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赵成君
李源 李睿哲 周晶 钱晶晶 顾敏
双手浮肿,皮肤皱起泛白,穿着防护服在高风险小区志愿巡逻3个多小时的邗江实验学校邗上分校中年级部副主任钱青的双手也被汗水“泡”了3个多小时。但是相较于辛苦,钱青更愿意谈责任,“现在全城各行各业的人,都在想办法出力,能多做一点是一点,守好我们的家。”
连日来,感人的防疫故事,几乎每天都在扬州这座城市上演。疫情防控,是一场输不起也不能输的阻击战,每个人都是防控的关键一环。党员干部冲锋在前,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日夜奔忙,社会各界捐款捐物,老百姓做好防护、宅家抗疫……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正有越来越多扬州人行动起来,筑起了一道道阻击疫情的防线。
党旗飘扬,一道紧密的防护网在基层逐渐织牢
朱凤琴,这位被称为战疫“女铁人”的扬州市广陵区汶河街道常府社区党总支书记,接到记者电话半分钟前,还在处理一桩有关居民订餐的急难诉求。
“从扬州前几天开展首轮核酸检测以来,每个岗位的人都处于连轴转的状态,周边1200多户小区居民信息排查的任务,以往要用2-3天时间完成,这次缩短到5个小时。”说话时,朱凤琴嗓音已略微沙哑,但语气依旧急切,“对我们来讲,完成任务就像条件反射,关键时刻党员必须带头冲锋。”为尽快筑起防线,7月27日以来就没回家睡过一个觉的她,与社区8名工作人员从一开始睡单位,到第一轮核酸前后“累了就在小区找地方打个盹再起来干活”,再到后来每晚能回快捷酒店缓几小时,其间无一人请假,“大家都是好样的!”
“最紧要时刻你在一线,曾连续42小时不间断工作,其间为何不抽出哪怕一小会儿去休息下?”面对记者提问,这位社区党总支书记回答道,“纷繁复杂的信息不断汇聚过来,往往一件事尚在处理,下一件又来了。”就这样,42小时未曾合过眼的朱凤琴被周围居民称为战疫“女铁人”。
什么是拼?或许放在1个月前,23岁即将读研三的顾思苇还会说,“拼是4月时加入学校新冠疫苗第一针接种志愿者队伍期间的感受”,但就在距眼下不到半周的时间里,一间只有40平方米左右大小的房间却改变了她的观点。这处从顾思苇家骑行约三四十分钟才能到的社区服务站办事厅,正是身为党员的她几天前申请加入志愿者工作队后,接打电话、统计录入居民信息的地方。
“是家风影响了我。”电话那头,声音尚显稚嫩的女生一字一顿地说,“我父母都是党员,也都身在社区防疫的第一线。妈妈昨晚12点回到家,刚进门接了筹备第三轮核酸检测的电话又去开会,我父亲凌晨1点才回来。现在社区人手紧张,我也是党员,能去帮上一点忙就是一点。”
“一天下来,能打六七十通询问住户信息的电话,其中不少是老爷爷老奶奶,一遍一遍耐心询问、讲解与引导,甚至跟他们子女再通电话了解情况都是在所难免的。”座机听筒紧贴着耳朵持续几小时后,顾思苇的整只耳朵都是麻的。可与此同时,在她微信朋友圈又无比自豪地晒着一个讲述自己故事的链接:《全家红马甲!抗疫齐上阵!》。链接上方,顾思苇配了两行小小的字——“其实还是妈妈辛苦了”“向社区工作者致敬”。
“正是这么多社区工作者在奋斗,众多党员冲锋在前,社区防控稳步推进,第三轮核酸检测各项准备工作得以较为顺利地开展,也同时收获群众更多理解与支持。”采访中,“驻扎”在蝶湖公园检测点的扬州经开区扬子津街道组织委员周红信心满满:“三检”在即,一切就绪。
“疫”线有爱,防控力度之外还有守护温度
承担扬州全市蔬菜90%供应量的江苏联谊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每天都在高速运转。
一边保证疫情防控,一边保证扬州市场的正常供应,经理王军和所有管理人员都在追着时间跑。因为他深知,越是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越是要守护好老百姓的“菜篮子”和“米袋子”。
“现在疫情防控这么严,供货车辆进不了城,多亏了市、区商务局开辟绿色通道,为我们办理商户车辆通行证,合规车辆才能正常通行。”接到记者电话的王军声音沙哑,“扬州卫健委给我们设立了定点核酸检测,缩短了出报告时间,我们才能抓紧一切时间上新蔬菜,保证供给。”王军告诉记者,从疫情开始,很多市场管理人员连轴转,都还没有回过家。和记者说了两句,王军匆匆挂了电话赶紧去忙。记者了解到,截至4日下午5点,江苏联谊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销售蔬菜300吨,库存9000吨,能够满足扬州市场5至10天的需求。
邗江区副区长丁明哲介绍,为确保生产生活物资运得出生产一线、运得到消费一线,邗江区针对交通管控后企业货物的进出问题,始终保持与市交通管控组的跟踪对接,及时掌握相关政策,对企业反映的情况逐条登记,第一时间畅通生产生活物资供应、出厂产品运输渠道,最大限度降低因疫情带来的影响。
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一系列为了民生、服务民生的暖心举措,让扬州的疫情防控有了温暖的底色。
“百合、莲子和银耳给您买回来了,一共五十八块八。”3日13时40分左右,在高邮市三垛镇茆吴村六组村民杨一嵩的家中,国网高邮市供电公司三垛供电所员工华永芳边说边取出他“代购”回来的食品。
杨一嵩和老伴卢康娥都已年过八旬,杨一嵩患有肺气肿,卢康娥去年因一场车祸,左臂做过手术,两个儿子在外地工作,老两口生活很是不易。眼下,扬州疫情形势严峻,当地防疫部门要求所有人出门必须戴口罩,进菜场和超市还要出示健康码,这让不会用手机的老夫妇犯了难。
“您身体不好,又没有智能手机,您看想买什么,我给二老去买!”华永芳的一席话让杨一嵩转忧为喜。从7月30日起,杨一嵩每天都会给华永芳递上一张小纸条,把第二天需要的生活物品写下来。在上班前或下班后,华永芳挤出时间按照小纸条上的清单,去菜场和超市替两位老人采购。提起华永芳,杨一嵩对他赞赏不已:“我两个儿子都在外地,平常家里有什么事,他都主动帮忙,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一个城市对待弱势群体、困难群体的态度,是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和体现之一。而疫情,正是一块“试金石”。
作为扬州的老城区,广陵区有58个社区、62个村,特困、独居、高龄、残疾、重病、低保等困难老人有3000多人。
疫情之下,他们的冷暖始终被挂在心头。“我这里电梯停运了,能不能帮我买点菜?”不久前,由于连日来的暴雨,高桥村独居老人田安华所住的小区淹水,导致老人所在的楼道电梯停运,这使得本来腿脚不方便的他生活更加困难。
“您别着急,我们马上给您把菜送过去。”助老员黄义芬接到了老人的求助电话,立即出门给老人买好菜,一层一层爬到12楼,亲手将菜送到老人手中。
疫情发生以来,广陵区构建了区、街(乡)、社区(村)“三级联动”、联防联控的战疫机制,民政、残联、总工会、团委、妇联等单位部门和120个社区、村组合力,把困难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为老人们织牢一张“防疫暖心网”,也让疫情下的这座城市有了更多温度。
全民参与,每个人都在努力散发光和热
扬州市银保监局多番打听联系到街道,要给一线抗疫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每人捐赠一份疫情保险;好心市民给社区工作人员送来40杯饮料,不愿留下姓名,只在饮料袋上留下了一句句加油鼓劲的话语;扬州一家商贸公司送来了2箱面包、20箱水和500个口罩的物资……连日来,在疫情防控一线奋战的瘦西湖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潘茂洲不断被一个个暖心的举动感动着、鼓舞着。
疫情考验下,更见城市精神。
在扬州,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人纷纷卸下平日身份,穿上“红马甲”,走进社区小区、产业园区、商务楼宇、商超、车站、工厂,开展家户排查、设卡测温、物品转运、隔离关怀、心理疏解、社区宣传等各类志愿服务,只为一个目标——守护好这座城市,守护好自己的家园。
疫情发生后,在邗江区杨寿镇从事餐饮行业数十年的“树林豆腐圆”传承基地领衔人才李树林,主动关闭经营的饭店,作为社区志愿者加入到抗击疫情第一线。在杨寿学校核酸检测点,每天近15个小时的超负荷工作量让他的喉咙变得嘶哑、眼神充满疲惫,但他仍然选择坚守,“特殊时期,多一个人多一份力量。”
为了这份守护,自7月28日区里开展全员核酸检测以来,邗江区竹西街道党群工作局副局长李慧几乎就没回过家,一直奔走在核酸检测点位协调各项工作。“今天是我和大宝哥哥的10岁生日,爸爸妈妈你们在外面抗击疫情,我们很想你们,你们在外面要保护好自己。”“我们会乖乖待在家里,爸爸妈妈放心吧。”“希望疫情早点结束,爸爸妈妈能早点回家。竹西加油!扬州加油!”……8月3日,10岁龙凤胎儿女发来的视频,让李慧瞬间红了眼眶。
也是为了这份守护,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老师吴启超第一时间申请加入家乡抗疫志愿者团队。在得知杨寿镇爱国村核酸检测点人手急缺后,他主动联系镇疫情防控指挥部赶赴前线支援,同时还带动扬工院的学生加入到志愿者队伍,“疫情面前,我们风雨同舟、同甘共苦,一定能打赢这场硬仗。”
这一个个凡人善举,组成了一幅各方通力合作齐心抗疫的动人画卷,让人们看到了扬州不断汇聚起来的战疫力量。