二天早上6点,他和11名同事组建的临时队伍,又投入到新一轮的核酸检测中,一忙就是14个小时。
正值大暑时节,气温高达36℃。“虽然在采样点有冰块、风扇、冷饮等降温措施,但防护服就像个保温层,一点凉气也透不进。”饶健说。
脱下防护服,饶健的手机里弹跳出几百条消息,他一一回复微信群里上百名正在隔离的师生们提出的问题,“有些孩子比较焦虑,我来解答疑问,他们更安心。”
饶健的妻子因病在家休养,母亲已经年迈,每天早出晚归的饶健常常一天里见不到家人一面。“我们再努力一点,让疫情早日结束,然后再陪好家人。”
“就是不放心”
自南京新一轮疫情爆发以来,李宇护士长一直每天高强度工作15个小时。“防护服不透气,穿戴也不方便,为了尽可能的多测些人,大家基本不喝水、不活动,也不上厕所。”
即便是换班休息时,李宇依旧时刻关注着场上每一位医护人员和防护物资的变化,保证场上采样人员体力充沛,及时补给,做好后勤保障,“就是不放心,希望自己能多做点事”。
“去年武汉疫情,抗疫精神大家都铭记在心。现在身临其境,使命感和责任感都在支撑着我们舍小家为大家,我们医护每一个人都要在各自的岗位上体现抗疫精神。”
“再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
校医田晓云凌晨两点多接到医院部署电话,第一反应就是,“我上!”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了核酸检测工作。
在高温下连续工作数小时后,同事们发现田晓云脸色不对劲,就赶紧让她休息一会。“只感觉拧试剂瓶越来越费劲了。”休息调整状态后,她又回到队伍中,“再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
田晓云原定在这个假期同家人出游,也早早做好准备,但是面对南京疫情,她和同为医生的丈夫都选择留了下来。
台风天里,南航的“白衣天使”们不惧风雨,为守护生命健康勇敢前行,雨过天晴,留下了他们“最美逆行者”的身影,留下“医病医心,救人救国”的足迹。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周永金 通讯员 王雨竹 杜选平 包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