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负重前行。”“宁可在家憋出汗,也不出去给国家添乱!”……南京疫情发生以来,在许多人的朋友圈里,或多或少都见过类似的句子。它们可能是基层党员、医护人员的刹那所感,可能是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的偶然所得,也可能是普通市民的点滴所见。它们正如一篇篇质朴的“战疫日志”,勾勒出齐心战疫的全景图,见证了什么是“战疫有我”。
疫情来袭,没有人可以置身其外。在这场“战役”中,有人披上白衣与病魔斗争,有人深夜坚守核酸检测一线,有人辗转社区运送生活物资,有人居家隔离、守护好自己的防线,每个人都是抗疫的观察者,也是抗疫的参与者。在朋友圈“战疫日志”里,“你们是夜空中最亮的星”,唱出市民真挚的感谢;“梦里都在做核酸”,道出一线战疫人员的辛苦;“努力,为了露出灿烂的微笑”,说出医护人员的乐观……一句句或坚定或幽默的话语背后,是一张张鲜活的面孔、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也还原着真实的抗疫战场。
透过“战疫日志”,我们看到在社区支援核酸检测的宣传干事,靠着椅子就睡着了的“最美睡姿”;看到了志愿者们自发排成“人力传输带”,大雨倾盆时“没人打伞,防护服全部湿透,也没人停下”;看到了专业救治医疗小组组长,安抚好每一个隔离观察人员的小情绪;看到了“曾经不理解的居民成了带头点赞的人,曾经不配合的居民第一个冲下楼当起了志愿者”……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这些朋友圈的真实记录,这些有血有肉的个体书写,呈现出一个个普通的“我”所付出的辛劳、所作出的贡献。而这辛劳、这贡献中,蕴含着抗击疫情的温暖与坚毅,蕴含着直面困难的智慧与勇气。
“第一张图是22日凌晨的长江大桥,第一天来的路上有匆忙有慌张,等凯旋的时候,我要重拍一张,拍出南京该有的样子!”一位来宁支援的盐城市亭湖区医疗队队员在朋友圈如此希望。可以相信,坚持“战疫有我”,汇聚必胜力量,“南京该有的样子”一定不会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